地動山搖,山河破碎,2017年8月8日晚,7.0級地震突襲四川九寨溝。截至8月9日下午,共有19人遇難,數百人受傷。
地震發生后,軍地雙方立刻派出大量直升機救援,相對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空中救援通道開辟緩慢的情況,這次已經有了很大改觀:
裝備先進、數量充足
根據公開報道,地震發生次日上午,軍方即派出至少十幾架次適合高原飛行的新型米-17大型直升機前往救災;而汶川救援時常見的載重量稍小、目前已經有30多年機齡的黑鷹直升機,已經不見蹤影。
執行救援任務的軍方米-17直升機(圖自微博@軍報記者)
軍民一體,統一指揮,高效協作
除了軍方,隸屬于民航體系的西林鳳騰通航、駝峰通航等民營通用航空公司也第一時間派出直升機加入救援或者待命。在軍地聯合統一指揮下,民營通用航空公司的直升機發揮小巧靈活的特點,承擔震區小規模人貨運輸任務,與軍方的大宗人貨運輸形成高效互補(即小轎車與大貨車/大客車的關系),震區空運秩序井井有條,與汶川救援初期稍顯混亂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西林鳳騰通航H125“小松鼠”直升機在九黃機場起飛,載運地質專家飛往九寨溝(來自西林鳳騰通航)
保障有力,解除后顧之憂
汶川地震以來,四川地區的航空應急體系發展不僅體現在直升機變多了變好了,還體現在制度上。對于抗震等非商業應急飛行,參與的民營企業都可以獲得民航局方發放的補貼,形成“我為國家,國家為我”的互相激勵,非常有助于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事實上,這次參與救援的西林鳳騰通航和待命的駝峰通航,都是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在汶川地震之后才成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如今已經可以承擔重任。
飛抵九寨溝的救援直升機(圖自西林鳳騰通航)
從汶川到九寨溝的這9年,我們的航空應急體系有了長足進步。時間,沒有被浪費。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國航空應急體系是仍然有提升空間。
例如,這次參與救援的通航直升機數量還是太少,而且屬于中小型機種,無法攜帶大批人員和物資。
8月9日早晨在都江堰附近查看進出震區航路天氣的駝峰通航阿古斯塔119直升機。該機屬于中小型直升機(圖自駝峰通航)
當然,對于本次地震救援,大宗運輸任務可以由軍方承擔,但民營公司如果也能夠加入,無疑更有利于救災。此外,民營企業平時還承擔大量護林、消防、治安、工農業作業、商業救援等不適合由軍方執行的民事任務,它們也離不開相當數量的大中型直升機。這類直升機采購和使用成本較高,維護專業性強,航空公司投入較大,如果能得到國家在政策和空域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將更有利于普及。
“我的R44直升機太小了,座位不夠,不得不飛了兩趟才把8個人全部從河中間救出來。要是第二批登機的人在等待過程中發生問題,我就太難受了”。不久前的7月15日,在都江堰冒險駕機營救被河水圍困游客的駝峰通航賴機長在事后說道。“如果那天駕駛的是設備齊全的大中型直升機,我甚至都不用冒險超低空接人,而是直接在游客頭頂懸停,放下絞車(可以理解成吊車)把他們都拉進機艙就好,一次搞定。”
今年7月中旬在麗江進行演示飛行的空中客車H215直升機。該機動力強勁,可以外掛多達4.5噸貨物,相當于2架滿載的西林鳳騰通航派往九寨溝的H125直升機。大型直升機如果能夠加入通航企業,將進一步增強我國航空作業和應急實力
“目前也有通航公司租用俄制大型直升機,但機組是外國人,很多(敏感地區的)任務執行起來終究不太方便。如果我們自己也有大中型直升機,就好辦多了。”西林鳳騰通航副總經理周興鑫也表示道。
愿我們國家的空中救援和通航作業體系不斷完善,更好的支持社會發展,造福民眾。
祝受地震影響的民眾平安,祝搶險隊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