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舅成家立業(yè)于 長治 ,也因為28年前我大學(xué)畢業(yè)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工作地點在 長治 ,因此 長治于我有著一種別一樣的親切味道。
這個國慶假日,陪母親去 長治 看已近八旬的大舅。
順便游覽罷 壺關(guān) 太行山 大峽谷后,4日午后返回 長治 市區(qū),去看城區(qū)的兩處國保——潞安府衙(上堂門)和城隍廟。
潞安府衙坐落于 長治 市西大街之府坡街的北端,府衙大門稱為上黨門。大門東西分別有鐘鼓樓,這種格局的官衙大門全國罕見。
潞安府衙(上黨門)為明代遺構(gòu),于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衙始建于隋開皇年間(581——600年)。明代上黨門門庭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右側(cè)鐘樓增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左側(cè)鼓樓增建于成化七年(1471年)。
這就是說,府衙門庭左右的鐘鼓樓并不是同時修建的,始建時間相隔了73年。
奇怪的是,我印象古代建筑的鐘鼓樓一般都是左鐘右鼓,上黨門卻是右鐘左鼓, 北京 白云寺、東岳廟也是右鐘左鼓!莫非我的印象是錯的,右鐘左鼓或左鐘右鼓本來并無定制?
上黨門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進行了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明《新開潞安府治之記》碑,立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碑文由致仕 南京 國子監(jiān)祭酒(國立第二大學(xué)的校長)崔銑撰寫。崔銑,今 河南 安陽 人。
據(jù)國保碑文,潞安府衙還存有二堂、辦公院、花園院等,但穿過上黨門后所見即為當代街巷民居,向多人打聽,均表示聞所未聞,無奈之下只能放棄尋找,與其失之交臂了。
官衙為古代城市的行政中心,古代城市的商業(yè)中心及文化中心即城隍廟所在。 長治 古城歷經(jīng)浩劫,不僅遺存有府衙古建,而且遺存有城隍廟,真是太幸運了。
城隍廟坐落于與東大街平行的廟道巷。山門為明代遺構(gòu),建筑外觀極盡華美。兩側(cè)的角殿據(jù)說比門樓的歷史更為久遠,竟然是元代遺構(gòu)。
長治 剛剛舉辦了蘭花文化藝術(shù)節(jié),進入山門后,與陳列的數(shù)盆蘭花不期而遇。
玄鑒樓,明代建筑。
玄鑒樓背面的戲樓。
發(fā)現(xiàn)于 長子 縣的樹化石。
獻亭,明代建筑。獻亭后為大中殿。
獻亭與大中殿。
大中殿懸掛“ 鎮(zhèn)安 保寧”額匾。城隍是 中國 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鎮(zhèn)安 保寧”正是城隍的職司所在。
大中殿為元代建筑,從其斗栱的嶄新程度看,應(yīng)該是剛剛依舊修葺不久。
大中殿飛檐脊上的神將與神獸。
寢宮,明代建筑。
寢宮額枋上的故事畫。
寢宮供奉城隍爺爺與城隍奶奶。
潞安府城隍廟,作為元至清古建筑,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前原有神道。近年來, 長治 市修復(fù)了神道上的六龍壁、宏門、木牌坊、石牌坊等。
城隍廟前的廣場,現(xiàn)辟為 長治 市民休閑、娛樂的一處重要場所。
山西 國保文物數(shù)量冠絕全國, 長治 市轄各區(qū)縣擁有的國保文物單位包括城區(qū)的潞安府衙、城隍廟在內(nèi)計有66處,在全國各地級市中僅次于 山西 運城 市、 河北 保定 市,將其稱為國保文物之鄉(xiāng)不算夸張。
長治 不僅是國保文物之鄉(xiāng),同時是 中國 神話之鄉(xiāng)。
游覽罷城隍廟,到 長治 市著名的八一廣場。
八一廣場上有 中國 四大神話雕塑。
長治 縣上郝村有無影 天臺 山,傳為女媧補天處。
長治 市郊有老頂山,傳為神農(nóng)炎帝嘗百草、興稼穡處。
長子 縣西有發(fā)鳩山,傳為精衛(wèi)填海銜木石處。
屯留 縣有三嵕山(老爺山),傳為羿射九日之地。
長治 古稱上黨,因“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 長治 歷史悠久,確是溝通天地、薈萃人文的一處神奇之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