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變遷 來自米宅 00:00 05:15
△此音頻大小為7.2MB
1
沿著中國帝都的演變軌跡觀察,我們會發現作為歷朝首都的王城,是一個由西向東,短暫東南,直接向北的過程。
長安是古代王朝的主要都城,周、秦、漢、隋、唐。中國歷史的前半部,基本就是在這里演繹。
但唐以后,長安已不復為都。開封取代長安和洛陽,成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主要都城。
楚漢大戰,蕭何可以據守關中,輸兵和糧補給漢王,漢王因此得霸。漢王本想建都洛陽,因為洛陽是天下之中。
但洛陽不過百里,嚴重缺乏作為王都的一切經濟基礎。后來定都長安,八百里秦地,足以守霸業。
后來到了唐,關中的經濟優勢和全國經濟重心區的地位,全部消失了。
關中一切都必須依賴漕運,米糧輸自經濟中心東南。關中已喪失了建都所需的地理優勢。
假若有一方政治勢力控制住漕運,就好比扼住了關中咽喉,關中政權也就成了甕中之物。
長安和洛陽的衰落被新的政治中心所代替。
這個新的政治中心就是橫跨運河之上的汴州。汴州的崛起源自大運河,這條維系數個王朝命運的人工河一手成就了汴州。
大運河將賦稅與經濟重心的南方,同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的北方聯結起來,為王朝的統一提供了保障。
大運河是唐王朝的經濟命脈。汴州正位于大運河的關口,它西通東都洛陽,南達江淮富庶之地。
當中央政權主要同關東經濟區發生經濟聯系時,洛陽就是關中的咽喉;當關東經濟區的經濟聯系主要在河南和江淮之間由南向北地進行時,汴州就成為洛陽的要塞。
后來,汴州就自己取代了長安和洛陽,成為五代和北宋時期主要的都城。
一直到宋之后,因為北方蠻族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崛起,中國的歷史開始進入到下半場。
2
最初,由契丹建立的遼成為北宋的勁敵,但是后來被女真所滅,女真順勢又滅了汴州的北宋,征服了大半個華北平原,定都于北京。
后來蒙古崛起,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元,依然將首都定在了北京。
中國歷史走到這一刻,新的權利點浮現出來了,這就是北京。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它的北面、東北、西北被巨大連綿的山脈所環繞,只有山海關、古北口和南口等幾個有限的通道穿越這些屏障。
在幾個世紀中,中原地區的人們要達到北邊的東北平原和遼闊的蒙古草原,必須進過這幾個口。
同樣,北方部落要進入中原地區也必須經過北京附近的這幾個通道。
對于遼金元來說,北京是戰略要地,其首要的政治中心都依托于此,這樣即便于他們輕松地撤退回到北方和東北方的大本營,又便于直接進入中華大地的中部和南部。
北京,因為自然地理格局,成為南北雙方輪番爭奪和控制的戰略要地。
從宏觀的歷史角度,秦漢帝國和隋唐宋朝之后的明清,被稱為第三帝國。而這第三帝國中,由漢民族成立的明,成為最具有象征意義的一個政權。
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挫敗、撤退和領土的喪失之后,明初的幾個皇帝的行動顯示了漢人強烈地渴望恢復版圖并復興中華大國的強力統治。
朱元璋廢除了有著1500年歷史的宰相制,也即廢除了國家官僚機構的最高權威,由皇帝直接控制帝國所有的政府事務。這造就了世界上最集權化的政治體制,由一個皇帝直接支配整個帝國。
接下來的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被稱為明帝國第二位強大的統治者。
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主動采取新的行動來擴充帝國,并在亞洲內陸和亞洲海域的大部分地區拓展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后來的事實證明,他最富有遠見的宏偉計劃,是力排眾議,將明帝國的首都遷往北京。1420年10月28日,北京被正式指定為明帝國第一都城。
這是漢人統治的大帝國的都城第一次建造于此,它標志著明朝稱霸中原內外的雄心大志的一個終極狀態。
把政治中心安排在北京,明朝的帝王就能夠繼續向北、東北、西北進擊,并且借助山脈、僅有的幾處通道以及長城,一起保衛南方。
同時,面向南方,憑借開闊的平原,金戈鐵馬順勢而下,他能很容易地統治中華大地的中部和南部地區。
在空間指向上,明朝的地緣政治態勢與遼金元正好相反:游牧民族的政權將北京作為南向征服的跳板,而漢人的明朝則將之作為向北方防御和擴張的出發點。
然而這兩者在權力關系的抽象圖解中都肯定了北京所在地的同樣的戰略重要性。在這個焦點上,南北空間能夠在同一個政權的統治下得到平衡。
于是,這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大明王朝,在地理政治格局上,獲得了一個超越前代的世界性的尺度。
3
北京,正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終極樣板。
都城設置于北方邊界,是形成更佳的帝國總布局的一個大尺度的、地理政治部署的結果。
在此過程中,關于王都的選址,被和整個全局的配置部署聯系在一起。
城市成為更大的國家政治與戰略地圖的組成部分。
事實正是如此,在中國,城市的發生和發展,包含著國家總體計劃投射下來的一種強大的人為的主體意識。
在城市選址和形成的構成中,首要考慮的不是基地的地方狀況,而是在更大的國家格局中該地點的結構性優勢。
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用來衡量一個城市在這個國家中的戰略地位。
我們順著這個角度來思考幾個問題:
1、大連沈陽、青島濟南,被稱為中國最典型的雙核城市。
大連被稱為北方明珠,據說每一個東北的處級干部都想要在大連買套房子。而青島則是整個山東的驕傲,那些紅屋頂的小洋樓,以及沙灘浴場一起構成了整個大山東的夢想之地。
這兩個城市憑借自身優勢,一直都在壓著沈陽和濟南一頭,成為地理單元中的領頭者。
但是,為什么在今天,大連和青島,忽然間在各自的地理版圖上越來越示弱了起來。
濟南并萊蕪,不僅直接拉大了城市框架,更是整個山東省集中力量提高濟南首位度的大手筆之作。
而沈陽在今天,更多的則被看做是整個東北的南大門。
所以,和大連青島相比,沈陽和濟南具有著更多的結構性優勢和地區戰略首位度。
在這幾年國家如火如荼的城市圈戰略思維下,沈陽和濟南必將順勢崛起。
也許寧波和杭州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思考。
2、我們已經說過了沈陽是整個中國東北的南大門。而我們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思考以下幾座城市:鄭州、武漢;西安、成都。
你隨便找一張地圖,很輕易地就會發現,這四個城市各自的優勢。
鄭州,整個華北平原的南大門。
武漢,整個長江流域的北大門。
西安,整個中國西北方向面向中原的大門。
成都,整個中國西南方向的大門。
無疑,它們其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具有著足夠寬廣的腹地和縱深,以及人口支撐。具備著宏大和遼闊的想象力。
所以,以上四個城市毫無疑問會在各自的地理單元中,占據著足夠高的戰略首位度,也在國家整體格局中具有著極強的結構性優勢。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這篇稿子只是想提供一個看待城市,看待城市前景和地位的思路。
中國雖大,城市眾多,但關鍵的就是那幾個點。只要抓住了這寫關鍵的點,就總不會有大錯。
因為篇幅有限沒有說太多,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跟著這個思路,從城市框架、產業活力等等幾個維度繼續寫文章進行探討城市前景的話題。
也歡迎讀者留言區踴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