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米宅珠三角
作者丨大漁
本文獲授權轉載。
1
廣州和深圳,這兩個都位于廣東省內的一線城市,關系復雜又微妙。
中國目前公認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
看一下中國地圖,這四大一線城市是如何布局的。
北京在北,上海在東,廣州深圳在南,中國的經濟重心現在東部和南部,北京是首都坐鎮北方,穩定北部大局,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從方位上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架構,從布局來說,沒毛病。
但對于廣州和深圳來說,問題就大了。
因為這兩個一線城市離得太近了。
廣州和深圳,中間只隔了一個東莞和一個狹窄的灣區。
離得太近有什么問題,不能強強聯手嗎?
當然不能,兩個城市離得太近,結果不是合作,而是競爭。因為同一個區域的資源有限,誰都想得到更多更好的資源,此多必然彼少,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北京和天津,就是現成的例子。
北京和天津這兩個北方最大的城市,中間只隔著一塊著名的北三縣飛地。
天津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海港經濟和工業十分發達,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是北方的經濟中心。
而北京在解放初期是一個單純的消費城市,工農業均落后于天津和河北,但定鼎之后,北京在成為政治中心的同時,經濟中心也開始向首都傾斜。
解放之后短短十年間,北京就興辦了幾千家工業企業,涵蓋了鋼鐵、機械、石油化工、電子、建村、醫藥、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幾乎所有行業。
北京很快成長為北方經濟的巨無霸,旁邊的天津則逐漸暗淡了下去。
天津的沒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港口經濟和重工業的衰落,有北方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有天津人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的心態,但和北京同處一個狹小的地域,被帝都光環籠罩,優質資源和人才被北京虹吸,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原因。
廣州和深圳,會不會步京津的后塵?
如果步了,誰是京,誰又是津?
2
廣州和深圳,這兩個華南最大的城市,同樣也離的太近了。
廣州PK深圳:
廣州的優勢:面積大,有7434平方公里,經濟底子很扎實,汽車、石油化工和電子產品制造業是廣州的三大支柱產業,還有廣州的商貿業一直很發達,廣交會名聞世界。
深圳的優勢:深圳全部是外來人口,充滿競爭與活力,金融業、高新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物流業是四大支柱產業,深圳的產業升級已完成,發展后勁足,最大的發展瓶頸是土地,2000平方公里凈地只有廣州的四分之一強。
對比廣州和深圳從1980年到2018年的GDP對比,
數據很直接,深圳從1980年起步時的區區2.7億,體量不足廣州的5%,一路狂奔,到2005年,GDP總量4951億,已達到廣州的96%。
其后幾年,深圳發展節奏有所放緩,但在2010年之后,深圳又開始發力,2016年和廣州GDP幾乎持平,并于2017年一舉超越廣州,2018年持續擴大領先優勢。
面對身邊漁村的強勢崛起,做了多年南部大哥的廣州,你要說不緊張,不在意,那我是萬萬不相信的。
尤其是近幾年,廣州穩固多年的一線地位有了不保的跡象,從傳統的一線北上廣,變成了北上廣深,又變成了北上深廣,甚至成為了北上深杭,要從一線被趕到二線,廣州能不著急嗎?
深圳發展的太快,太猛,廣州離它太近,被耀眼的光芒刺的眼睛很痛。
既生瑜,何生亮,對廣州來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想必更深刻。
如果沒有深圳的競爭,廣州即使吃不掉深圳的全部發展紅利,但穩居嶺南老大和一線的位置是沒有問題的。可惜對于廣州,沒有如果。
廣州和深圳,一省雙核,競爭格局已定,廣州GDP被深圳超越之后,下一步會如何發展?
深圳會繼續勢不可擋,將廣州越甩越遠嗎?
3
這個可能性很大。
首先,在主導產業方面,廣州產業格局已經落后。
廣州的主導產業是制造業(汽車、電子、石化)、商貿業和航運業,其中,傳統商貿、批發、會展產業在廣州所占經濟比重很大,而在現代城市的競爭中,這些都不是城市晉級的加分項,廣州也在極力謀求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可是旁邊的深圳,已經是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最成功的城市,高新、科創、互聯網、金融這些頭部產業,已在深圳落地生根,并獲得了足夠的先發優勢,廣州想要追趕談何容易。
再看廣深歷年來的地方財政收入對比,深圳多年來力壓廣州,超廣州一倍還要多。
地方財政收入高,地方政府的腰包就鼓,就有更雄厚的資金來保障民生、城市更新和發展經濟。
廣深的GDP總值接近,為何深圳留存的地方財政收入遠高于廣州?
因為深圳是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擁有更高的財政留成;而廣州是省會城市,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要上交中央,還有一部分要下撥給省內其他城市。
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深圳已經領先廣州太多。
PCT專利申請,是代表一個城市創新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在PCT申請量上,深圳一直遙遙領先國內所有城市,更遠超廣州。
2016、17、18年,深圳的PCT申請數量都是廣州的10倍左右,在創新、競爭和活力方面,廣州差深圳太多太多,被深圳歷史性超越之后,想重新挽回實在太難。
近幾年,國內一些省份為了集中力量打贏城市升級戰,利用行政的力量,將全省優勢資源集中于省會城市,導致了省內其他城市的衰落。
之前一些一省雙核,光芒蓋過省會的城市,比如大連,青島,在省會獨大的趨勢下,近些年都開始走向衰落。
這種情況會不會也出現在廣州和深圳?
并不會,因為深圳是副省級城市,在經濟管理方面有中央政府賦予的省級權限,還有地方立法權,受到廣東省政府的行政管轄有限。
只要深圳的政治地位不變,廣東省很難用行政主導的力量去影響廣州和深圳的經濟格局。
4
所以,當下的廣州,最大的目標是不要被深圳把差距越拉越大。
PK深圳,廣州真的沒有一點勝算了嗎?
有,而且還不小。
深圳最最現實嚴峻的問題,沒有地了。
而廣州還有大把未開發的土地,有了土地,才有經濟做增量的前提。
廣州有7434平方公里土地,深圳只有1997平方公里,廣州還有增城、從化、番禺、南沙等大片土地待開發,深圳土地卻幾乎開發殆盡。
廣州大手一揮,南沙開發區就畫了一個797平方公里的圈,想怎么發展就怎么發展。
深圳學習精衛填海多年,把土地精算到毫厘,前海自貿區不過區區15平方公里,還包括了需要二次開發的工業地塊。
從土地的角度來說,廣州完勝深圳。
對深圳來說,土地問題是一個卡住脖子的致命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深圳的發展上限很快會碰到天花板。
如何解決?
向相鄰的惠州、東莞要地,明顯不現實。
對東莞惠州來說,蹭臨深的概念賣房子可以,想要我一寸土地,門兒都沒有,深汕合作區的飛地,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如果深圳真的突破了土地瓶頸,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深圳真的可能無人可以阻擋,下一步目標北上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深圳突破不了土地瓶頸,也不必太過擔心,城市也并非越大越好,一個城市的發展是有半徑的。
據滴滴的出行半徑數據顯示,北京出行半徑居全國第一,城市半徑是31.7km,其次是上海30.8km,深圳30.5km,廣州29.8km。
下面是完整的榜單。
所以,一個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城市的發展半徑是有限的。
北京1.64萬平方公里土地,實際開發的連十分之一都沒有,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還有大量的山地和農田,北京主要的活動區域還是在五環以里,極限是六環,超出六環,已經很難實現通勤了。
很多人認為深圳是多中心,實際上,深圳的中心區仍然在福田、南山和羅湖片區,多年來并未發生實質性轉移。
深圳土地資源緊張,但還并未枯竭,還有近遠郊少量土地資源可以更新利用,如果后期能獲得政策許可,適當突破一點生態紅線,再學習香港重慶利用一些半山土地資源,在城市內部靠不斷產業升級來做增量,也是完全可行的。
廣州與深圳,誰能笑到最后?
和京津不同,廣州和深圳:
一個有省會優勢,一個有特區光環;
一個有歷史底蘊,一個有產業高度;
一個有土地資源,一個被土地制約。
綜合下來,廣深堪堪打了個平手,深圳目前占優,但受土地所限,短期內也很難把廣州拉的太遠。
至于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能突破土地瓶頸,未來的深圳,恐怕無人可以阻擋。
米宅珠三角
一個更懂樓市的公眾號
米宅深圳管家公司
米宅深圳管家公司正式成立!
以米宅品牌信用做為背書;
憑借多年樓市研究及不動產配置經驗;
為客戶提供入深戶、深圳樓盤代購等服務。
有需求者請咨詢米宅深圳主編大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