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八個字,源自抗大(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訓。抗大遷到延安后,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學員大部分是部隊干部及社會進步知識青年,以學習政治、軍事、歷史、民運、統戰等課程為主。
1937年,毛澤東主席為抗大題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并為抗大題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寄以厚望。毛澤東主席曾在參加“抗大三周年紀念”慶典時講到: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
解放后,抗大校訓成為新中國各學校教室的標語,成為千萬普通學校的校訓。這八個字看上去簡單,其實背后蘊藏著很深的用意,我們來分析一下背后的故事。
1、“團結”二字,講到大時局問題。
團結,是要求抗大學生要有團結的政治意識,背后蘊藏著對大時局的洞察與掌控。
當時國際國內局勢逐步惡化,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毛澤東適時提出,紅軍要團結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把全國所有群體與階層的力量,都要盡可能地匯聚起來,形成抗日的汪洋大海。
毛澤東在抗大做《論持久戰》演講時,系統闡述過“團結”問題,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只要克服了這個問題,中國一定能戰勝日本侵略者,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聚合全國各階層力量,保家衛國,驅逐日寇。
經過毛澤東及多方不懈努力,民國政府于1937年9月2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中國在民族意識上,基本上實現空前的團結,形成一股巨大抗日力量。所以說“團結”二字,看上起很簡單,其實背后有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與非常深刻的歷史意義。
《孫子兵法》講,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善于指揮戰爭的人,把注意力和計謀放在戰略上的造勢方面,而不是指靠下面指揮員打出一個好局面。毛澤東就是這方面的頂尖高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戰略造勢,一方面激發全國人同仇敵愾的軍民氣勢,激發了中國抗日軍事潛力;另一方面,又為紅軍贏得合法地位,穩固自己的力量。
這就是毛澤東主席的大視野、大戰略、大棋局、大手筆。
2、“緊張”二字,講到邊區態勢問題。
緊張,是要求抗大學生要有緊張的學習意識,背后蘊藏著邊區與國統區、淪陷區犬牙交錯的態勢問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了,并不代表抗日戰爭就萬事大吉,日本鬼子能立馬趕跑?恰恰相反,這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因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抗大學生,將面臨更強悍的敵人與更嚴峻的局勢。而邊區政府并沒有完全脫離困境,既要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也要大力建設發展邊區,不斷壯大自己,可謂任務繁重,任重道遠。邊生產邊學習,邊戰斗邊學習,是抗大的特色,也是抗大的精神所在。
同時,毛澤東在全軍提出了“既統一又獨立,既聯合又斗爭,既自力更生又爭取外援”方法論,指導邊區軍民開展抗日工作。尤其是1939年后,侵華日軍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頻繁進行慘無人道的“大掃蕩”,抗日前線吃緊的狀態下,抗大需要保持“緊張”狀態,隨時都需要奔赴前線,支援抗日根據地。
在大后方,敵人并沒有完全放棄敵對態度,摩擦與反摩擦現象時有發生。皖南事變發生后,宣告邊區和平局勢的結束,邊區軍事、經濟壓力激增。為了應付敵人經濟封鎖與自然災害,毛澤東在延安發起“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抗大學生既要搞生產,又要不耽誤學習,保持一種緊張的備戰狀態,即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緊張”二字,既指學習,也指邊區局勢。
3、“嚴肅”二字,講到抗日戰略問題。
嚴肅,是指抗大學生要嚴肅對待抗日戰略問題,后指保持嚴肅的學習態度。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攻占中國華北、華中大片領土,國內出現了“速亡論”與“武器論”。臺兒莊大捷之后,又有一部分人盲目自信起來,認為中國很快就能戰勝日本,產生“速勝論”。總之,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左右了當時中國軍民,讓民眾迷茫失措。在中國民眾意識混亂、六神無主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結合國際國內、中日國情、中日軍事實力等諸多因素,對抗日戰爭問題,進行客觀、冷靜、科學、系統地剖析,寫出著名的《論持久戰》。
毛澤東寫《論持久戰》目的,就是告訴中國民眾,抗日戰爭的真實狀況是什么,既不是速亡,也不是速勝,而是持久戰。如何讓持久戰的觀點被人接受與認可呢?毛澤東對此頗有心得,首先得從自己內部開始培訓,通過報紙、演講等方式,傳遞抗日戰爭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而抗大,就是一個最好的宣講陣地,是傳播先進思想的輿論中心。
《孫子兵法》上講:上下同欲者勝。故統一全軍思想就很重要,所以毛澤東在延安要搞整風運動。目的是為了上下理念一致,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全軍扭成一股繩。尤其是在重大戰略問題上,軍政干部要形成共識,才能不打折扣地執行到位。而抗大學生中,很多都是軍政干部,社會進步青年,將來他們都是抗日事業的中堅力量,對待戰略問題要保持嚴肅性,形成共識與合力。
毛澤東曾多次在抗大做演講,解讀《論持久戰》中的抗日戰爭戰略與戰術問題。抗大學生領悟抗日戰略思想后,然后奔赴抗日前線又教會其他人,從而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輿論局勢。《論持久戰》的橫空出世,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消除了當時中國民眾的混亂認知,給中國軍民吃下一顆定心丸,堅定了中國軍民繼續抗戰的信心。
“嚴肅”二字,既是指嚴肅的治學態度,也是指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更是嚴肅地對待抗日戰略思想,建立統一而正確的認知。
4、“活潑”二字,講到抗日戰術問題。
活潑,是指抗日戰爭戰術要靈活,在戰場上要保持戰術靈活性,要活學活用,后指靈活的學習技巧。
毛澤東同志在抗大做演講時談到,在抗大除了學習正確的政治方向之外,還要學習軍事本領,學習戰略戰術。抗大是軍事學校,不學點軍事本領,將來如何打敗日本侵略者呢?只有更多的人學會打仗,中國軍事力量才會整體提高,戰勝日本侵略者勝算就更大。所以你們要學做一個軍人,就得要學軍事,要學靈活的戰略戰術。
“我們這里的戰略戰術不是呆板的,而是靈活的,就是無論敵人用什么方法來進攻,我們都有一種辦法對付,敵人用這一種方法打過來,我們用另一種方法打過去。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等到敵人技窮了,我們便可以打勝它。”
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大發表演講,闡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認為游擊戰在當前具有戰略戰術的雙重意義,專門談到游擊戰的靈活性問題。靈活地使用兵力,是游擊戰爭比較正規戰爭更加需要的。必須讓游擊戰爭的指導者明白,靈活地使用兵力,是轉變敵我形勢爭取主動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
毛澤東同抗大學生分享到:在戰場上,指揮員使用兵力時,必須按照任務和敵情、地形、居民等條件作靈活的變動。主要有三個原則,一是分散使用,二是集中使用,三是轉移兵力。指揮員使用游擊隊,要像漁民打網一樣,要散得開,又要收得攏。在靈活運用兵力時,還需要做到察言觀色,根據戰場態勢變化來靈活掌握,不能為了靈活而靈活。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對戰術靈活性,也有類似的精妙闡述,這里就不贅述。
總之,“活潑”二字,就是要求抗大學生,在軍事上要做到不呆板、要有靈活性,這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
在毛澤東主席眼里,抗大就是黨的“黃埔軍校”,其辦學理念與教學內容,很多都是借鑒黃埔軍校的成功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講,抗大就是黃埔軍校精神的另一種延續,是中國近代軍事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歷史也充分證明,抗大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卓越的軍事學校之一,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政人才。
抗大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簡單有內涵,后來成為新中國千萬學校的校訓,貼在教室黑板上方。毛澤東主席,可謂是用心良苦,以軍人的標準,去嚴格要求每位華夏子孫,能給古老的中華民族悄然注入一股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