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診的內容主要包括望舌質和望舌苔兩方面。
舌質,即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為臟腑氣血之所榮。望舌質包括舌的神、色、形、態四方面,以察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
舌苔是指舌面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是胃氣上蒸所生。望舌苔包括診察苔質和苔色兩方面,以察病位的淺深、病邪的性質、邪正的消長。
舌診時,必須全面觀察舌質與舌苔,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診斷。
點擊加載圖片
望舌色
1.淡紅舌
常見于健康人;外感病見之,多屬表證;內傷雜病見之,多病輕。
點擊加載圖片
2.淡白舌
主氣血兩虛、陽虛??莅咨嘀魍鲅獖Z氣。
點擊加載圖片
3.紅舌
主熱證。舌鮮紅而起芒刺,或兼黃厚苔,多屬實熱證。鮮紅而少苔,或有裂紋,或紅光無苔,為虛熱證。舌尖紅,多為心火上炎;舌兩邊紅,多為肝經有熱。
點擊加載圖片
4.絳舌
主熱盛證。
點擊加載圖片
5.青紫舌
主氣血瘀滯。
點擊加載圖片
望舌形
1.老、嫩舌
老舌多主實證;嫩舌多主虛證。
點擊加載圖片
老舌
點擊加載圖片
嫩舌
2.胖、瘦舌
胖舌有胖大、腫脹之分。
舌體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滿口,稱為胖大舌;舌體腫大滿嘴,甚至不能閉口,伸出則難以縮回,稱為腫脹舌。舌體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
胖大舌多主水濕、痰飲內停;腫脹舌多主濕熱、熱毒上壅;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
點擊加載圖片
瘦薄舌
點擊加載圖片
胖大舌
3.點、刺舌
主臟腑熱極,或血分熱盛。
點擊加載圖片
4.裂紋舌
主陰血虧虛、脾虛濕侵。
點擊加載圖片
5.齒痕舌
主脾虛、濕盛證。
點擊加載圖片
望舌態
1.痿軟舌:主氣血俱虛、陰虧已極。
2.強硬舌:主熱入心包、熱盛傷津、風痰阻絡。
3.歪斜舌:多見中風或中風先兆。
4.顫動舌:多主肝風內動。
5.吐弄舌:多主心脾有熱。
6.短縮舌:主寒凝、痰阻、血虛、津傷。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的深淺。
點擊加載圖片
薄苔
點擊加載圖片
厚苔
2.潤、燥苔
主要反映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
點擊加載圖片
潤苔
點擊加載圖片
燥苔
3.膩、腐苔
皆主痰濁、食積;膿腐苔主內癰。
點擊加載圖片
膩苔
點擊加載圖片
腐苔
4.剝(落)苔:
根據舌苔剝脫的部位和范圍大小不同,
可分為以下幾種:
舌前半部苔剝脫者,稱為前剝苔;
舌中部苔剝脫者,稱為中剝苔;
舌根部苔剝脫者,稱為根剝苔;
舌苔多處剝脫,舌面僅斑駁殘存少量舌苔者,稱為花剝苔;
舌苔不規則地剝脫,邊緣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圖,部位時有轉移者,稱為地圖舌;
舌苔全部剝脫,舌面光潔如鏡者,稱為鏡面舌,又稱光滑舌;
舌苔剝脫處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質顆粒可見者,稱為類剝苔。
主胃氣不足,胃陰損傷,或氣血兩虛。
點擊加載圖片
地圖舌
點擊加載圖片
鏡面舌
5.偏、全苔
病中見全苔,常主邪氣散漫,多為濕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處,常提示該處所候臟腑有邪氣停聚。
6.真、假苔
對辨別疾病的輕重、預后有重要意義。
苔白厚膩,多為濕濁內停,或為痰飲、食積。
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苔白如積粉,捫之不燥者,稱為積粉苔,常見于瘟疫或內癰等病,系穢濁濕邪與熱毒相結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熱傷津,陰液虧損。
點擊加載圖片
2.黃苔
主熱證、里證。
點擊加載圖片
3.灰黑苔
主陰寒內盛,或里熱熾盛等。
點擊加載圖片
灰苔
點擊加載圖片
黑苔
望舌下絡脈主要觀察其長度、形態、色澤、粗細、舌下小血絡等變化。
舌下絡脈異常及其臨床意義:
舌下絡脈短而細,周圍小絡脈不明顯,舌色偏淡者,多屬氣血不足,脈絡不充。
舌下絡脈粗脹、分叉,或呈青紫、絳、絳紫、紫黑色,或舌下細小絡脈呈暗紅色或紫色網絡,或舌下絡脈曲張如紫色珠子狀大小不等的瘀血結節等改變,皆為血瘀的征象。
其形成原因可有氣滯、寒凝、熱郁、痰濕、氣虛、陽虛等,需結合其他癥狀綜合分析。
舌下絡脈的變化,有時會早于舌色變化,因此,舌下絡脈是分析氣血運行情況的重要依據。
點擊加載圖片
正常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