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這部名著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如同那句“少不讀水滸”所表達的意思一般,少年時讀水滸看到的往往只是兄弟情義、行俠仗義,甚至?xí)蟀攵瘟荷胶脻h們接連陣亡而感到心酸,而成年人讀水滸看看的往往是施耐庵所想表達的真正內(nèi)涵,即是在《水滸傳》的世界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真正的善人,多半都是“人吃人”的故事,梁山好漢們?yōu)榇笏纬隽旧蠈儆凇百\喊抓賊”,甚至不少讀者都會因這幫歹人戰(zhàn)死而覺得大快人心,至少他們的確是有該死的理由的,而導(dǎo)致梁山好漢們接連陣亡的直接原因無非就是招安,那么最早提出招安的是誰?有2位,一個是武松,另一位卻不是宋江。
(梁山好漢劇照)
首先咱們得了解招安到底算不算好事,對于那些上梁山前沒有做太多虧心事的好漢來說,招安無疑是一件大好事,畢竟原本已是落草之人,只能過朝不保夕的日子,招安后等于是洗白了自己的過往,成了官軍,他們自然同意,而對于那些原本就是歹人的人來說,他們自然不愿意招安,畢竟朝廷很容易拿舊事重提,他們多半不會有好結(jié)局,再就是像柴進那種前朝皇室后裔,明目張膽的造反了,又被招安,那不是給朝廷留了個定時炸彈嗎?
(宋江劇照)
所以就梁山整體來看,他們與其被招安,不如走另一條路,就是尊柴進為皇帝,以“后周后裔”的名號召集天下好漢聚大義,賭一把,也許還能推翻大宋,可惜宋江慫了,但宋江卻不是第一個提出招安的人。
(武松劇照)
在原著中第一個提到招安的好漢乃是那“行者”武松,武松是個快意恩仇的好漢,這一點不假,但在筆者看來,武松其實也有兇殘的一面,比如他殺飛天蜈蚣的小道童和鴛鴦樓的那些個丫鬟都實屬是作惡,那些都是無辜之人,卻慘死他刀下,可以說武松這個角色是具有迷惑性的,不僅迷惑了讀者,甚至連他自己也看不清自己,最早提出招安的是他,那是原著第三十二回,他說:“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可是到后來他又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招安,可謂是表里不一了。
(戴宗劇照)
在武松之后提出招安的該是宋江了吧?錯,依然沒輪到他,而是那“神行太?!贝髯?,那是原著的第四十四回,戴宗說:“這般時節(jié)認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閉塞。小可一個薄識,因一口氣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論秤分金銀,換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個官人?!贝髯谑莻€明白人,他一早看出了梁山未來可能走的路,做大了遲早要招安,不過比起武松來說,戴宗倒沒有在宋江提出招安的時候反對他,招安就是他心之所向。
但不知道施耐庵是刻意而為之還是為何,這兩位最早提出招安的好漢最終的結(jié)局都是出家,并沒有留在朝廷為官,那他們一早為什么要提到招安這事呢?這一點筆者也沒參透,不知各位看客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