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病機十九條淺見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本條所講到的是因“風”所至的“掉眩”病,所謂的掉眩,就是指眩暈病。并且把病位所在落實到肝。肝屬木,五氣屬風。風性動搖無定,所以中醫上把一些動搖無定的病,都稱為風病。但臨床上來看,動搖不定的眩暈病,不全是在于肝,但說到肝,主要指的是以肝風內動等病情而論。如:肝熱生風,肝陽化風,郁怒生風等等。從病機上來說,主要是肝失所養,以至于肝中相火上沖為病,比如現在一些高血壓病人。乙癸同源,乙指木,是肝;癸指水,是腎。指的是肝腎同源。肝藏血,但肝中之血得有腎精所化生,腎精不足,肝血必不足。有的人說枸杞子補眼睛,枸杞子是一味滋腎養精的藥,腎精足了,肝血才能足,肝有血所養才能制約相火,相火潛于下,不上沖,才不會有肝風內動等病情發生。

 

掉眩病在其它方面的,《內經》就有“有上氣不足,頭為之苦暈,目為之眩”,這咱眩暈病的病因就是在于中氣不足了。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虛則中氣不能上升,清陽不升,頭不能得養,所以眩暈。所以對于這種中氣不足的眩暈病治療,就不能以清肝潛陽來治了,得用相反的方向的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治

 

臨床上還有一種眩暈病的病機是因為濕,在《金匱要略》有“澤瀉湯”利濕治暈的方法。本人治療過好些“美尼爾綜合癥”的病人,從病機上來看,主要也是因為痰濕為患,以六君子湯重用茯苓200克,再加牛膝等藥為治,一般服藥后一小時就可以緩解。

 

對于上述眩暈病的病機上來說,不僅僅是肝的問題。所以治療時得辨別出那種病機至關重要。肝陽化風、肝風內動等肝臟所引起的眩暈病,臨床上必還存在有心煩易怒等癥狀;而對于中氣不足所至的眩暈,病人同時還會有氣短、神疲無力、眩暈的感覺,是頭里空空的等等鑒別;而對于因痰濕所至的,這種眩暈,頭必重,是頭上重重的暈。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寒是病之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脈關節活動不利索的感覺。冬天寒冷了,我們會覺得人會笨起來,活動也不方便,這都是因為寒的原因。本條指出病位在于腎。

 

《內經》“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陰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陽虛則陰重。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腎陽又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足則一身陽氣有所持,才能有力推動血的暢行,局部經脈就會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這種情況下,寒邪就會乘隙襲而入,痹阻經脈,從而引起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

 

腎主水,有的病人長期的腎陽虛,會導至水濕不化,寒濕內阻又會進一步的影響氣血的通暢;脾主運化,脾得不到腎陽的溫煦,則無力運化水濕,而生痰。比如水腫病、尿不通暢的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多是腎陽不足為根本病機。內陽不足,再加上外來之寒邪,以至于寒濕痹阻經脈關節,成為了痹癥。從痹癥上來說,既有陽虛之內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虛實夾雜。如若病程長久,還有氣血的損耗之虛癥存在,一面是身體虛,一面是寒、痰、瘀三邪互結而成痼疾,治療上陳寒不除,痰瘀難消;但只溫陽又難以消痰瘀。所以在治療上不能單純應用溫腎祛寒,還應化痰去瘀通絡一起綜合治療。比如“獨活寄生湯”、“三痹湯”等治痹名方,都是從上述的理論中制訂出來的名方。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膹,是胸悶氣喘的意思;郁,是郁阻不通的意思。本條講的是胸悶氣喘等病主要的病位在于肺。

 

肺主一身之氣,主治節。肺對氣的治節功能,在于肺的宣發和肅降來完成的。肺的宣發和肅降是一對矛盾體,要有正常的宣發,才能有正常的肅降。宣發指的是氣機向外,而肅降指的是氣機向下。人著涼去了,寒氣把肺氣閉住,肺的宣發功能就會下降,沒有了正常的宣發功能,肺的肅降功能也不行了,氣機上首逆,于是出現了咳嗽。比如《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就是用麻黃來宣肺,用杏仁來肅肺,把肺的宣肅功能調節正常了,肺氣有所主,再加上桂枝的溫經散寒來祛寒邪,于是風寒感冒就治好了。肺的宣肅不力,對氣機和水液的調節功能就下降,還會引起水腫病,比如水腫病中的“風水”治療上必得進行對肺的宣肅功能調節,要不風水很難治好。就算不是風水病,其它的水腫病,只要見肺氣不利的病機出來,也必要進行對肺的宣肅功能調理。現在很多醫生在治療水腫時,加些麻黃,可以明顯的增加利水的功效。這種治療方法,《丹溪心法》首先提出來,并稱其為“提壺揭蓋法”。

 

肺的宣肅功能,得有足夠的肺氣為基礎才能完成。如果說脾胃虛弱的病人,則肺氣必不足,臨床上常見一些咳嗽胸悶日久的病人,癥見四肢困乏無力、氣短神疲等,這種咳嗽只一味的去止咳是治不好的,必要進行健脾補氣,脾氣足,肺氣才能足,這樣肺的宣肅功能才能正常。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腎氣虛的病人大多肺氣也虛,因為腎的攝納無權,氣不歸根,以致氣浮于上,胸悶喘息。很多哮喘病人,常見到夜尿頻、怕冷、自汗,運動下就氣喘等,這種情況就是腎不納氣的原因,治療必要固腎為本,要不哮喘不治。

 

人是一個整體,肺不單一是肺的問題,《內經》講到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有時病要雖不在肺,但病之主必是在肺,所以說胸悶之病,多從肺立論。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本條所講的是水濕病、水腫病,以及腹部脹滿見癥的疾病,病位在于脾。本條的前半句“諸濕腫滿”,可以理解為濕、腫、滿三種病,也可以理解為因濕所至的腫、滿病。但其制落實于脾,這是正確的。

 

脾之性喜溫燥而惡寒濕,主運化(運化水谷和水濕),居人體之中,通過和胃的通降以轉運氣機上下,所以說脾胃是氣機的樞紐。但是脾的運化功能,有賴陽氣之溫煦。

 

如里氣陽兩虛,脾的運化功能就會下降,水谷不運則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人的生命機能下就下降,所以李東垣治病以脾胃立論,這是很有理的。脾的運化水濕功能下降,過多的水濕會阻在體內,從而阻滯了氣血的暢行,而生它病。比如脾的氣陽兩虛,運化失職,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于肺,肺虛則無力行其通調水道(中醫上稱為“治節”),脾又主肌肉,于是水濕阻于肌肉,人就胖了。這就是現在肥胖癥的主要病機之一。肺主皮毛,肺虛而皮毛會失去固密,人體無力抗風寒,所以人就會常常感冒,現在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上學,三天兩頭感冒的,久治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脾虛。

 

現在抗生素、非甾體類止痛,以及中醫的清熱解毒藥亂用,嚴重的傷了人的脾氣和脾陽,所以脾虛癥的病人很多。脾陽虛日久,還會傷到了腎陽。腎陽不足,脾土得不到腎陽的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脾胃的氣機樞紐不暢而無力運水,水濕停滯而成水腫病,治療不論怎樣,總是少不了健脾運濕之藥。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李中梓“熱輕則癢,熱重則痛。李氏是清代名醫,著有《醫宗必讀》、《內經知要》等書,他對《內經》有很深的理解,他所提出的熱是至理。中醫外科的瘡瘍初起熱輕,所以病也輕,病人感覺到局部有發癢的感覺。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郁熱加重,病重熱熾而痛了。但《內經》中說到這些病癥屬于心,心主火,心為火臟。這主要是因為受到當時五行理論的影響。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心主血脈,痛、癢、瘡等疾病,都有局部的血流不暢,治療上不僅僅要清解,更要散熱結,而散熱結則得加些些涼血活血的藥,比如忍冬藤、益母草、丹參等,所以說,從心論也是理。

 

但是說到痛、癢等癥狀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慢性蕁麻疹,本人在臨床上看到很多舌淡苔滑膩,脈沉弱無力的病人,這是很明顯的陽虛濕阻。陽虛則無力運血,所以血流不暢;陽虛不化濕,濕重又會影響到血流的暢通;陽虛之人,陽氣不能外達于體表,所以這種病人的治療,就不在于清解和涼心火了。治療的核心應該在于運脾溫腎化濕。雖說濕為陰邪,加上陽虛。但是血濕郁日久也會化火,所以這種火,不是實火,是虛火,在溫陽同時還得佐以清解血熱。

 

中醫的名言“不通則痛”這通,主要是指血不通暢,但不榮亦痛,局部得不到營養也會痛啊,比如臨床上很多痛經的婦科病人,不僅有不通的病機存在,還有不榮的存在。治療上不僅要通,還要補養。郁阻日久了,血脈不暢,所以也要從“心主血脈”加些調血藥的治療也有必要,所以說對本條的理解,別太局限于“心”一字。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中醫的辨證有上、中、下三焦。這里所指的上,是指上焦而言。《內經》中說到痿、喘、嘔三病主要病位在于上焦。上焦,即胸中,內藏心肺二臟。心主血脈,肺主氣。一主血,一是主氣,肺和心的關系,實際就是氣和血的運行關節。從生理上來說,肺主治節。這治節,主要的就是指肺對人一身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肺受病則肺的宣肅功能失司,則肺的治節功能就下降。痰上阻于肺,要不水氣凌心的,喘則發作(這種情況哮喘所至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所至的心肺病都很常見。但這種情況真正的病機在于腎陽虧虛,治療的核心在于脾腎,但不論怎樣說病位還在上焦)。

 

《內經》“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肺氣要清寧才能肅降有力,水道才能通調。人五志能化火,火性上炎。肺為五臟的華蓋,上炎之火熱必會灼肺。肺受熱則不能治節,水道不行,血脈隨之痹阻,津液不能輸布,于是痿癥發。又痰壅于肺則病喘、飲邪迫肺亦病喘、肺氣大虛亦能病喘。但臨床上對痿癥的論治,后世又多從陽明,何為陽明,陽明為胃。從胃論治痿癥,也是從《內經》“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這兩句中得出。所以說痿癥的治療,不僅僅在肺,更多是在中焦。但肺熱也是一個生要的原因。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主要在于辨證論治,而不是局限于從本條中機械的對待。
  嘔是胃之病,但肺氣不利,水津不布,以至于痰阻于胃,會引起嘔病。對于嘔病,肝火、大腸熱等更多。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本條講的是“厥三種病的病變部位在于下焦,病因在也于下焦。五臟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腎二臟。厥,是指四肢冰冷(這種四肢冰冷,中醫上稱為厥冷)或者人事不省的病;固,是前后大小便不通;泄,為二陰不固,小便多或者失禁,大便溏泄。

 

厥分陰陽虛實,《內經》“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但不論那種,總是因為陰陽兩氣不相通為病機。比如重傷寒的高燒病人所見厥癥,就是外寒太重所至的內熱太過,內熱不能外散而厥;情緒過于激動,有時大怒會讓人不省有事,《內經》“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有的小孩子肚子里有蟲子、受傷疼痛嚴重也會讓人痛得不省人事等等,這些都是實厥,不見得都是在于下焦。《內經》另外有腎氣虛則厥”一說,腎為生命之根本,腎精大虛,水不制肝中相火,陽氣暴張,以致血氣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證,比如高血壓的病人,發展到中風,中風時病人的表現,也是厥逆的表面。

 

腎主前后陰,司二便。前后二陰之不約(泄)或不利(固),都與腎的關系密切。老年體弱的小便不利、腎功能不全的小便不利、手術后或者產后婦女的二便不利等等疾病,都和腎氣虛有關,這得從腎論治了。

 

另外還有婦科的一些病,比如月經和白帶病。也是從下焦論治“腎主生殖”,對于月經不調,白帶過多過少的病情,也是下焦之病,多從腎論治。雖說有濕熱下注的病機,對于一些急性炎癥的病人來說,主要從濕熱論治,但是對于一個長久性的白帶不對,這必是腎虛所至。本人治療一些反復性的陰道炎,白帶不對的,先用清解,開始時有一定效果,后來就沒有效果了,最后從腎論治,才能治本。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本條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是寒。水液是指人體所有的排泄物。比如:風寒咳嗽的痰是稀白的;風寒感冒的鼻涕清稀量多;經血色淡而稀多虛寒;拉肚子大便清稀多水無臭味(嚴重的吃進去什么,拉出來也是什么,中醫上稱為完谷不化)為虛寒;小便量多清澈為寒;婦女帶下清稀如水為虛寒等等,反正只要是清稀的,臨床診斷上都是虛寒癥。本條可以說臨床診病時非常關鍵的一條,也是臨床診斷病情寒熱的重要依據。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本節癥狀 為肢體強直、項強 是頸項強直不能轉側,病因為濕。

 

對于本條,后世的醫家有很大的爭議,主要是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所講到的痙病,是因“新產血虛,多汗出”、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等等,講的是因為汗出過多,以至于津液虧虛不能養筋的痙病。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更是直接認為是風字誤傳為濕字。李學銘“對于本節原文,先賢頗有爭議。姑且存而不論。”

 

病機十九條,講的是五臟、五邪等病因病機的內容,對于五邪來說,風自有條文,更加濕為五邪之一,不可能去了濕之至病因素啊。
     《內經》“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這文中的拘,不就是指筋脈攣急的痙病嗎?濕為陰邪,性滯著,留于筋肉之間,阻礙局部的氣血運行,故表現為局限性的肌肉強直、疼痛、屈伸不利等癥。本人以前在山村種田時,常有人在水田里作業,因水濕過重,晚上睡覺時常常會小腿抽筋的毛病,這都是臨床上很常見的。

 

徐忠可在《金匱要略論注》中解釋而痙之濕,乃即汗之余氣,搏寒為病也。指出汗之余氣即為濕,搏寒則為痙。人體大量運動后,出汗很多,有時衣服也濕了,一時沒有換下來。運動一停下來,冷風一吹,導至了人的肌肉僵硬,關節不利,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徐氏所論,是從臨床實際出發,有理。

 

我覺得學習知識,別被別人的一些驚人之語局限了自己的自由思維,總是跟著別人的屁股后面走,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暴,形容發病之突然與病勢之危重;強直,即頸項強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張。對于四肢強直,以前的文獻稱為痙證。本條證候所提到的兩點,一是起病急,二是強直。這兩點要聯系起來理解的。起病急,這是風性之特點為,因為風為百病之長,比如傷寒或者瘟病的發高燒之熱極生風而致的痙攣抽搐,起病很快,中醫用清熱熄風藥來治療,比如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等藥來治療,有效果,這是理論指導實踐的結果。

 

風性動風者善行而速變,正由于本證發病驟急、病情進展迅速、癥狀變化多端,具有動的特征,所以對于這些高熱病人的治療,也得急,下藥得果斷。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病情控制。說到風字,中醫上講的有內風證,比如“肝陽化風”等,主要指的是身體虛極所至的一些具有風之性的疾病,比如中風病,也是起病急,變化快,也得一樣在最短時間把病情控制。

 

所以對于臨床上一切只要具有風之特性的病,都可以從風論治。上條中講的濕,也常常和風結合在一起。風和濕合在一起為患的,中醫上稱為風濕。比如一些風濕性關節病人,也會見關節強直的癥狀。治療得治濕還得治風。雖說有合邪,但是病的實質是不同的。濕為陰邪,濕性粘滯,所以濕之為病,起病要慢,風之為病,起病要急。但風和濕合邪,風之急性會被濕之粘滯之性所制約,所以風濕為病起病也會慢得多。

 


   “諸熱瞀瘛”、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 “諸逆沖上”、 “諸躁狂越”、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熱是發熱;瞀,是神志昏的意思;瘛,指的是肌肉跳動之意;禁與噤通,指的是發不出聲;鼓,戰齒,牙齒不自主的快速咬動;慄為身體抖動;如喪神守,即神不守舍,輕度的精神失常;逆為上逆,應降而反升,沖上即逆上,沖上表示是突然而較劇的逆上,比如喝酒過多的嘔吐癥,上沖得很急;躁與狂越都是表示人的精神錯亂的一種臨床表現;跗者足跗,即足背,臨床中出現足背浮腫,同時有酸痛感覺,以及人的脾氣不太好(驚駭)狀。

 

從本條上的癥狀來看,有幾個特點,一是發熱,二是神志方面的影響,三是身體會不自主的動。火者熱之極,熱之與火,質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炎邪為患,發熱是最常用見的一個癥狀。心主神明,不論何種熱都會導至人的神志發生異常,瘟病的大熱會擾亂人的心神,讓神無所主,神志昏瞀,比如大熱所至的一些神經錯亂,本人就治療過一個肢體挫傷后,內瘀血嚴重的病人,產生了內感染,體溫高達40度,神志不清的。熱盛生風,而見人的四肢以及肌肉會不由自主的動起來。比如神經分裂癥的病人。

 

發熱、神志不清、抽搐癥狀同時存在,屬于火邪所致。臨床常見溫病的熱入心包,常常出現發熱、神昏、抽搐等危癥, “乙腦”這是熱極所至,是火邪為患了,對于這一理論,現在有人通過生大黃大劑量的臨床應用治療乙腦有一定的效果。

 

劉元素深究《內經》,提出了五郁化火的理論來,人的情緒過激,也一樣會化火的。大怒之人,有時會失去理智,人的行為言語不受大腦的控制。這也是火的表現。

 

有的人大量的喝白酒,白酒性燥熱,過多的飲用,內熱積太過,也會化火,所以過喝白酒之人,所表現出來的也是急速嘔吐、神志不清等火熱為患的特點,這時讓病人多吃梨子等水果,主要也是去火。

 

本條中說到的鼓是戰齒,慄為身體抖動,即寒戰。外感熱病發病多日,高熱不退,里熱難以外達,出現寒戰、戰齒、四肢厥冷等之真熱假寒,就是前人所謂的“熱深厥深”,熱傷心神神不守舍等癥狀,《瘟病條辨》中的“承氣湯”系列方,治療有確切的效果,這就是熱去而病輕之表現。
  說到“驚駭”一癥,小兒常見。小兒五臟全而未充,膽氣不壯,常常會見到一些小兒夜啼等病。這主要的原因是心火太旺,治療在于清心火。比如弄點白茅根來吃吃,小兒的夜啼就會好。白茅根利尿清心,心火去則神安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諸病有聲,鼓之如鼓”、“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嘔是嘔吐;吐酸就是指胃中泛酸,胃中有一種酸酸的感覺,或者吐酸水;暴注即嚴重的急性腹瀉;下迫,肛門的窘迫癥狀,總想拉大便的感覺,中醫稱為“里急后重”; 轉是扭轉的意思,反為角弓反張,戾是指身體彎曲之意,水液渾濁指排出的液體是渾濁的;人體的某個部位,用手輕輕擊打,會發出如鼓響一樣的聲音;腹脹大,指的是人的腹部有脹滿鼓大的病癥,比如肝硬化腹水等病。

 

本條講得病情癥狀很雜,有胃腸消化系統方面的,有身體姿態方面的還有體液等方面的病癥,所以說熱之為病,所表現出來的病情較雜。

 

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食積會化熱,化酸。胃氣不降以至于嘔吐或者吐酸水等疾病,比如飲食不善的胃炎等病會常見這些癥狀出來。治療得清熱燥濕。過食熱物,熱壅腸道,小腸不能受承,大腸無以化物,傳導失常度而腹瀉,這種腹瀉急速,并且伴有里急后重的難受感覺。比如說急性腸炎、痢疾等疾病都常見本條中所述的癥狀。治療也一樣得以三黃湯等清熱燥濕為治。

 

對于肢體強直的癥狀癥狀,上面講的有濕、風。要怎樣去區別是因風因濕為患,就得從其它很多癥狀上來辨別了。濕為陰邪,性重著,所以因濕所至的強直,還有身體固重無力、舌苔白厚膩等相互鑒別診斷。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所以因風至痙的病人,還可以見到發病的多變,癥狀很雜,比如中風實證的疾病,有痰瘀閉阻、身體強直、并且這種強直一般在發病時還會動搖不定的風之動性以辨別。本條中所說因熱至強直的病,有“水液渾濁”的現象。如果說單一的說到“水液渾濁”來說,有寒也有熱。比如很多慢性腎炎的病人,常年的尿液渾濁,這種情況則多為腎陽虛不固攝所至的精微物質下泄。

 

人體各部以手鼓之有聲,這種診斷方法,醫學上稱為“扣診”,不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有這種診斷方法。但這種情況出現只局限于胸腹部,對于診斷腹脹大的病,有實際的意義。診斷時主要在于聽擊時所發出來的聲音,響亮如鼓聲的是說明腹子里是空的,這種脹是氣脹,氣臌由肝氣郁結而成,治療多以理氣為主。如果說聲音低沉而有悶悶的感覺,說明肚子里面是有形邪積,如水臌、血臌。所以本條中說到的這些疾病為熱之因,要說到有熱,也是氣滯、水積日久而化熱。但也有些人長期的肝氣郁結,化火后再見肚部鼓脹的情況。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

 

《內經》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提到了燥,但在病機十九條中卻獨缺燥病。到了金代,名醫劉完素深研《內經》,于是補入本條。

 

澀是干澀的意思,比如皮膚、鼻孔、陰道等不潤澤,干澀,都是燥;枯,枯燥,也是干而少水分;涸原指河流里沒水的意思,理解為身體的津液缺少而。反正臨床上凡見干澀、不潤澤、攣急、皮膚干裂等見癥的,多屬燥證。清代名醫喻嘉言在他的《醫門法律》中有,專論述燥邪為患的文章“秋燥論”,創秋燥病名,針對秋天肺燥,根據《內經》“燥者潤之”的理論,制訂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湯( 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枇杷葉等藥組成)”。

 

臨床上常常會見一些婦女陰道干澀無白帶,性交疼痛的病人,治療上多采用枸杞子、白芍、菟絲子等質潤的中藥來治療,效果也很肯定。

 

 

 

學習病機十九條,應結合《內經》本身的有關內容,以及后世一些名醫的一起參合理解。但學中醫的目的是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而不是整天在文字上,所以在學習時,必要結合自己的臨床,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上述的僅是本人的一點見解,很片面,僅作大家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
病機十九條解讀
《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記憶法(建議收藏)
病機十九條注釋及記憶法
吳南京的 和潘梅芳談“多囊卵巢綜合癥
五痹證治篡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乌拉特中旗| 甘洛县| 鞍山市| 隆昌县| 郓城县| 金湖县| 铜梁县| 北票市| 年辖:市辖区| 宜良县| 牡丹江市| 黄浦区| 慈利县| 青神县| 嘉峪关市| 台前县| 宝兴县| 花莲市| 台安县| 博野县| 尚志市| 含山县| 三明市| 新竹县| 新平| 若羌县| 芷江| 大竹县| 蒙阴县| 缙云县| 河曲县| 额济纳旗| 乐昌市| 修水县| 西藏| 丹凤县| 郁南县| 高安市| 托里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