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像水管一樣,使用的時間越久,水管內壁的污垢也就越多。
而,血管內的“垃圾”,其實就是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質。
由于血管壁出現損傷,導致多余的脂類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從而誘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為何血管越來越堵?醫生:4種食物是禍根,多吃1口血管多堵1分
1、加工食品
隨著機械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食品被加工成拆開即可食用。
先不說食物在經過多次加工以后營養流失嚴重。此外還加入了多種化學物品,經常吃會增加血管內“垃圾”。
如:火腿腸、熏肉、臘腸等等,經常食用對血管的危害非常大。
2、動物內臟
動物內臟,如:心、肝、腸、腎等,深受許多人的喜愛。
然而,動物內臟多數含有較多的脂肪以及膽固醇,通常比瘦肉中的膽固醇高出3-4倍左右。
因此,若中老年人經常吃,就會導致體內血脂過高,新陳代謝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出現。
3、含酒精飲料
酒精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證明,大量飲酒,除了會損害肝臟,還會刺激血管痙攣收縮。
同時,酒精進入血液內,會損害血管,導致血管破裂。若,血液內膽固醇堆積,就會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從而,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4、高熱量食物
當人體攝入的熱量過高,不能被完全消耗,就會轉變為脂肪的形成堆積在人體,從而誘發肥胖的產生。
而,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最為危險的存在。
因此,平時應少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如:油炸類、肥肉類等。
血管也是有年齡的:
0-12歲——血管非常健康,沒有任何沉淀物;
12-30歲——血管內開始出現沉淀物,膽固醇脂肪越來越多,需要注意飲食結構,多做運動;
30-50歲——逐漸開始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50歲以后——血管逐漸硬化,堵塞,造成心肌梗塞、血栓等。
養血管,30歲后正是時候,這4件事常做:
一、主動喝水
水是最好的稀釋劑,經常喝水,可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
夏天,人們很容易出汗,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就會造成血液粘稠。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喝太涼的水,一定要喝溫水。
因為水溫太熱容易導致消化道粘膜受損,還會加速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
過涼的水會刺激腸胃道血管痙攣收縮,反射引起心血管收縮,造成心腦供血不足。
二、補充營養
血管需要“抗氧化”,當人體自由基過多時,會造成血管內皮老化,引起動脈硬化、彈性變差,使得血管內更容易沉積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脂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死、腦梗塞等疾病。
而抗氧化劑,可以捕捉并消滅“自由基”,減少其對血管的傷害,維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預防血管疾病嚴重化。
生活中,茶葉就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玲瓏菊、枸杞子、覆盆子、綠茶葉等。
其中,玲瓏菊屬于四大懷藥之一的藥用菊,不僅抗氧化劑含量最為豐富,且富含鉀和三萜類化合物等營養物質。
泡茶、做粥時放些,有利于減慢血管退行性變,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
三、勤鍛煉
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內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還能夠促進血管內廢物的排出,增加血管的彈性。
此外,運動還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并且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膽固醇的水平。
建議:平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跳繩、做健美操、騎自行車等。
四、控好情緒
控制情緒,也是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突發一種手段。
情緒的激動,會誘發腦梗、心梗等疾病的突發。
此外,若人體長期處于焦慮的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也會有所上升。
這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大忌,一定要提高警惕。
建議:平時學會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促進心腦血管健康,可以為人體神經系統功能增添新的動力,充分發揮身體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