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去哪里好呢?
一早,我的老同學在朋友圈里發感慨,說是伴著兒女走,是兒女的責任,也是他們的孝道。
她的話一點也沒說錯。
自古以來,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今社會發展了,養老的模式裂變了。
我有幾個親戚,他們都在大學工作,兒女遠在太平洋彼岸。退休后,他們會組團去外地,找一個環境好,溫度適宜的地方住上一段。既不給兒子添麻煩,又留足了個人空間,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現在的養老產業方興未艾,還沒有形成風尚,真正去養老機構的不多。
不是老人不想去,而是一些養老機構的服務不完備,設施不適用,價錢過高。
我有一個好友,自己退休了,上有80歲的老母,下有呀呀學語的孫子,妻子又多病,家里沒有兄弟姐妹,一副重擔落在他一個人身上。
平日,他忙得不可開交,兩頭奔,累出了一身病。朋友勸他送母親去養老院,這樣可以減輕一點負擔。
他是一個孝子,猶豫了好久才決定下來。
他托人找關系,好不容易聯系到了一家養老機構。他把母親送過去不到一個月,老人堅決要回去。后來一打聽,原來是這里的服務人員態度極其不好,對老人總是惡語相向。吃的方面也不是宣傳的那樣,營養跟不上。
好友沒有辦法,只好把老娘又接回來自己照顧。
人都會老的,等到有一天,我們走不動了,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居家嗎?請到合適的保姆真不容易。抱團嗎?也不是那么美好。
網上有案例,說是有三家老人,平時關系都不錯,就合計退休后共同生活,相互幫襯,給兒女減壓。
退休后,他們真這么做了。三家人合伙去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租了一棟房。
三家各住各的,輪流做飯。起初一個月還好,半年后,三家人氣鼓鼓地散了伙。
原因很簡單,三家過去處得好,是因為很多生活細節和習慣不了解,平時也就聚聚會,頂多邀一起去旅游。真要像一家人一起過日子,許多的不適才暴露出來。
所以,抱團養老并不是十分美好的。
如何幸福安然地度過晚年,這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只有把養老事業做到了位,才能真正解放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