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會提問》一書中,一開始介紹了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大家對于海綿和淘金都不陌生,拿一塊海綿放入水中,很快吸的飽滿;淘金,拿一篩子或者淘盤,根據沙和金的比重不同,把含有金屑的沙粒在水中蕩洗,沙子隨水流去,金子留在底部。這也就是說,在吸收知識方面或者任何資訊方面,全部接受,或者挑出其中的“金子”。
當然,關鍵點并不在于吸收知識,因為不論哪種思維方式,都可以學習到知識。然而,全盤接受與信任任何的知識和資訊,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這可謂是機器人般。淘金式思維方式,讀者提出一系列問題,會去判斷和質疑 材料作者的主張。
之前讀過的《如何高效學習》,也只是在教大家如何學習吸收知識。在教育過程中,吸收知識是為了打好基礎,關鍵點在于如果一味只是海綿式吸收,而沒有教授如何淘金和批判性思考,當學生們形成思維習慣,改變的過程將是一條艱難之路。
對于此,我深有感觸,上學期間,幾乎沒有任何的淘金式思維,只是像一塊海綿吸收書本和老師所講的知識。十幾年的學生生涯,形成了這種思維方式是無比可怕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個人原因,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在教育這里。
當閱讀的東西越來越多,吸收的越來越多的時候,各種知識之間就會打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主張,如果全盤接收所有的知識,你會不斷的推翻之前看到的主張或者看法。這會造成一種錯覺,你接收了他們的觀點,誤以為就是自己的觀點,然后不斷的推翻自己。
海綿式思維成為我的習慣,所以很多時候我是很痛苦的。當然,我也懂要有自己的觀點與主張的說法,然而,我覺得我讀到的那些東西就是我的觀點,可是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當了解到淘金式思維、批判思維之后,開始辯證的看待這些主張時,發現它們幾乎沒有根基。猶如一座高樓大廈,地基沒有打好,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當然知識的不足,也是高樓大廈倒塌的原因,只有有了知識,也才可以評判和挑選。所以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是可以結合而行的。
曾經有個同事這樣說我,海芳,給你一張白紙,你用就好了,干嘛管它怎么造成的呢?其實這幾年來,我一直沒法明白她為何對我說這句話。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海綿式的,只有吸收不會探究。可是在他們面前,我卻是個追根究底之人。
也許這僅僅是因為那時我有著好奇之心,我確實特別好奇白紙是怎么做成的,不只白紙,很多東西我都好奇怎么做成的;還有一些奇怪的好奇,比如一輛公交車一天能收多少錢;或者肯德基一天營業額多少,一個月營業額多少;又或者一件東西從出廠到最終到消費者手里價錢翻了幾倍(看來我真的對錢很感興趣)。
保持好奇心是一個很好的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但是你知道多年的海綿式思維習慣已經讓我形成被動接收知識,而不是主動去追蹤查詢。所以,至今我沒有任何成就。當然就算我主動去追尋也不一定會有什么成就。
如果一直使用淘金式思維,那么主動性會很高;也許就會去深入統計一輛公交車一天出車幾趟,每次有多少人上車,這樣很簡單就能知道一輛公交車一天能收到多少錢。又或者到肯德基門口統計一天的客流量,統計一下一部人的消費金額,也就有了一天的營業額。
當然如今我的好奇點已經轉移了,或者在社會上待了幾年后好奇心沒有那時候強烈了,我也不想知道他們一天能收多少錢了。
回到這兩種思維方式上,也并不是說使用了淘金式思維和批判性思考就能讓人有所成就,但是絕對可以給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視角,讓你對很多事情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哈佛大學名言
學會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維方法,堅守實事求是,是促使我不斷探索經濟學的真理的兩個根本動因。希望同學們堅持真理而非教條,努力思考而非盲從,在現實世界保持理想,不斷進步。——吳敬璉
參考書目《學會提問》,布朗、基利
《如何高效學習》,斯科特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我是若水,文字的路上很高興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