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職場危機重重?
如何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
一、唯有變化是不變的
小李子是資深人力資源從業者,這些年做過招聘,做過員工關系,看過太多的悲歡離合。
很多的崗位,隨著公司的架構調整,就直接消失了。
在私企里,從來就不存在穩定這一說——組織架構幾乎年年調整,如果你能跟得上公司變化的節奏,就留下,跟不上公司變化的節奏,就只能選擇離開。
他所在的公司,已經算是比較有良心的了,裁員的時候還會給員工一筆補償,據他所知,很多業內的公司,連補償都不會給,只會想辦法讓員工自己離職。
所以穩定這種東西,根本是不存在的,唯有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主旋律。
作為一個人力資源從業者,他對這一點非常清晰,所以才會有著深深的職場焦慮。
二、提前探索,有備無患
可是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明知道眼前的路不對,卻又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這種情況要如何去應對呢?
我們要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T型人才,也就是一專多能的人。
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度,無法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就無法做出成就,同時,如果沒有多方面的能力,很容易限制住自己。
我有個朋友小丁,之前在公司里做程序員,拿著一份固定工資,按部就班的上著班,從來沒想過鍛煉自己其他方向的能力。
結果公司突然崗位調整,直接把整個部門裁掉了,他后來找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還有一個朋友阿森,以前在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同樣是面臨裁員的問題,他在離職后,變成一名司儀了,甚至從收入上看,比以前發展的更好。
在原來的企業做人力資源,拿的是死工資,而做司儀的收入,已經是幾倍于他之前的收入。
他就是在假期去探索自己的興趣點——演講、寫作、運動,各個領域他都有去嘗試,后來發現了在公眾表達領域做司儀是個不錯的選擇。
剛開始他學著兼職做,后來有一段時間,兼職的收入甚至比全職的收入還高,于是公司開始裁員,他就果斷邁向了新的工作領域。
如果把職場比作郵輪,我們平時不知道救生艇在哪里,等到輪船失事,恐怕就只能措手不及了。
三、細致切割,重在踐行
如果我們把工作比作取水,除了我們眼前的河流(主業),還要在背后給自己打一口井(副業),如何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呢?
1.根據性格定目標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希望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
充電這件事情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們要給自己充電,總要知道充什么樣的電,才能讓自己跑得更遠。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事情,就能夠付出更少的努力,拿到更多的結果。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更喜歡跟人打交道,還是更喜歡跟事打交道?
如果是喜歡跟人打交道,可以選擇銷售、客服、管理等方向,作為自己的積累目標。
如果是喜歡跟事打交道,可以選擇研發、品控、策劃等方向,作為自己的積累目標。
2.找標桿巧妙接近
確定好大的方向之后,我們要開始尋找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利用假期,去參加外界的活動,或者是領域內外的培訓。
通過這些活動,可以結識行業內、外的牛人,然后去詳細了解這些牛人的成長履歷,仔細去分析人家具備怎樣的技能。
如果牛人有事情需要義工,那就要想方設法參與進去,哪怕是自己花錢,能夠近距離接觸和觀摩牛人,對自己來說非常有益。
當年我就是報了李海峰老師的DISC雙證班,又積極報名參與助推工作,才讓自己了解了如何高效授課,以及如何深度運營一個社群。
當然了這是最高效的方式,如果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可以投入,也可以考慮買一些書籍或者聽聽網課,只要用心了,也可以取得不錯的充電效果。
3.實踐與落地
接下來這一步最為重要,定了再高的目標,跟了再牛的老師,也需要自己去踐行。
就像我前面說到的那個朋友阿森,如果他不在探索之后嘗試去做司儀,恐怕也沒有后來的轉型。
我自己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后來嘗試去講課,嘗試去運營我自己的社群,也不會有今天的影響力。
每一次當我們看書或者聽課之后,都要給自己做復盤——想一想自己這一次的學習與接觸,有怎樣的收獲?接下來有哪些事情可以行動?
給自己制定一個行動計劃,可衡量、可量化、有時間限制,這樣才能落地。
尾聲
想要減少職業危機,要擅長利用假期,如果不是天資聰穎,就要比別人加倍努力。
清晰自己的方向,樹立明確的目標,拆分成細項,制定好計劃再去踐行。
不是職場危機重重,而是自我要求太松,今天多流汗,是為了明天少流淚。
歡迎你留言聊聊:如何用假期給自己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