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破解引力之謎

——兼論球形、橢球形星體的起源

張寶盈

摘要:宇宙中的大型天體,無論是恒星——類日恒星、巨星、矮星、中子星等——還是行星,甚至一些大型的衛星如月球,以及木星、土星的眾多衛星,都是球形或橢球形的。這絕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自然力使然。不言而喻,這個自然力就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怎樣使大型星體成為球體或橢球體的呢?要破解這個奧秘,首先要對萬有引力的物理機制有正確的認識。

引力是一種穩恒之力,必起源于穩定粒子。本文旨在通過對穩定粒子的深入剖析,力圖找到引力之源,揭示出引力的物理機制。

引力起源于物質,物質由原子組成,組成原子的穩定粒子事實上只有2種:質子和電子(中子是質子和電子的復合粒子)。一方面,質子與電子之間存在異號電荷相吸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原子中和原子核中,電子總是圍繞質子高速旋轉,因而產生原子磁場和原子核磁場。原子中的各個質子與電子形成的磁場之間由于電流方向相同而發生磁場合并即相互吸引。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及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磁場合并力都是長程力,這兩種力延伸到原子以外形成的合力就是萬有引力。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異號電荷相吸作用常常被質子與質子、電子與電子之間的同號相斥作用抵消,因此引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磁場合并力。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磁場磁感線是球形或橢球形的,當大量星云物質因磁場合并而凝聚在一起時,就會受到磁感線的塑型作用形成球形或橢球形星體。

關鍵詞:引力之源 穩定粒子 電磁場合并 球形星體

中圖分類號:O31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引力是最早被發現的自然力,但是至今為止,引力的物理本質卻仍沒有被揭開。

對于電磁力,我們明確知道它是由電荷產生的,起源于帶電粒子。但是對于引力,我們只知道它與物體的質量相關,卻不知道它起源于何種粒子,是何種粒子產生了引力。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沒能告訴我們引力起源于何種粒子,廣義相對論同樣沒有。所以直到現在,引力仍然是不明來源的力。我們雖然能夠用萬有引力定律精確地計算星體的運動,卻仍然苦于不知道引力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它的物理機制是什么等等這些根本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破解這個謎題,破解引力產生的物理機制。

1.牛頓沒有找到引力之源

引力是怎樣神奇的一種自然力?它在空間上是如此周密、普遍,毫無罅隙;在時間上如此穩恒、永久,億萬年不變,悄然無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施加于每一個物體,無論是氣體、液體、固體、等離子體,哪怕一個分子、原子、質子、電子……都不放過。絕不像自然界的靜電、動電那樣明顯具有活動性,時有時無,忽大忽小,忽東忽西,游移不定,聲、光、電、色一應俱全,易于被人類捕捉到。人類卻既無法檢測到引力的能量源,又無法跟蹤到它的“行蹤”,找不到理論上預言的引力子。這是一種多么詭異的力!

引力的這些性質令人大傷腦筋,無數物理精英大咖,沒有一個能猜透它。

引力必定存在一個源頭,存在一種作用機制,只有找到了這個源頭和作用機制,才真正解開了引力之謎。牛頓本人非常清楚這一點,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指出:“迄今為止,我們用引力作用解釋了天體及海洋的現象,但還沒有找出這種作用的來源。這種作用力必然有一個來源,它穿越太陽與行星的中心,而且它的力量不因此而受絲毫影響,它所發生的作用與它所作用著的粒子表面的數量就如通常的力學作用一樣無關,而是取決于這些粒子所包含的固體物質的量,并可將此作用力向所有方向傳遞到極遠距離……

但迄今為止,我還無法從各種現象中找出引力的這些特性的來源……”

就是說,牛頓雖然發現了引力現象,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公式,但卻沒弄清物質是怎樣產生萬有引力的,不知道萬有引力的產生機制是什么,沒有揭示出引力的物理本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數學公式反映不了物理機制。

正因如此,愛因斯坦后來又提出廣義相對論,試圖對引力的物理機制給出解讀。他根據自己推導出的引力場方程,判斷引力的物理機制是“質量使時空彎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非物質性的時間和空間不產生引力,引力也無法對時間和空間產生作用,因為沒有作用點(受力點)。因此,“質量使時空彎曲”在真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

引力起源于物質,而物質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所以尋找引力的源頭必須著眼于微觀粒子,必須通過對微觀粒子的研究、分析推理來獲得。愛因斯坦把引力解釋為“質量使時空彎曲”并不是通過對微觀粒子的分析研究獲得的,他也不能解釋質量怎樣使時空彎曲,所以同樣未能闡明引力的源頭。

2.破解引力的源頭不再需要數學描述

要認識一種基本作用力需要完成兩步工作:第一位的是認清它的物理機制,第二位的是對它進行定量描述。如果這兩步工作都做到位了,對這種力的認識也就完成了。

就引力而言,牛頓以及愛因斯坦都只完成了第二位的工作。因為他們都沒有告訴我們引力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沒有闡明引力產生的物理機制和對應的微觀粒子。所以從牛頓那時起,對引力的認識就已經是“方程具備,只欠機理”。欠缺的工作就是深入到物質內部、深入到物質的最小單元——原子中去追根溯源,尋找與引力對應的微觀粒子。

如果再有一個人又提出一個新的方程式來描述引力,他(她)同樣只是完成了第二位的工作。所以對于引力的認識,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描述它的數學模型,而是解釋它的物理機制。我們需要做的是填補牛頓遺留下來的尋找引力之源的空缺。

引力的運作規律可以用數學工具加以描述,但要完成第一位的工作即探明引力產生的物理機制卻無需用數學語言進行詮釋,只需通過對引力現象的深入分析、邏輯推理,根據自然現象和實驗現象悟出其中的機理即可。

因此,要認清引力的本質面目、物理機制,繼續在數學上下功夫是沒有意義的。靠實驗也不行——有關引力的實驗有很多,但并未揭示出引力本質。所以想要通過弄一個新的引力場方程或做一些新的實驗來認清引力的本質面目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是能在技術層面上解決的問題。現在需要的既不是方程也不是實驗,而是要弄清楚其中的原理。求的是引力之“道”而不是引力之“術”。必須通過深入分析,道理弄清楚,邏輯講明白,才可能認清引力的本質,這是一條唯一可行的道路。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對各種引力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和邏輯推導,找到了引力起源的物理機制和對應的微觀粒子,彌補了對引力認識的不足。

3.追尋引力的源頭

一切力都必有其內在的作用機制。解釋引力的本質,需要一個簡單、清晰、直觀、可理解、可信的作用機制。什么機制才能使物體之間相互吸引呢?

引力產生于物質,必須向物質中去尋找源頭。目前,對基本作用力的認識都沒有從源頭去考慮,但基本作用力的本質及其物理機制恰恰是需要從源頭解決的問題。源頭找到,本質自現。

“萬有引力”最核心、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是一切物體和粒子之間都可以相互吸引,具有普遍性。引力只與質量相關,只要有物質存在,就會有引力。同時,引力十分微弱,具有不可屏蔽性。認定引力的物理機制,找到引力的微觀源頭,必須能夠合理解釋這些現象。

既然引力只與物質的質量相關,就要緊緊圍繞質量做文章。“順著壟溝找井”,順藤摸瓜,把引力的那個源給它挖出來。

3.1引力必起源于穩定粒子

有電荷才會有電場,電荷就是電場的源頭。故物理場必定起源于實物粒子。電磁力是電磁場對場中帶電粒子產生的作用力,而電磁力起源于正負電荷。由此可見任何自然力都不能憑空產生,必須基于某種實物粒子。故引力必然也是起源于某種實物粒子。

一切物質都可以產生引力,而引力是一種穩恒的自然力,故必定起源于穩定粒子。穩定粒子才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石。作為粒子所必須具備的必不可少的、根本性、決定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穩定性。不穩定不足以稱粒子。那些在加速器中被撞出來的不具備穩定性的粒子碎片是不可以歸到“粒子”這個類別中去的。因為一個極不穩定、壽命極短的粒子碎片是不具備任何粒子的功能的。

什么是粒子的功能呢?比如一個電子可以產生電磁場,可以吸引質子、排斥電子,可以作為原子的組成部分等,這就是它的功能。

一個所謂的粒子如果僅能存活幾萬甚至幾億分之一秒便灰飛煙滅,它是不可能具備任何穩定功能的,也不能承當任何物質的架構。所以沒有任何一種不穩定的粒子碎片能夠成為原子結構的組成部分,自然也不能成為穩恒引力的源頭。因此,也沒有任何理由把這些粒子碎片歸入“粒子”的類別中去。

這就像一把完整的茶壺,可以歸入“茶壺”這個類別,但是如果把茶壺打碎了成了碎片,再把這些碎片歸入到“茶壺”類別中,就不合適了,因為碎片已經不具備茶壺的功能了。

粒子是粒子,碎片是碎片。人工的歸人工,天然的歸天然。“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對粒子必須辨明身份,嚴格區分、歸類,區別對待,不可混為一談。

有時候,分門別類的基礎工作做不好也要誤大事。要揭示微觀世界的奧秘,需要把這些最簡單、最基礎的功課做扎實。

3.2穩定的基本粒子只有兩種:質子和電子

?在微觀世界中,究竟有多少種穩定粒子?這是一個必須首先澄清的問題。按照現有認識,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在僅有的質子、電子、中子這3種實物粒子中,質子和電子已被證明是穩定粒子,幾乎不衰變。那么中子是穩定粒子嗎?實驗證明不是,自由中子壽命只有十幾分鐘,然后就衰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這證明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體。

對大多數原子而言,原子核中的中子即質子與電子的復合體運行穩定,并不衰變。但在某些特殊原子如放射性元素中,中子里的質子與電子也會發生脫耦,導致β輻射,中子衰變為質子。

可見中子不只是在自由狀態下才會衰變,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也會發生衰變,故不可能是單立不變的粒子。

中子具有磁矩,表明中子里面存在電荷。單立的純中性粒子是不會有磁矩的。中子所包含的質子和電子所產生的電磁作用力也會向無限遠處延伸,所以才會有磁矩。

此外,一個早已被確認的微觀現象是電子捕獲。原子核自發地從K層或L層電子軌道上吸取一個電子,與一個質子結合變成一個中子。稱之為電子捕獲。被捕獲的電子與原子核中的質子反應變成中子。這是非常明確、直觀的“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粒子”的證明,不可能有其他解釋。

質子捕獲一個電子就變成中子,這是一個中子的形成過程,中子的衰變則是它的解體過程。由生到死,來龍去脈清清楚楚。證據確鑿,不容置疑。

對于“中子是質子和電子的復合粒子”,耿琦在《光及引力的新學說》一書中也已做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論證。[1]
由于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體,實際上原子核是由較多的質子和較少的電子組成的。把原子核說成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這種觀念是不嚴謹的。

因此,原子中事實上只有質子、電子這兩種穩定的粒子存在。

把中子當做單立粒子是認清引力本質的一個巨大障礙,因為一個純中性粒子是無法對其他粒子產生吸引作用的。

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含糊認識,卻可以影響人類對整個自然界的認識。把中子當做純中性的單立粒子與看做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復合粒子,其結果是大不相同的。必須辨明、申明,含糊不得。
當然,中子概念對開發利用原子能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這也是它得以長期保持自己的粒子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不能因此而掩蓋它的本質面目。
在原子核中,中子應該“退位”,電子應該“登基”。

3.3原子核中有電子

傳統理論認為原子核中是不可以有電子存在的,如果中子中包含電子,電子的位置就被限制在中子的體積內,即在半徑小于1費米的球體積內。從不確定關系給出在中子中電子動量的不確定范圍,從而可以估計出電子具有的靜止能量加動能值至少達到49.3兆電子伏特,這是自由電子靜止能量的96.5倍,具有這么大能量的電子不可能和質子一起被束縛在中子里[2]。但是我們對核子的運作方式所知了了,僅憑主觀判斷還不能下定論。

既然原子核能捕獲電子,怎么會不存在電子呢。發生β衰變時也有電子從原子核中輻射出來,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原子核中是有電子存在的,只不過是與一個質子結合成了一個中子。有實驗事實卻沒有得到理論確認。實驗事實與理論的脫節就導致悖謬。
并不是人們認為原子核中不存在電子,原子核中就真的不存在電子了,人的主觀意志還沒有駕馭自然的能力。
科學研究應當尊重科學事實,當科學理論與科學事實發生沖突時,應當服從科學事實,修正科學理論,而不是相反。

電荷同號相斥、異號相吸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物理原理,是微觀粒子必然遵循的根本法則。脫離了這個基本原理去談論微觀世界,就會誤入歧途。

除了只有一個質子的氫元素以外,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由質子組成的原子核。因為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質子在一起,就會發生相斥作用而無法結合。必須有中子存在才能結合為原子核,因為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粒子,其中有電子,電子與質子相互吸引,就可以結合為原子核。

在原子核中,中子數只能等于或多于而不能少于質子數。這表明,在原子核內,1個電子只能與1個或2個質子相結合,不能與3個及以上的質子結合。即1個電子最多只能吸引2個質子,再多了就吸引不住了。
正因為如此,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比質子數多幾個是被允許的,因此才有了同位素。因為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粒子,原子核中多幾個中子,也不超出“原子核中1個電子只能與1個或2個質子結合”的限制。如果中子是單立的中性粒子,就不會有這樣的限制。

當原子核中質子數與中子數相等時,是1個電子與2個質子相結合,這樣的原子核是穩定的。當中子數多于質子數形成同位素時,多出來的中子就是1個電子與1個質子相結合。但這樣一對一的結合常常不穩定,質子會與電子脫耦而導致β_衰變,衰變為1個質子和1個電子。一百零幾種元素的同位素幾乎全部具有形式不同的β衰變現象。

然而,原子核中的質子數卻不是可以隨便增加的,質子數最多只能等于中子數但不能多于中子數,因為如果質子數多于中子數,就超出了“原子核中1個電子只能與1個或2個質子結合”的限制,導致1個電子與3個質子的組合,但這樣的組合無法實現,所以自然界不存在質子數多于中子數的原子,只存在中子數多于質子數的原子。這也間接證明了中子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粒子。

傳統理論認為α衰變時原子核中輻射出的α粒子(氦原子核)是2個中子和2個質子組成的,但是2個中性的中子和2個帶正電荷的質子之間沒有吸引力,怎么能結合在一起呢。實際上,α粒子是由2個電子和4個質子組成的,2個質子與1個電子相結合×2,才能結合成α粒子。正好符合“1個電子只能與1個或2個質子相結合”的規則。
只有正負電荷之間及其產生的磁場發生合并才會相互吸引。而傳統理論認為核子之間相互結合的所謂強核力理論,并沒有給出合理可信的邏輯和物理機制闡明帶正電荷的質子與電中性的中子如何產生強力吸引作用。所謂的“交換膠子”相當于相互射擊,只能產生斥力,不能產生吸引力。

按照傳統理論,質子是帶正電荷的,中子是電中性的(既不吸引正電荷也不吸引負電荷),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中性的中子怎么能產生強力的相互吸引作用形成強核力呢。不能相互吸引,又怎么能結合成原子核呢。所以這種認識基本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電子是原子核中必不可少的“粘合劑”。沒有電子的“粘合”作用,質子根本無法結合成原子核。
中子必須是質子與電子的復合粒子,才能相互吸引,結合成原子核。

對中子身份的確認是鎖定引力源頭的重要一環,引力的物理機制之所以沒有被正確認識,恰恰是這種不當認識導致的。所以必須糾正這種不當認識。

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含糊,稍有不慎,就會誤入歧途。

中子不過是一種不穩定的“贗粒子”,它不是真正單立的粒子,不能把它與質子、電子這樣的穩定粒子同等看待。必須還原中子的本來面目,確認中子只是質子和電子的復合體,把中子從單立粒子的名單中清除出去,否則無法得到對微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3.4加速器撞出來的只是粒子碎片

按照粒子物理學,已經被找到的微觀“粒子”達數百種之多。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粒子”,是因為自20世紀30年代起,物理學家開始使用加速器、對撞機研究微觀粒子,發現了大量新“粒子”,如各種介子等。這些所謂的新粒子的共同特征就是壽命極為短暫,有些只能存在若干億分之一秒。實際上,它們不過是對撞機撞出來的粒子碎片,并不是真正的粒子。它們不堪驅使,人們無法駕馭它,拿它們沒辦法。人們不可能用壽命只有幾億分之一秒的粒子碎片去建造一座房屋,或者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也不能用這些碎片去傳遞任何的自然力——它們極為短暫的壽命會使一切賦予它們的使命半途而廢。

只有在自然狀態下能夠長期穩定存在的粒子,才是真正的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礎結構。加速器完全破壞了粒子的自然狀態,不是對自然真實的反映。

加速器撞出來的粒子碎片只存在于人工制造的加速器中,完全是人造物,不是自然物,天然原子中并不存在。它們不是構成物質的基礎結構。必須將所有數百種粒子碎片清除出“粒子”名單。

某些介子雖然也存在于宇宙線中,是天然形成的,但由于它們壽命極為短暫,也不能當做粒子看待,不能把它們與穩定粒子分為一類。
務必把極不穩定的粒子碎片與穩定粒子嚴格區分開來,劃清界限。萬不可含含糊糊、混為一談。因為粒子碎片在天然原子中并不存在,也不具備粒子的功能。

雖然現在理論上認為質子是由夸克組成的,但在大型對撞機上對質子進行對撞,卻始終無法得到獨立存在的夸克。同樣,在加速器中對電子進行撞擊,也無法得到穩定存在的次級粒子。

如果質子或電子是由更小的微觀粒子構成的,那么經過對撞機對撞后應該得到更小的能夠長期穩定存在的次級粒子。但是經過無數次反復實驗仍然沒有獲得這樣更微小的穩定粒子,就證明質子或電子并不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另外,光子也被實驗證明是正負電子的復合體,因此質子與電子實際上就是僅有的不可再分的兩種實物粒子。世間再無其它粒子。質子和電子就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基本單元。

基本粒子到了質子、電子就已被窮盡,到底了,再也拆不開了。強行把它們撞開,只能得到毫無意義的粒子碎片。

據此不難預判,任何建造更大規模加速器的行為,都難以獲得更多更大的科學發現。

3.5引力只能起源于質子和電子

既然原子中除了質子和電子,再無其他種類的穩定粒子,引力的源頭粒子非它莫屬了。

粒子穩定,壽命恒久,產生的力場才會恒定。飄忽即逝的粒子碎片不可能產生穩恒不變的力場,因此加速器中撞出來的粒子碎片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充當引力之源的候選者。只有永不衰變的穩定粒子才能產生億萬年穩恒不變的引力。而構成原子的穩定粒子只有質子和電子,所以質子和電子就是引力之源的不二的候選者。

引力是一種相互吸引之力,必然起源于具有相互吸引性質的微觀粒子。僅有的穩定粒子質子和電子是否具有相互吸引的功能呢?不言而喻,質子與電子恰恰就是而且是唯一存在的分別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并具有相互吸引力的基本粒子。因此引力也只能起源于質子和電子,別無選擇。除此而外,再無其他可能。

有爭議的中微子不具有相吸之力,不能作為引力之源的候選者。質子和電子也就是引力的唯一源頭。因為在穩定的基本粒子層面,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與質量有關的具有相互吸引作用的粒子。

如果我們把質子與電子排除掉,另外再去尋找其他獨立的專門產生引力的穩定的基本粒子,能找到嗎?顯然找不到。因為沒有其他候選者。原子中只有質子、電子兩種穩定粒子,又怎么能找到其他粒子呢?所以這個答案具有唯一性。

用排除法這樣一照,真相即刻水落石出。看似復雜無比的現象,內核都是簡簡單單的。??

3.6引力與電磁力的同一性

電場的源頭是電荷,有電荷才有電場,有電場才有電場力。磁場的源頭是電流,有磁場才有磁場力。因此電磁力必定起源于帶電荷的穩定粒子。帶電荷的穩定粒子只有質子和電子,所以,電磁力必定起源于質子和電子。

然而,如上所述,在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之后,能夠找到的引力之源也只有質子和電子。如此一來,豈不是引力的源頭與電磁力的源頭“撞車”了嗎?

既然源頭只有一個,撞車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意味著引力與電磁力同出一源,原本就是同一種力。是同一種力在不同空間的不同表現形式——所處的空間位置不同,強弱程度也不同罷了。

傳統理論一直以來都認為引力與電磁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力,因為二者之間具有大相徑庭的物理屬性。但那是因為早期認識只抓住了表象,沒有抓住本質,認識尚不夠深入導致的。

實際上,物理學致力追求的四種基本作用力的大統一理論的根本前提是:四種力本質上是同一種力。因此它們必定是同源的。所以,引力與電磁力同源,是很正常的。引力與電磁力本質上就是同一種力,否則是不可能把它們統一起來的。

引力與電磁力是同一種力,意味著引力也是一種電磁效應。因為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兩種穩定粒子,質子和電子只能產生電磁效應,引力也只能是、必須是電磁效應。

正因如此,引力與電磁力一樣,都遵循平方反比定律,電磁場方程與引力場方程的數學形式也是一致的,這也是它們是同一種力的直接證據之一。

3.7質子和電子也是強核力的源頭

沒有粒子就不可能產生作用力。

在已知的4種基本作用力中,所謂強核力也是一種穩恒的力(否則原子核就不可能穩定),也必定起源于穩定粒子。產生強核力的粒子是什么呢?也是質子和電子。因為在原子核中,只有質子和電子(中子所包含的)這兩種穩定粒子。因此,強核力也只能起源于質子和電子。既然起源于質子和電子,必然也是電磁力,是在極小距離內,電子以超高速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強大電磁引力。

耿琦也在《光及引力的新學說》一書中對強核力本質上是電磁力作出了論述。

傳統理論不考慮強核力對應的實物粒子,是無源之水,不符合實際。強核力理論脫離了電荷同號相斥、異號相吸的基本原理,沒有也不可能給出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中性的中子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因為自然界并不存在這樣的原理。連相互吸引的根基都不存在,又怎么會產生強引力呢??
本沒有什么獨立存在的強核力,自然界只存在一種統一的力——電磁力。無論是電磁場、引力場、強力場,都必須起源于穩定粒子,必須起源于質子和電子。正因如此,電磁力、引力、強力都是同一種力。

3.8 4種基本作用力自成一體

一旦確立了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這兩種穩定粒子,原子世界中的一切,包括質子和電子產生的基本作用力,就完全清晰、明朗了。

沒有粒子就沒有作用力,作用力必定起源于粒子。由于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這兩種穩定粒子,質子和電子自然就是一切作用力的源頭。所有的基本作用力都必須統一于質子和電子。
這樣看來,無論人們把自然作用力分為了幾種,但源頭只有一個——質子和電子。基本作用力其實也只有一種——電磁力。只是由于這種力近強遠弱(平方反比定律),只是由于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中發現了強弱不同的力,誤把它們劃分為4種基本作用力。是未經統合的碎片化的知識導致的誤解,并不是自然界真的存在4種不同的基本作用力。
牛頓率先發現了萬有引力,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人通過對電磁現象的研究陸續揭示出電磁力的規律。進入20世紀后物理學家們在研究原子核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作用力極強的強核力。

但如上所述,目前認識到的幾種基本作用力只不過是在不同空間、不同距離上表現出了不同的強弱程度的同一種力而已。在距離質子、電子較近的位置,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較強,被稱為電磁力;距離較遠的部分,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較弱,被稱為萬有引力。在原子核內,中子里的質子與電子之間以及中子與質子之間距離極為短小且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的速度極高,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十分強大,被稱為強核力。3種力同出一源,同為一力。

所謂弱核力,只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在解釋β衰變現象時提出的一種理論觀點,他認為β衰變是由于一種弱核力引起的。由于費米的權威地位,這種力得到了物理學家們的認可。但在原子核內,卻不可能找到這種距離極小、作用力卻極弱的粒子的源頭。沒有對應粒子,弱核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答案是:弱核力不是一種客觀存在。

基本作用力不是可以隨便憑空加一個進去的。

耿琦經過長期研究提出:β衰變可能只是中子的一種脫耦現象。[1]

綜此,所謂的4種基本作用力,并不要靠人類建立某種理論統一起來,它們原本就是同一種力,只是人們誤把它分為了4種。一旦這種有欠完善的認識得到校正,4種基本作用力就自動“愈合”為一體,成為一種統一的力——電磁力。并不需要再把它們人為地統一起來。

基本作用力的統一

大道至簡,大自然的法則是崇尚簡單。如果只用兩種粒子就可以創造世界,它絕不會用第三種;如果只用一種力就可以構建宇宙,它絕不會用第二種。我們的討論表明:大自然的確是只用兩種粒子和一種力構建了宇宙。就這么簡單。

不可能找到獨立的專門產生萬有引力的穩定粒子,也不可能找到獨立的專門產生強核力或弱核力的穩定粒子。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二粒一力”的宇宙。
事實上,由于自然界只存在兩種穩定粒子(質子和電子),只能產生一種力,根本不可能產生第二種力:材料有限,沒有條件。

大自然并不具備產生第二種力的能力。

4.質子和電子怎樣產生引力

不言而喻,帶正電荷的質子與帶負電荷的電子之間存在異號相吸之力。同時,電子無論是在原子中還是原子核中都是圍繞質子高速旋轉著的,因此會產生原子磁場和原子核磁場。

4.1磁場電流同向相吸、異向相斥

導致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它們的電磁屬性。現在可以確信的是,自然界的穩定粒子只有兩種:質子和電子。

帶正電荷的質子與帶負電荷的電子之間的異號電荷相吸實際上是質子的電場與電子的電場合并在了一起,因此我們可以將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異號電荷相吸定義為“電場合并”,并將這種吸引力定義為“電場合并力”。很明顯,電場合并力=吸引力。
人們也早已發現,將兩塊磁鐵的N極和S極對放,會相互吸引在一起。也就是兩塊磁鐵的小磁場合并成了一個統一的大磁場,我們把這個現象定義為“磁場合并”(也就是傳統理論中的“磁場疊加”概念的另一個版本)。并將磁場相互吸引之力定義為“磁場合并力”,同樣,磁場合并力=吸引力。

除了磁鐵產生的磁場,自然界更多的是電流產生的磁場。其實磁鐵的磁場也是分子電流引起的。原子磁場則是原子電流引起的,分子磁場是分子電流引起的,因此,一切磁場都是電流引起的。

電流產生的磁場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相互吸引呢?安培早已通過實驗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互相吸引,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互相排斥。電流方向相同,所產生的磁場方向自然也相同。這表明,磁場方向相同的磁場相遇就會發生合并(相互吸引),磁場方向相反的磁場相遇則會相斥。也就是磁場電流同向相吸、異向相斥。

要之,磁鐵產生的磁場是異極相吸,電流產生的磁場則是電流方向相同或磁場方向相同相吸。這是一條重要規律。

兩個或多個電流方向相同的磁場相遇就會因互相吸引而發生合并。合并=吸引。

由于電與磁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電場合并力與磁場合并力合在一起就是“電磁場合并力”。由此可見,電磁場的本質特征就是相互吸引。

通過本文的推導我們將發現:物質的引力就是其電磁場合并力在原子以外的延伸。

4.2質子與電子產生萬有引力的機制

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吸之力是電磁力。電子圍繞質子高速旋轉而產生的磁場的合并力也是電磁力,而電磁力是長程力,其作用范圍可達無限遠,不會在任何尺度中斷或終止。所以它不可能只封閉在原子內,而是將越過原子邊界延伸至無限遠,并對其他物質中的質子和電子產生相互吸引作用。因此,原子內所有的質子、電子相互吸引力再加上電子圍繞質子運動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以外合成的電磁引力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萬有引力。

換言之,萬有引力就是物體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在原子以外的宏觀距離上的延伸。它既不需要交換“引力子”,也不需要扭曲時空。

更具體地說,質子對電子的吸引、電子對質子的吸引是不受阻攔的。質子對電子的吸引并不限于同一個原子中的電子,也不是只針對某一個電子,而是指向自然界所有的電子。同樣,電子對質子的吸引,也不限于同一個原子中的質子,也不是只針對某一個質子,而是針對自然界所有的質子。

就是說,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對負電荷的吸引指向整個宇宙中的全部電子,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對正電荷的吸引指向整個宇宙中的全部質子。只不過距離近的吸引力大,距離遠的吸引力小而已。

一個質子與宇宙中所有電子相吸,與所有質子相斥;一個電子與宇宙中所有質子相吸,與所有電子相斥。每一種原子里面都只有質子和電子,所以任何一種物質的原子都會相互吸引。距離越近,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這樣的吸引力在原子核內就是核力,在原子內就是原子力,在分子內就是分子力,在宏觀距離上就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的萬有性正是來源于自然界所有質子與所有電子的普遍相吸性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的普遍性。

正因如此,宇宙中的任一粒子,都與宇宙中的所有粒子息息相關。引力的這種作用機制使宇宙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整體,一個粒子可以影響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這就為宇宙全息、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同步現象、共時性現象找到了理論依據——推動一個粒子,就等于撬動了整個宇宙。

同樣,一個電子與宇宙中的所有電子都會發生相斥,一個質子也會與宇宙中所有質子發生相斥。相斥作用也是近強遠弱。由于質子與電子所帶的電荷是等量的,總體上來看,質子與電子的相吸之力與質子與質子、電子與電子之間的相斥之力是相互抵消的。因此,對于同時由電場力和磁場力共同貢獻的萬有引力來說,電場力被抵消了,剩下的就只有磁場力了。萬有引力的有效部分就是原子中包括原子核中的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磁場力延伸到原子以外的合力。
這就是萬有引力的物理機制。

這個機制邏輯清晰、直觀,極易理解。

由此也可以發現,如果電磁力不是一種長程力,引力就不可能出現。

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以及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磁場合并力這兩種力都是不可排除的、客觀存在的力,它們必定存在。假使有人試圖論證它們不存在也做不到。

由此也可知,引力并不是獨立的具有獨立源頭和專屬作用機制的“基本作用力”,而只是電磁力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或說是一個分支。

另外,自由的正負電荷(比如云層中積累的電荷)之間也會產生電磁場合并力,這樣的電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廣延的空間,也會形成引力。所以就整個地球空間而言,除了由原子內部的質子、電子的電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之外的部分還需要再加上帶電物體中的自由電荷之間的電磁場合并力的外延部分。

因此,如果要確切地描述萬有引力的話,就是:引力是封閉的原子外延的電磁場合并力及一切處于電離狀態的微觀粒子(包括電子、質子、離子、原子核等)以及光子的電磁場合并力的疊加。

在自然界,唯一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相互吸引之力,只有電磁場合并力。這種力在宇觀世界表現為萬有引力,在宏觀世界表現為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在微觀世界表現為電磁力和強核力(原子核內)。

5.電磁引力不能通過交換光子實現

電磁場合并效應是唯一符合邏輯、符合物質的微觀結構的能使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力,舍此無二。

傳統理論認為電磁力需要靠交換光子來傳遞,但這種觀點在邏輯上卻是難以成立的。

所謂交換粒子說白了就是“你發射給我一個粒子我接住,我發射給你一個粒子你接住”,實質上是相互發射粒子,相當于你打我一槍,我打你一槍,互相轟擊。但這樣的運作機制只能使發射粒子的兩個物體之間產生斥力,相互遠離,不可能使它們相互吸引。

比如,一個物體因電磁輻射而發射光子,它周圍的物體可以吸收這些光子,吸收了光子的物體也可以輻射光子“回贈”,這可以描述為“交換光子”。但這樣的“相互射擊”機制只能將兩個物體相互推開,并不能使兩個物體相互吸引。因此電磁力靠“交換光子”傳遞只是一種假想,一種理論假設,而不是客觀事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交換光子傳遞電磁力(使物體相互吸引)”這個概念與現實無法對應。

電磁場中可以被觀測到的除了帶電粒子和光子之外,只有磁感線(通過吸附在磁感線上的鐵屑而間接觀察到),而磁感線是閉合循環圈,光子在其中循環運動,不是交換。

因此不難判斷,交換粒子不能產生吸引力。只有磁感線的連接、纏緊即磁場合并才能形成吸引力。

電荷之間的相吸相斥都是通過磁感線的作用,通過磁場合并或排斥來實現,而不是通過交換光子來實現。

電磁場合并效應使物體相互吸引這個原理,其一它是客觀存在,經得起實踐檢驗;其二它符合邏輯,符合道理,其理甚明,讓人一看就懂。而通過交換光子產生電磁引力,或通過交換引力子產生引力,或“質量使時空彎曲”產生引力,卻不合邏輯,沒有道理,讓人無法理解。

于理不通,便不可能存在。

以此觀之,萬物之間的相互吸引之力只能是電磁場合并效應,舍此無二。電磁場合并效應導致萬物相互吸引這個原理具有唯一性,不可取代性。宇宙中找不到第二種這樣的力。

6.引力為何只與質量相關

6.1物質質量都是由質子和電子貢獻的

由上述討論可知,質子和電子構成了一切物質的質量。物質質量就是對物體中含有的質子和電子數量的量度。而質子與電子之間恰好存在正負電荷異號相吸之力以及電子圍繞質子旋轉而產生的磁場合并力。這些質子和電子無不以電場力和磁場力相互吸引,因此一切質量(物質)無不發生相互吸引作用。

無論是原子核外的還是原子核內的電子無不圍繞質子高速旋轉,因而產生原子磁場(含原子核磁場),電流方向相同的磁場必發生合并即相互吸引。質子與電子之間的吸引力與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延伸到原子以外疊加起來就是引力。故一切物質和粒子都會產生萬有引力(電磁場合并力),也會被其他物質吸引。這也就是為什么引力起源于質量,只與質量有關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引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延伸到原子以外的合力;一部分是所有的電子圍繞質子旋轉(包括原子核內的和原子核外的)所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延伸到原子以外的合力。

由此也可證引力是一種物質作用,而不是時空作用。本質上是“電荷產生萬有引力”。

引力表面上看起來是由“質量”引起的,與電荷無關,但將物質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基本粒子,就只有質子和電子這兩種帶電粒子,因此引力最終仍然是由正負電荷引起的。

一切形成“質量”的中性原子或中性粒子如中子,其實也都是由質子、電子這樣的帶電粒子組成的。只有帶有或正或負電荷的粒子才能產生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之力。所以,引力本質上是正負電荷之間的相吸之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在宏觀距離上的表現。萬有斥力則是同號電荷之間的斥力以及反向電流形成的磁場相斥在宏觀距離上的顯現。

引力只能也必須由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來產生。在微觀世界里,除了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再也找不到其他能使微觀粒子之間或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力了。所以這是唯一的答案。不存在其他可能。

6.2引力的不可屏蔽性

正是因為一切物質都具有這種由原子內的質子、電子(包括中子)外延的電磁場合并力,就導致了一切物質都可以吸引其他物質,一切物質也都可以被其他物質吸引。也就是這種疊加的電磁場合并效應可以作用于任何物質,因此一切物質都無法用來屏蔽引力,引力于是便成為一種不可屏蔽的力。

7.引力何以如此微弱

現有的研究表明,電磁力比引力強大得多,前者是后者的1.29×1036倍。既然電磁力與萬有引力都是電磁場合并導致的,電磁力與引力是同一種力——電磁場合并力的不同表現形式,為何二者如此不同,差異如此之大呢?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知道,引力也是電磁力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兩者都遵守平方反比定律,即距離越近作用力越強,反之亦然。也就是電磁力的規律是近強遠弱。

我們把原子核中的質子與核外電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定義為電磁力,也把自然界存在的自由電荷之間的電磁作用定義為電磁力。原子內的電磁作用由于距離小,作用力強度自然要比距離相對很大的延伸到原子以外的電磁力-——引力強大得多。

就是說,在一個完整的原子中,核內質子與電子(中子里面包含的)以及核內質子與核外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大部分被封閉在原子中,這個力由于質子與電子之間距離短小而十分強大。但當這種吸引力延伸到原子以外尤其是延伸到天體之間的遙遠距離時,由于平方反比定律的存在,這個力自然變得十分微弱。

在宏觀世界中,當原子被電離以后,以自由電荷(電子、質子或離子)的形態存在時是呈開放狀態的,其電磁相互作用(質子或離子與電子之間的吸引力)不再被限制在原子以內,而是延長到正負電荷聚集區的宏觀距離。尤其當同種電荷的粒子大規模聚集形成正電荷中心和負電荷中心時,也會產生極強電磁場和強大的電磁場合并力(而在原子內則絕無這樣的機會),這樣的電磁力相比于引力也會顯得十分強大。

8.世間并無引力子

既然“萬有引力”只是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相互吸引之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以外后的合力,也是一種電磁相互作用,而傳播電磁力的載力子是光子,所以傳播引力的載力子也是光子。

正因如此,宇宙中必然充滿了光子。

一切物質都具有引力,如果引力是由引力子傳遞的,引力子應該無處不在。尤其是在物質的近旁,引力子應該有較高密度的分布。如果在產生引力的物質中都找不到引力子,還能去哪里找?現代探測儀器已經十分尖端,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尋找,仍沒有發現引力子存在的任何蛛絲馬跡,證明引力子并不存在,與我們的推論是相符的。不存在的東西怎么能找得到呢。

既然引力子不存在,引力波自然也不存在。?

9.原子力、分子力之源

9.1原子力、分子力都是電磁引力

由于在原子中,核外電子繞核高速旋轉,在原子核中,電子以更高的速度圍繞質子旋轉(形成中子),所產生的同向電流的磁場合并力遠大于核外電子之間同號相斥的斥力。所以許多物質的原子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具有很大強度。這就是原子力、分子力之源。

僅僅靠價電子之間的鍵合是不可能使物體具有很大強度的。因為價電子之間的力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

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只有質子和電子,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吸之力以及由于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同向電流磁場合并相吸是一切引力之源,不僅是萬有引力,包括使原子相互吸引結合成分子或化合物的分子力,使原子或分子、化合物結合成物體的吸引力都源于此。

根據質子、電子的微距強效定律,各個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的相互吸引力和磁場合并力延伸到原子之外后在極近距離內仍然是極強的,這種強大的吸引力使各個原子相互抱成一團,形成堅固的物體。這就是為什么都是中性的原子而且都有相互排斥的核外電子卻能相互吸引形成堅固物體的原因所在。

9.2為何金屬具有極高強度

金屬原子一般只有1-3個價電子,但金屬原子往往結合得十分牢固,具有很大強度,堅不可摧。是什么力使金屬結合得如此牢固?現有的認識認為是金屬鍵。在認識到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只有一種——電磁力之后,我們可以斷定的是:使金屬原子之間結合得十分牢固的力也只能是電磁力——微距內的電磁作用力。由于各個原子相互離得很近,金屬原子核中的質子(包括中子里的質子)、電子和核外電子數量較大,故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更為強大,相互吸引力很強,故使金屬具有很高的強度。

越是重元素,其原子的“體積”也應該越大。不同的元素也即不同大小的原子結合在一起,可以填補原子間的空區,使原子靠得更加緊密,因而吸引力更強。所以合金往往強度更大。

不但是金屬元素,其他非金屬元素原子之間相互吸引的力也主要是這種力,而不單單是共價鍵或離子鍵的結合力。單靠一個或幾個價電子或離子鍵的結合力,物質不會有那么大的強度,不會結合得那么牢固。

化合物使不同原子緊密、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的力不只是價電子形成共用價電子,同時也包括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之外,在極短距離內仍然較強大的吸引力。

因此原子、分子間的結合力實際上也是電磁引力在極小距離上的表現形式。

不論是核力還是原子力、分子力、萬有引力,歸根結底都起源于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只是在不同距離上大小不同的表現。

9.3引力大小取決于距離

哈迪利用20世紀出現的研磨技術的進步研究摩擦力時,在實驗中發現:把兩個物體表面磨光滑,它們之間的摩擦力是可以減小,但是,當表面磨得很光滑時,摩擦力反而有所增加,若將兩個磨得很光滑的金屬面對合起來,它們能“粘”在一起。[3]兩個磨得很光滑的金屬面之間并沒有形成化學鍵,為什么竟能“粘”在一起呢?這實際上是電磁引力在極小距離時產生的強效應——由于微距強效定律的存在,當兩個相互靠近的物體因表面十分光滑平整而距離極小時,電磁引力效應就會很顯著——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在越過原子以后在極短的距離內仍很強大,因而顯示出顯著的吸引力。

質子與電子異號相吸、同號相斥的力及其伴生的磁場力在不同距離、不同物質結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大小(不同強弱)的力,就表現為現在已知的全部基本作用力——電磁力、引力、強核力。

10.引力效應和慣性效應的等價性

所謂慣性力,是指當物體加速時,慣性會使物體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傾向。

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物體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并與周圍物質發生電磁場合并而保持不動。比如一個放置在地面的物體,一方面主要受到地球所有物質疊加的外延電磁場合并效應(即所謂地心引力)的吸引,另一方面會與地面以及周圍的空氣發生電磁場合并(表現為摩擦力)而保持不動,故物體在靜止狀態時會保持靜止狀態而對抗運動。

如果要打破靜止狀態也就是破壞物體與地球和地面、空氣的電磁場合并,就必須付出相應的能量。當物體處于運動狀態時,同樣會受到地球整體的電磁場合并效應(重力)的吸引,并與周圍物質發生電磁場合并,只要運動路徑上的物質電磁場不發生變化,物體的運動狀態也不會發生變化。故物體處于運動狀態時會保持其運動狀態,而要阻止其運動也要付出能量。可見,表現為“靜則恒靜,動則恒動”的“慣性”本質上也是電磁場合并效應的外在表現。

物體質量越大,地球對它的電磁場合并力越強,推動它就需要更大的能量,也就是慣性越大。同樣,要讓處于運動狀態的質量愈大的物體停下來,消耗的能量也會愈大。

所以慣性力實質上也是電磁場合并力。在地球上,當一個物體受到改變其運動狀態的外力作用而發生加速運動時,地球的電磁場合并力(引力)就會“拉住它不放”,也就是施予物體一個與其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電磁場合并力(引力)像一根皮筋一樣拴在了物體上,當你將物體向前拉的時候,它就會往后拽。于是物體就表現出慣性。

羅恩澤在《真空動力學》一書中也指出:“物體所受慣性力實際上來源于物體自身在其周圍真空中所形成的引力場,只是由于其周圍真空中引力場的質量為負,才出現了與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慣性力。因此慣性力的施力者即為物體在自己周圍真空中所形成的質量為負的引力場。”[4]

慣性力與引力(電磁場合并力)是一回事,是同一種力,同一種場。只是人為把它們分成了兩種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價的原因所在——它們都是同一種機制導致的。

11.地球引力為什么指向地心

11.1地球所有物質的磁感線匯聚于地心

地球引力就是地球所有物質的原子中的質子、電子外延到原子以外的電磁場合并效應的疊加。是微觀、宏觀、宇觀電磁場合并效應的疊加。

由于電磁場合并的疊加效應,質量越大,吸引力就越強。當物體足夠大時,就會產生顯著的引力效應。所以在地球上,引力(重力)效應十分顯著。

我們把地球引力稱作“地心引力”,而且知道,根據平方反比定律,離地心越近,引力越強,表明地球上所有物質的原子外延電磁場合并成了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引力場。所有的磁感線都匯聚到了地心,因此地球引力是指向地心的,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被地心吸引。這正是“水往低處流”的根源所在,因為地勢越低離地心越近,引力越強。

11.2為什么蘋果落向地球而不是地球落向蘋果

正是因為物體的萬有引力是物體原子中所有質子、電子的相互吸引力及其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之外的合力,所以物體越大越重,也就是含有的質子、電子越多,電磁場合并力(吸引力)越強。

蘋果從樹上落到地面,不過是蘋果與地球發生了電磁場合并,但兩者的電磁場合并力并不對等,地球的質量大因而電磁場合并力(吸引力)遠比蘋果為大,蘋果無法與之抗衡,只能“束手就擒”,投向地球的懷抱。

11.3電磁引力控制天體運行

其他行星、衛星以及太陽、其他恒星等一切天體的引力無不如此。一個物體的引力,也是該物體原子中所有的質子、電子外延的電磁場合并效應的疊加。其力源都來自質子與電子外延的電磁場合并效應的相吸之力。

在宇宙天體之間,這種由封閉的原子外泄出來的電磁場合并效應的疊加(萬有引力)使恒星緊緊“抓住”行星,不使逃逸和偏離軌道;行星也靠這種電磁場合并效應緊緊“抓住”衛星,和諧有序地運行。

所謂“引力透鏡效應”即光線經過恒星附近時會發生彎曲的現象,并非恒星的質量導致了“時空彎曲”,而只不過是恒星的電磁場合并力(引力)對星光產生了吸引力而使星光發生彎曲,因為光子也具有磁矩,故會受到恒星電磁場合并力的作用。

只此一種電磁場合并產生的吸引之力,就提供了宇觀世界、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中所有需要吸引力來維系的結構的力源。大到宇宙天體,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小到原子、原子核,都只要這一種力——電磁場合并產生的吸引力維系起來。

除了電磁場合并效應,并無其他任何物理機制、作用原理能導致物體之間相互吸引,電磁場合并效應是產生“萬有引力”以及電磁力、強核力的唯一來源。

12.引力如何讓天體凝聚為球體或橢球體

按照原始星云假說,正是由于引力的作用,才使星云物質凝聚成為星體。而宇宙中除了一些小行星外,幾乎所有大型天體都呈球形或橢球形。萬有引力為什么能使星云物質凝聚為球形或橢球形星體呢?

12.1引力是一個受磁力控制的世界

如上所述,引力中既有電場力也有磁場力,但兩者貢獻的份額并不相同。由于帶有正電荷的質子與帶有負電荷的電子之間既有異號相吸也有同號相斥的作用,二者相互抵消,從而使引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磁場合并力。
磁場合并力就是電子圍繞質子旋轉(包括原子核內的和原子核外的)產生的磁力,電子圍繞質子旋轉速度越高,產生的磁場合并力越強。原子內的尤其是原子核內的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的速度極高,因此原子中的磁場力可以比電荷產生的電場力(正負電荷之間的吸引力)大得多,超導體電磁鐵可以吸起航母。
就是說,引力中的磁力分量要遠大于電場力分量。因此引力是一個受磁力控制的世界。
分析可知,一個最小的磁場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形成的,這個最小的磁場是什么形狀的呢?有關磁場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是球形或橢球形的。無數個這樣的球形或橢球形小磁場合并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大型球形或橢球形磁場。

由于一切物質最終都是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一切物質都具有電磁場,無數個電流方向相同的微小電磁場(物質微粒,如一個原子形成的電磁場)相遇,必合并為一個統一的大電磁場,由小物體凝聚為大物體。由微至巨,由小小塊體逐步成長為巨大星體。于是,電磁場合并就成了這場星體合成的宇宙盛宴的主導者。
由于萬有引力的有效組分是磁場力,磁感線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星體凝聚合成過程中的“塑型師”。而磁感線呈球形或橢球形分布,因磁場合并而凝聚在一起的塵埃狀細微物質自然會沿磁感線排列,形成球體或橢球體。

正因如此,最終由質子和電子組成且帶有電荷和磁場的星云物質相遇必定會凝聚為球體或橢球體(合并為一個大的球形或橢球形電磁場)。

因此,正是因為引力中的磁力分量遠大于電場力分量,宇宙中的大型天體才會天然地形成球形或橢球形星體——球形或橢球形的磁感線保證了最終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星云物質凝聚為球形或橢球形星體。如果電場力大于磁力,則會形成任意形狀的天體。

12.2單純的相互吸引可以形成任何形狀的天體

如果引力只是質子與電子之間的異號相吸之力延伸到原子以外的部分而不包含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產生的磁場力,物質之間僅僅是相互吸引,則可以形成任意形狀的天體,難以形成球形或橢球形星體。因為物體之間單純的相互吸引并不能保證凝聚成球體或橢球體——相互吸引之力并沒有給出形狀限制,任何形狀的物體都可以相互吸引。

只有磁場的磁感線才是自然界的“塑型師”,保證因電磁場合并而形成的物體必成球體或橢球體。因此,原子中(包括原子核中)電子圍繞質子旋轉所產生的磁場合并力外延到原子以外后形成的合力(引力中的磁力分量)的存在,是星球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大自然只是用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之力創建了宇宙,宇宙中應充滿了不規則的任意形狀的星球——單純的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無法控制星球的外形。

可見,正是由于磁感線這個超級“塑型師”的存在,我們才迎來了滿天星斗熠熠生輝。

除了磁感線的約束,星體形狀還受到其自轉速度的影響,自轉越快的天體橢圓的程度越小。一些高速自轉的天體甚至會成為扁球體。

宇宙中的大型天體幾乎都是球體或橢球體這一事實,確鑿地證明了電磁場合并導致星球產生這一論斷。這樣就解開了為什么幾乎所有大型天體都是球體或橢球體這個謎題。它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有確定的物理規律使然。

12.3成功的引力理論必須能解釋球形或橢球形天體的普遍存在

一個引力理論必須能夠合理解釋引力能使物質凝聚為球形或橢球形星體這個重要事實,如果不能解釋宇宙中的大型天體都是球形或橢球形的這個現象,就不是一個成功的引力理論。照此來說,無論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還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都不是成功的引力理論,因為它們都不能解釋這個現象。

通過電磁場合并效應,不但能產生牛頓描述的萬有引力的一切效應——電磁場合并可以使所有的物體相互吸引,也能產生牛頓萬有引力所無法解釋的效應——如上所述,電磁場合并效應能使物質凝聚為球形或橢球形星體。廣義相對論提出的“時空彎曲”同樣不能保證使星球凝聚為球體或橢球體,因為如果質量可以使時空彎曲的話,任何形狀的物體都可以使時空彎曲,時空彎曲同樣不能給出形狀的限制。因此,電磁場合并概念更具有普適性,能解釋更多的自然現象,因而更符合大自然的本來面目。

12.4球形或橢球形天體是生命產生的必要條件

星體成為球形或橢球形形狀是一個重要現象,是天體系統形成和存在以及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如果星體不是球體或橢球體的而是任意的不規則形狀,就無法形成恒星——行星——衛星這樣的恒星系統,也無法形成銀河系、總星系這樣的星系系統。比如如果恒星、行星都是長條狀的,它們就不可能形成恒星居于核心,行星圍繞恒星旋轉的系統,生物就不可能出現。

只有球體或橢球體星球才能形成恒星系統和星系系統。因此,球形或橢球形星體是宇宙天體及生命生存的一個必要條件。而要形成球形或橢球形星體,只有靠電磁場合并效應,靠磁感線塑型,舍此沒有其他途徑。因此,從邏輯上、機理上可以證明,“萬有引力”就是電磁場合并效應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

只有建立在電荷異號相吸、磁鐵異極相吸、同向電流磁場相吸這些堅實基礎上的電磁場合并效應概念,才全面、完整地描述并闡明了引力不僅使物體相互吸引,而且能使物體凝聚成球形或橢球形星體的根本特征并給出了作用機制,因此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萬有引力是物質的電磁場合并效應在原子以外的延伸”這個論斷。

13.“反引力”能否實現

自然現象表明,帶電粒子產生的電磁場如果其電流方向與某些物體固有的原子電流方向相反,就會與該物體固有的原子電磁場發生相斥作用,全部或部分抵消其重力而使物體失重或部分失重。

靜電屏蔽、靜磁屏蔽、電磁屏蔽只能屏蔽宏觀電磁場、電磁波,不能屏蔽引力。屏蔽引力必須屏蔽原子或分子電磁場。然而原子或分子電磁場被封閉在原子或分子中,不能被屏蔽,只能用與原子或分子電磁場反向的電磁場去抵消它,即制造與原子或分子電流反向的電流去抵消它。

在著名的哈奇森效應中,哈奇森的實驗裝置顯然產生了與物體原子或分子電磁場反向的電磁場,抵消了物體的原子或分子電磁場,使物體出現失重,從而導致金屬或非金屬物體自動飛升懸浮。原子或分子電磁場被抵消后,原子或分子間的電磁結合力也被抵消而變得十分脆弱,金屬也變得像泡沫一樣易碎——正如哈奇森現象中顯示的那樣。

根據電流方向相同的兩個磁場會發生合并,電流方向相反的兩個磁場會發生排斥這一原理,如果對某個物體施以反向原子電流,使其產生的電磁場合并力與該物體本身的原子電磁場合并力恰好相等,二者互相抵消,則該物體既不再對外產生引力,同時也不受外物的引力,即處于完全失重的狀態,此時,只需對該物體施以微小能量,即可使其高速遠距離運動。據此原理,可制造用于星際航行的飛行器。只有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才可能實現星際自由航行。

一旦打開了這扇神秘之門,將開辟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人類夢寐以求的“反重力飛行”就將美夢成真。

14.結語

在淘汰掉那些“假冒偽劣”的“贗粒子”(被對撞機撞出來的粒子碎片)之后,自然界的實物粒子就只有兩種:質子和電子。質子與電子在近距內親密地相擁(因電磁場合并而相互吸引),形成中子→原子核→原子→物體。然而支配它們的力——電磁力卻是長程力,它不只在近距內發揮作用,還會伸展向無限廣遠的空間,由此形成的不但在近距離而且在遠距離上也能使物體相互吸引的力便是引力。

引力不只是使物體之間相互吸引,還能為大型天體“塑型”。在揭開了引力起源之謎后,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球形、橢球形星體起源的答案。

至此,我們的大自然破謎之旅,又向前跨越了一步。

致謝:文中部分觀點受到晏成和先生《物理新視點》和耿琦先生《光及引力的新學說》的啟發,特此致謝。

[1]耿琦,光及引力的新學說,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8-155,151

[2]高崇壽,粒子世界探秘,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74

[3]楊宗書編,物理之謎,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18

[4]羅恩澤,真空動力學,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7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世界物質結構
問思拾貝雜集(12)
看正電子和電子的排斥力
完全顛覆你的宇宙觀:物質并不存在!
揭秘力的世界
宇宙的結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定边县| 珠海市| 荣成市| 吴桥县| 澄城县| 石狮市| 宁武县| 邛崃市| 镇赉县| 鹤山市| 东乌| 镇原县| 鱼台县| 翼城县| 贵溪市| 波密县| 交城县| 辽阳县| 郴州市| 沾益县| 承德市| 盱眙县| 金昌市| 武邑县| 额尔古纳市| 岫岩| 天峻县| 铁岭县| 兴和县| 来安县| 叙永县| 田林县| 酒泉市| 鄂伦春自治旗| 黔西县| 神木县| 麦盖提县| 台中市| 清徐县|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