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嵇康(223-263),字叔夜,祖先會稽人,本姓奚,后舉家遷至譙國铚(今安徽宿州市西),此處有嵇山,因而改姓嵇。父為治書侍御史,早逝,嵇康在母、兄的寵愛之下頗受嬌縱,養(yǎng)成任性不羈的性格和疏懶散漫的習(xí)氣。出仕后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因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被視為魏宗室,與司馬氏政權(quán)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好友山濤離職時推舉嵇康代己,嵇康為此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又冷遇司馬昭心腹鐘會,因此埋下殺機(jī)。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為不孝,嵇康挺身而出為其辯護(hù),鐘會勸司馬昭乘機(jī)除掉嵇康。嵇康遂被以“不孝”和“非湯武而薄周孔”的罪名被逮捕并處以死刑。據(jù)《嵇康傳》記載:臨刑時,嵇康神色自若,“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于是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面對死亡陰影顯得如此從容:不懼己死,而憂美妙音樂的失傳,何等曠達(dá)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樂章的終結(jié)!自然會獲得時人和后人的愛重。
嵇康是正始年間最具魅力的人物,它是當(dāng)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在“竹林七賢”中,論年長,他不如山濤、阮籍;論文學(xué),鐘嶸的《詩品》將阮籍列為上品,嵇康卻列在中品;論玄學(xué)修養(yǎng),向秀似乎更優(yōu);論任誕作風(fēng),不及劉伶和阮咸;論官階,山濤最高;論財富,王戎為最,但竹林七賢的領(lǐng)軍人物卻是嵇康,“竹林之游”即在嵇康的山陽寓所。嵇康要與山濤絕交,山濤卻為此到處贊譽(yù)嵇康;嵇康下獄,“豪杰皆隨康入獄”;嵇康臨刑,三千太學(xué)生上書司馬昭,愿以康為師。其風(fēng)采魅力,成為當(dāng)時士子偶像式人物。嵇康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向秀撰著名的《思舊賦》,東晉的李充、袁宏、謝萬,南朝的顏延年、沈約、江淹、庾肩吾,唐代的王績,宋代的李清照都曾用各種文字,贊譽(yù)過嵇康。其中袁宏夫婦皆有贊詞,袁宏作《七賢頌》,其妻有《吊嵇中散文》,在文學(xué)史上難得一見。魯迅也深受嵇康的影響,魏晉作家中,“最使他喜歡的作家是孔融和嵇康”(王瑤《魯迅與中國文學(xué)》)。魯迅編校有《嵇康集》,在《紀(jì)念劉和珍君》中他又提到向秀懷念嵇康的《思舊賦》。清乾隆31年,蒙城知縣淡如水在安徽蒙城縣城東北隅嵇山上建嵇康亭。“嵇山夜月”為蒙城八景之一,亭內(nèi)名人題詠頗多。
有《嵇康集》,五代梁時有十五卷,隋代存十三卷,另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魯迅編有《嵇康集》十卷。
嵇康臨刑奏《廣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