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連接:整個世界將通過信息認識一切,并分析和思考。一直以來人類社會,組織被大家看作是“分工的體系”。然后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信息流通的體系”。
就好比人的手腳和內臟器官分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要其中一個部件衰弱,人的整體就不會強健。如果將其從人體分割出來,無論多么優良的部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因為各個部件只有通過神經連接才能發揮作用。
這種關系不僅限于公司的內部,與合作伙伴的關系也是如此,大家都是價值鏈的一環,一個部件。這種有機的連接與結合,只能通過信息來掌握。
企業內部就是一個信息黑洞:
生產端:前端客戶需求及變化沒有辦法及時傳遞給研發端,生產端對于需要生產完成的內容沒有提前規劃,市場端對于產品及技術特點了解不足等導致了內部信息不對稱,摩擦沖突加大,內耗多,協同效益差。所以內外部的信息化建設是讓內部外機體協同實現效率倍增的基礎單元。
2、從分析到感知:在商業環境重大變革期依靠分析沒有意義,要去感知。感知,意味著通過感覺器官了解外界事物和身體內部狀態的作用。在變革期,今天的環境未必是昨天的延伸,所以有時候分析派不上用場,在這種狀況下,我們仿佛置身于黑暗中,只能依靠五感曲感知周圍的動向。當下,我們處在經濟轉型,商業發展突破的新周期,過去促進企業增長的外部要素不斷在減弱,甚至消失。過去的成功的邏輯,今天就不一定適用了,企業要變革,一個要敏銳地洞察環境的變化,一個要深入商業的底層邏輯。3、使命:德魯克本人對非營利組織給予很高的評價。一個優秀的非營利組織,在有所行動時,必定首先做的是明確全體員工的目的,即使命。只忠誠且集中地進行以該使命為基礎的活動。這是一般企業應該積極的學習借鑒的,一般企業需要利潤,但利潤又是混亂企業目的的根源,所以企業往往會不自覺地脫離了原本意愿的業務。1)要有經營戰略,為了達成使命,出發點不在企業的內部,而在于思考經營環境和顧客的需求;2)必須充分的對管理進行核查。如果董事會徒有形式,就必須明確它的作用和責任。讓同一個人既負責執行又負責檢查,是有難度的。3)機遇:人無完人,企業的機制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加上運營中存在不足,所以各個角落都潛藏著提升的機會。 改善性機遇:公司內所有業務都有改善的余地,改善直接關系到利潤的高低; 附加值機遇:對現在的產品/服務添加附加價值,變成新的產品/服務。 革新性機遇:今天的經營環境形勢低迷,在這樣的情況下,保守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4、決策:為了讓企業順利運營,企業需要根據人員不同的職務賦予其不同的權限。決策分析,就是決定對誰進行何種程度的授權。
決定的有效期長短:如果決定的有效期長短不同,那么進行決策的階層也不同;對其他部門的影響程度:根據影響程度判斷決策層級,影響越大,決策層級越高;價值因素:關系到經營理念、行動指南、企業倫理道德的決策必須一把手親自決策;是一次性還是反復的:反復發生的問題,只要決定好決策的規則,以后就可以按照程度辦事管理層臃腫:有些企業超過一半的人擔任管理職務,就像只有指揮官沒有士兵的軍隊一樣,是不成軍隊的,管理職位過多的企業也不成企業,且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目標混亂:為追求高完成度而設置過低目標,這種目標達成沒有任何意義;或者一味追求高目標設置高目標,員工發現完不成放棄執行,團隊士氣低落。權限過度集中:權限是否集中當然要根據核心領導層的能力強弱和企業的業務形態具體判斷,如果規模超過了中小企業,不懂得放權,企業是注定沒有發展的。對無能者睜一眼閉一眼:這個問題是業績不好的企業共同存在的問題。部門間頻繁出現問題:互相推卸責任、互相拖后腿、無視工作流程、規則制度等行為,結果內部內耗不斷,外部客戶抱怨聲連連。過分地遷就他人:讓下屬一味迎合自己,或者對于上司來說感覺無比美妙,但無論是對業績的影響或是下屬自身產生的精神壓力來說都是最壞的。依賴沒有職責的人:這個問題多發生在員工既沒有權限又沒有責任的員工橫行的企業。頻繁的組織變更:雖然組織建設要服從戰略,然而有的企業在沒有戰略變更的情況下仍然要變更組織。管理層存在年齡偏向:管理層最好老、中、青年齡搭配,過高過低的年齡組成,對企業而言都是危險的。6、管理者的工作分配:管理人員要掌握好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平衡,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必定沒有未來;只看重將來的利益,企業可能會餓死在路上。作為管理人員,既要關注企業解決客戶問題獲得業績,同時也要關心自己部門獲得績效的手段,采用的手段不同,實現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也相應不同,管理人員必須時刻思考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工作的前提是企業的理念、方針和戰略,如果不理解這些,就不會明白需要下功夫的工作以及優先分配企業資源的方法。德魯克認為,遵守以下6條,就能學會獲取績效的能力。決心做出貢獻:首先向自己發問“向誰”、“做出怎樣的貢獻”,逐漸堅定做出貢獻的決心。以強項為標準:既然對外部的貢獻是有償的,那么貢獻的內容就必須以“長處”為標準。把精力集中在出成效的領域:要認識到如果獲取不到績效就不能突出自己的存在感,所以要在能出成果的領域專心經營。決策的目的是獲取績效:制定決策要以取得成果為目的,而且制定的目標水平體現了企業責任感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