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彭海燕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員工在一個以結果定薪酬的公司工作了幾年后,就會總結出一個“成功”秘訣:要成功,你貢獻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通過設立目標來讓你看起來有貢獻。
有的員工是這樣說的 “剛加入公司時,我設定了非常激進和有挑戰的目標,并且非常努力地實現這些目標。后來我發現,我這種設立有挑戰目標的做法,不僅沒能有效提高我的獎金,反而使我因為有些目標沒有達成而失去了獎金。我現在學精了,我用'縮標’的方法將能100%達成的目標設立成60%的目標,快速完成它們,并將節省的時間花在自己的事情上。這樣調整的結果是我開心,我的經理也開心(因為他可以向上報喜),我每次都能得到我的獎金。”
說實話,我們在職業生涯的某個階都會聽到類似樓上提到的故事。當你的公司根據目標的完成情況來評估績效和發放獎金時,就會發生樓上那種“激勵的不如被激勵的精”的情況。
你是否陷入了
“激勵陷阱”?
在做企業咨詢時,經常聽到的幾個高頻問題:
我們每一位員工、部門和公司都超額完成了KPI,但是獎金還是不夠發,這是為什么?
如何設立KPI?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
用什么考核工具?
我告訴他們,我在華爾街投行工作的幾十年時間里,幾乎沒怎么討論過每個年度如何考核員工,如何激勵員工,以及如何設立每一個人的KPI之類的問題。他們又會問,那沒有KPI如何考核員工?該如何管理員工?如何發放獎金?
常見的出井方案之一就是嘗試轉換激勵理念,而不是來回嘗試各種激勵方法和工具。比如,從KPI考核轉到OKR考核等。OKR是一個很好的項目管理工具,本意不是一個激勵工具。它起源于英特爾,成長在谷歌,繁茂在其他頭部科技公司,如微軟等。它的特點符合以快速迭代為特征的科技公司來使用。
拯救OKR:
讓OKR考核結果
跟員工的獎金脫鉤
OKR跟KPI一樣都屬于目標管理工具,正確的使用可以提升員工的生產力。
谷歌用它來管理有挑戰、有抱負的目標,從1999年的40人發展到后來的100,000+人。直到現在OKR+360仍然是谷歌的全面績效管理框架,唯一調整的是將OKR審核從季度審核改成了半年審核,目的是節省員工OKR的行政管理時間。
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了MBO的管理概念,MBO就成為全球500強企業每年必做的一件事頭等大事。
企業每年給他們的管理者設立工作目標,設立目標的頻率有的企業每季度一次,有的企業每年一次,有的企業每兩年一次,有的企業還會將目標跟員工的薪酬直接掛鉤。
無論做法如何相同或不同,基本的共識是,公司會將目標管理用于兩個主要目的:
激勵員工,提升效率和生產力
評估績效,發放薪酬和獎勵
所以也難怪了,當OKR這個目標管理工具從2015年引入中國的企業后,許多公司幾乎清一色地想將它代替開始失寵的KPI或其他考核工具,并用這個目標管理工具用來評估和決定員工的薪酬(上面提到的第二個目的)。
但是,這樣做對OKR這個目標管理工具來說不太公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用好了OKR?或者說拯救OKR?
OKR結果與獎金掛鉤
會產生什么問題?
OKR是一個好的目標和過程管理工具,但是如果用它來決定發放獎金的多少,就會導致上面故事里提到的人為低目標(low targets)高成就(high achievement)的結果。因為你給員工提供了一個獲得獎金的簡單邏輯:獎金=目標達成率。
看到這樣的結果,你可能會想,這是否真是我的企業想要的OKR激勵文化?我們可以從上面故事中所描述的場景總結出3個主要問題。
問題1——低目標
OKR的本意是將公司的目標、團隊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如有)設計為有挑戰的目標,然后鼓勵團隊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實現這些有挑戰的目標。這才是OKR目標管理法的本意。
由于目標極具挑戰性,大多數時候,團隊成員也許只能完成70%-80%的目標,但是對于有挑戰性的目標,這個結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他們因此受到獎金上的懲罰,那么下次他們就會設定較低的目標,以降低風險。
后果就是,你最終也會收到團隊月度或季度的OKR,但那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沒有挑戰性的OKR任務列表,因為此時每個人心目想的是如何用它們來獲得他們的薪水和獎金,而不是拼命完成挑戰的目標。
問題2——夸大的成就
由于問題1的原因,團隊成員開始降低目標,但是他們仍然需要展示自己是高成就者,并證明他們對組織的貢獻是合理的,這樣的團隊會夸大他們對組織的貢獻。對于玩這種游戲的人來說,這種夸大其詞的做法是挺消耗精力的,導致他們開始不專心于更重要的工作。
問題 3——低協作性
如果管理者僅根據實現目標的百分比來評估員工和發放獎金時,員工就沒有動力來幫助其他團隊成員或團隊,因為這會被認為分散了專注力,而且協助他人的行為也不會帶來更多的獎金,所以獎金=目標達成率這種方法的后果就是造就了個人英雄主義的企業文化。這是挺可怕的一個結果。
如何避免上面提到
的三個問題?
如何讓未使用OKR工具的公司避免上面的問題或讓已經使用OKR工具的公司糾正上面提到的問題,我們這里可以提供一些小的提示供參考。
提示 1
將OKR審核周期與績效評估兩個進程分開
與其將 OKR 審核和員工績效評估緊密耦合,不如將它們盡可能地分開。OKR周期和薪酬審查周期應該有不同的節奏。谷歌前負責員工管理的副總裁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在他的書《Work Rules工作規則》建議,在 OKR 審核和績效考核之間至少間隔 1 個月。通過創造這種差距,你可以讓你的員工在OKR會議期間專注于發展、貢獻和協作,消除對薪水和地位的擔憂。
有的企業不會將兩個進程嚴格分割,但是會非常明確讓員工知道,他們的薪酬是跟公司的業績、團隊的業績和個人的能力掛鉤,而不是跟個人績效目標的達成率直接掛鉤。這樣也會在心理和行為上讓員工更多地專注公司業務、團隊合作、客戶價值和個人能力的提升。
提示 2
把 OKR 作為績效評估的輸入之一而不是全部
當然,有時候也很難將 OKR 審核與績效評估完全分開。我們認為,在員工績效考核期間,你也應該考慮 OKR的達成情況(前提是這些OKR是有抱負和挑戰的),但是僅將其作為績效評估的來源之一,而不是主要來源。在評估 OKR 達成的分數時,請考慮許多其他因素:
目標達成的困難程度
目標的重要程度
他的行為對團隊和組織有什么影響
提示3
接受績效評估是主觀的事實
當我們將OKR跟績效評估和獎金分開時,我們聽到的常見抱怨之一是如何保證績效評估的客觀性。
在紙面上,諸如“獎金是(底薪基數*實現目標的百分比)的函數”等公式可能看起來很客觀,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取決于對原始目標難度的主觀定義,這樣的公式還取決于員工降低他們的目標的談判能力。
總體而言,創建100%客觀的績效評估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的,它總是高度主觀的,有時候我們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提示 4
避免使用獎金公式
高度公式化的獎金發放方式,就是以一種看起來公平的方式制造出實際上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