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規律、理念、思想,結合管理則為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哲學等,可以理解為企業三觀,是企業共同遵守的一種觀念或信仰,即統一三觀;法是行為規則,結合管理則為管理制度、規章等,規范約束人的行為;術是方法、策略,結合管理即為管理工具、管理手段。
在“道”方面,管理需要和諧,即企業與市場、員工及社會的和諧。企業愿景符合社會的需求,企業發展符合市場的需求,企業理念符合人性的需求等。員工是經濟活動中最活躍因素,在管理中藥充分考慮到人的需求(創業、事業、利益等)和習慣等,“識人之美、用人之長”,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其潛能,讓員工真實感受到“付出會有回報”。
在“法”方面,管理需要保障,無保障的管理只是形式。管理要實行制度化管理(公司重要的規章制度,尤其是決策機制、用人機制、評價機制及財務制度等),以公開、透明、科學,嚴謹的管理體系來約束員工的行為。讓所有的員工處在同一平臺,去評估自己的價值,去規范自己的行為準則,形成同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認同企業愿景,管理者借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員工的忠誠度及歸宿感。
在“術”方面,管理需要標準和流程,即明確的標準和科學的流程化管理。管理中的“術”主要是理事之術,即如何正確的做事。根據企業目標制定相應的年度經營計劃(年度預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編制流程,確定標準(事項的標準化,即預算的標準化),按照流程執行,依據標準進行控制(在任務進行的過程中要定時將實際進展與計劃相比較,查找出現偏差的原因,并對計劃進行調整),完成既定的經營目標。但我們的傳統管理之術,更多的是馭人之術,重人而輕事,多陰謀而少陽謀,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本以為是我們管理中的優勢,但實際恰恰是我們管理中致命的弱點,這也是造成中小民營企業過早夭折的重要原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人文科學領先世界,管理中的道、法的論述百家爭鳴,自古有之,在各管理因素中更多的傾向于人的因素,注重人的管理,而所謂的管理多是馭人之道,少理事之術。
諸如“輕謀事而重謀人”,管理不善的企業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派系之爭,職場政治大行其道,協同配合只能是趨于形式,人浮于事。企業內耗嚴重,內部成員之間,思想不統一、行動不一致、工作不協調、人際關系緊張等;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互不妥協,相互掣肘,組織職能運行不暢,工作效率低下,運行成本增加等,何談高效?企業焉有不敗之理。其主因還是管理中人文意識濃重,流程化、標準化和制度化意識淡化,人情大于法制。
重布置輕配置,即只關注結果,不注重過程。表面看起來是給予下屬很大的自主權,利于下屬發揮在具體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相關業務需求超越了員工崗位職責權限、知識/能力結構、承受能力,以及現有的物質保障能力時,則應重點考慮的是配置的優化而非布置的問責。如再造業務流程,便于跨部門協作;實行預算制度,便于資源配置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家企業在成立之初,紅紅火火,大家干勁十足,但沒有多久就關門大吉了,管理中的道、法是我們的強項,但術卻是我們的弱項,為什么?因為我們的祖宗交給了我們太多的馭人之道,卻很少告訴我們理事之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企業短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