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IPO上市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提前為 IPO 做準備,可以使創始人在公司未來上市之旅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控制。
一
早期創業公司一般都將資源分配到可以帶來營收和利潤的項目上去。因此,對行政管理系統的改善幾乎總是推遲到公司快要 IPO 的時候才開始進行,這是不對的。
無論是否 IPO,都應該進行相關的建設,以確保公司穩定運營。這些制定缺陷是許多負面事件的主要原因,往往會打亂 IPO 的節奏。而且改善行政、財務系統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幫助公司提高效率,從而提高利潤。
二
理清股權結構、解決公司治理問題
隨著公司發展,公司早期階段累積的股權問題可能會不斷放大。
例如早期的口頭協議或者早期的合伙人分配等,一旦申請上市,解決這些問題的風險就會增加。因此在準備IPO之前,一定要花時間提前解決問題。
公司治理和創始人控制的問題越來越重要。
讓創始人/ CEO 獲得對公司“全面”的控制,一直都是頗具爭議的話題。無論你的立場如何,事實是:美國最有價值的公司都是創始人擁有或長期擁有控制權的科技公司。
一方面,可能會有大量的激進投資者試圖對上市公司施加影響。這對公司來說是高度破壞性的,對于創始人/CEO來說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特別是當他們無法獲得支持性的公司治理工具時。
另一方面,反對激進投資者的關鍵手段(例如,給予創始人/CEO 強有力控制權)可能會損害公司的責任。
公司和董事會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理模式,并執行下去。
三
一位優秀的 CFO 對任何后期階段的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是至關重要的。
人們經常將 CFO 歸類為公司財務的“記錄者”,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優秀的 CFO 不僅會“記錄”,還能夠針對公司的業務情況向公司和董事會提供有價值的觀點。CFO 對 企業 IPO 的作用很大,有無數事務需要 CFO 處理。
四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財務能力的門檻要求很高。公司領導層需要很好地預測業務,還需要能夠非常及時、準確地進行結算。
通常在初創公司,關鍵財務人員直接向 CFO 匯報:財務計劃負責人,財務主管,財務主管,審計,稅務,所有這些二級職位人員能力都需要很強。
公開市場的投資者都討厭負面新聞, 意外“驚喜”可能會使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但一個運作良好的財務團隊可以幫助避免這些負面的意外。在 IPO 之前建立出色的財務團隊是一筆很值得的投資。
五
確保有一個聲譽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他們可以幫助企業成功上市并走得更遠。這是一個可以看品牌的領域,投資者認可的會計事務所不多,應該選擇公司和 CFO 都愿意與之合作的,因為這是不可或缺的。
盡早確定權威的、適用上市準則的會計核算方法,以便將其融入整個 IPO 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比如上市審計、財務報表、財務預測以及全面核算等。
六
事實上,公司從有收入的那天起,就應該開始建立長期的收入模型,甚至更早。這能讓你更清楚了解真實的業務情況,引導你專注于高杠桿領域。
公司應該在上市前就按照上市公司的標準運行內部的財務流程。
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真正這樣做的企業卻很少。因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擴大或調整。你必須在上市之前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無論上市與否,每一家優秀的企業都需要具備預測業務趨勢的能力。
上市公司需要在每季度結束后幾周內發布財報,需要清楚呈現和解釋各項財務報表和 KPI,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七
業務上梳理公司盈虧報告,找出想要改變的部分,然后在提交 IPO 申請前進行改進。例如公司有重要的收入來源,但不看好,或者利潤率太低,或者長期來看,目前的定價不可持續,又或者還沒有對戰略重大領域進行投資。在上市前做出改變是相對容易的,一旦上市就會困難得多。
股市投資者都想看到盈利能力,或者實現盈利的明確路徑; 他們往往更關注未來而不是過去。在上市之前,投入推動增長。當公司在上市之前為盈利打好基礎,比上市后容易太多了。
確保在申請上市的至少一年內,找到合適的管理人才,這樣上市初期可以有效減少支出增長。此外,業務的持續收入增長也能向投資者展示企業長期的杠桿能力。
八
想好公司計劃向投資者展示的方式,包括 KPI(關鍵績效指標)和業務部門。這似乎很基礎,但實際非常重要。管理層應該努力為投資者提供理解和預測業務所需的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指標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投資者和分析師將跟蹤公司提供的任何指標,因此給予他們最重要的高杠桿指標將有助于他們快速掌握業務的本質和核心。
另外,一旦公司報告了某個指標,就創造了一個期望和胃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很難不繼續提供該指標。當公司專注于為上市做準備時,很可能失去對業務本身的關注。但是只有長期的發展和盈利能力,才可能帶來有一個長期成功的上市公司。
分析IPO 后表現不佳的公司,或在上市之初就沒有達到預期的公司,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1.業務并沒有對外宣稱的那么好。
2.遇到了意料之外的變化。
3.管理能力不足。
建議尋求上市的創始人/CEO開發新的解決方案、推出新產品、或進入新領域,從而在上市后的1、2年內公司收入超過分析師的預測。
當然,如果公司不認為在 IPO 之后能拿出持續有吸引力的業績,那么還是應該考慮暫緩 IPO,或者找替代的退出路徑(如并購) 。
九
企業IPO這件事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一方面,應該并經常需要與公司溝通 IPO 計劃,至少在管理層。但另一方面,承諾 IPO時間、定價、上市后股票表現等細節并不是一個好主意。
有的企業在IPO 之前幾年會對管理團隊說:“我們的愿望是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這樣我們就能控制自己的長期命運。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對公共市場投資者有吸引力的業務。所以當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要求你們中的一些人的幫助。其他人請保持低調,專注于繼續提供成果,并不要對外公開,因為可能會對我們的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為什么不要透露細節呢?因為可能會出問題。資本市場往往計劃沒有變化快,與公司廣泛討論 IPO 計劃,但在具體細節上留有余地,以便應對意外事件。
十
在公司的早期,董事會主要由主要投資人主導。但是,由風險投資人主導的董事會可能對 IPO 的準備造成以下問題:首先,大多數風險投資人沒有上市公司工作或管理經驗,這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 CEO 和董事會在管理上市公司的問題上都沒有任何經驗的話,情況就不太樂觀了。其次,由于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在獨立或外部董事任職方面還存在許多限制。
CEO 需要確定一個過渡期,在此期間,董事會中任職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投資人都必須由獨立人士代替。如果公司想要組建一個功能完善的董事會,在公司上市后仍然值得信賴,就要盡早做這件事,在上市前夕對公司董事會作出重大調整的風險非常大。
還有經驗的人士會建議 創始人/ CEO不要把獨立人士視為不受歡迎的外人,合適的獨立人士也會有助于公司,帶來重要的新視角,并做出重大貢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