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但執行力就是不夠,為什么?
這個問題首先得問問員工,因為我們管理者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關于執行力的問題,但是在他們那里可能有很多關于結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目標不清晰,可能是不知道方法,也可能是他們自己覺得執行力很高…這其中是有認知差異的。
我們經常接收到一些企業高管的反饋,各位管理者在向下屬布置任務時,通常都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現象,當下屬匯報工作的時候,他認為很有功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但問題是,他的任務成果,總是跟自己想象的、或者說預期的有點差距,這一點差在那里,我們也說不清楚。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工作管理沒有被標準化,這就導致每一個人都在基于自己的理解而去做事。
當然,流程也有好壞,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個正確的順序,如果一項任務的執行步驟極其繁瑣,或經常需要返工重來,那一定是順序不對,所以,找到這個正確的順序至關重要。
好的流程,一定是步驟最少的可行方案。
但怎么才能設定出一個好的流程呢?這考驗的其實是我們分類和排序能力—識別任務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將相同的合并,不相同的分開;發現任務之間的連接關系,是并列還是遞進關系,對它們進行優先級排序。
我們是做企業戰略-目標-績效系統落地服務的,因為中大型企業的客戶居多,經常接觸到一些創新項目的負責人,因為做計劃、寫報告、找解決方案和行動計劃時,被上級挑刺兒、同事挑戰,其中大部分問題都是分類和排序不到位造成的。
舉個例子,你要負責一個戰略轉型后的新項目,沒有成熟的經驗,領導要你探索新的執行策略計劃,你來來靈感,三下五除二,半天交給領導了,但分分鐘被打回來了…領導說,我要的是全景圖,你就畫了兩條線,思維太狹隘了。
你回去趕緊找同事們頭腦風暴了一下,確實激發出不少新想法,做了幾十頁的PPT,超級完整,但領導還是不滿意,說,怎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觀點都羅列在一起,完全沒有層次和邏輯。
看吧,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分類和排序,卻難倒了不少人。作為職場人,尤其是管理者,建議趕快補上《不重疊不遺漏的MECE法則》這一必修課。
以結果為導向提升執行力
我們前面說了流程,但光有流程和步驟是不夠的,這個流程里,每個步驟,到底應該做成什么樣?得給出參考標準。
這就好像我們平時做飯,不能光告訴對方要加調料,但是不告訴對方加多少調料吧?是加半勺、一勺,還是一包?標準也有好壞之分,給的參考標準越具體,越容易感知和衡量,這個標準就越好。
回到企業管理,很多企業其實都已經意識到了職責的重要性,也花費了很多時間來梳理崗位職責,甚至編制了內容詳實、圖文并茂的《崗位操作手冊》,但執行效果都欠佳,尤其是對職能部門的崗位。主要有以下3個關鍵點:
◎ 只寫做什么 但沒時間/對象/成果等要求
◎ 沒抓住關鍵 對執行缺乏規范和指導價值
◎ 上下缺共識 員工只按照理解和習慣做事
尤其是是上下級共識的這個問題,在各個企業都普遍存在,同一個崗位的工作,老板認為的和員工認為的差異很大,不僅是內容上,包括具體的要求,重要順序等都非常不同,很多員工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習慣做事,而不是按照應該做什么做事。
落實標準提高目標達成率
流程有了,標準也定了,再給工具豈不是更好?這樣就能極大提高我們完成每一步的效率,好的工具自帶流程和標準。
比如,電飯煲上有刻度線,用來提示你水應該加多少,微軟的PPT軟件,每一頁新建的PPT上都自帶文本框,提示你哪里放標題、哪里放正文…
這些都是標準,自帶標準的工具才讓人省心。
還有WikiWorks戰略績效管理系統,每一條重點工作任務都能在導向企業戰略目標的同時,明確任務主責人的工作內容、實踐要求、成果要求,績效管理支撐讓工作標準更落地。
工作標準本身就是對員工行為的明確指引,告訴其工作的內容、時間要求、成果要求,一定比沒有更好,這是0和1 的區別。
碼上?? 讓工作更有效率,讓員工更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