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的財務管理的目標是資本增值。
基于資本的目標,企業開展財務活動,分別為: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從而創立公司;開展經營活動,將受益在企業內進行分配的活動(租金、原材料、工資、獎金/分紅等)。
基于財務活動,會產生財務報表:
1.籌資活動與投資活動形成《資產負債表》(顯示資產和負債的關系)。
2.經營活動與分配活動形成《利潤表》(顯示企業的盈利能力)。
3.基于《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形成《現金流量表》(顯示企業現金的使用效率)。
看財務報表就看核心邏輯,例如,從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和負債的關系)、運營能力(經營活動)、盈利能力、增長能力(同比、環比數據的結果)可以分析出企業的財務效率。
一、首先,看《資產負債表》,看公司家底是否厚實,看公司有錢沒錢,看公司有沒有能力把資產轉變為收入,也就是能不能用資產搶占市場,看資產能不能搶占收入,這是對外的市場競爭力的表現。
(一)如果公司有錢,搶占市場的能力也很強,就意味著資產周轉率高——需要進行資產周轉率分析。
有的公司有錢,但資金使用效率很低,搶占市場的能力不夠,錢給到這樣的公司就是浪費。
有的公司市場很大,但賺不到錢,成本太高。同樣的資產周轉率,有的資產大,有的資產小。
優秀的財務經理的核心是“算賬”——如何讓企業的錢周轉的次數更多,從而賺更多的錢,是通過生產工具、人力資源工具,還是銷售工具……如果只能做賬務和稅務管理是不夠的。
考察財務的所有邏輯都是為了提高資本的回報率,如果公司的財務能夠根據公司的有效資產,讓公司的利潤周轉率反復做到最大,說明這家公司的財務已經到了高級財務的級別。
按照這個要求,公司把財務考核表做完,就可以將這些考核指標分解給每個財務人員,讓他們分別負責預算、團隊、籌劃、信息管理、核算、報稅等工作。
(二)公司運營需要維持合適的財務杠桿,實現業務成長,達到銷量擴展目的,使得成本更大程度的降低。
財務杠桿=總資產/凈資產=(凈資產+負債)/凈資產=1+負債/凈資產
要提升企業財務杠桿,關鍵在于在確保現金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企業負債。
在企業成長期,將有息負債率控制在60%左右;成熟期,50%;衰退期,20%。
一言蔽之,想方設法向企業的客戶、供應商和經銷商融資,形成負債。
(三)當企業出現股權交易的時候,財務報表之外的資源的考量就顯得非常重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這部分表外的無形資產的價值可能會越來越大。
1.銷售活動會產生表外的無形資產
1.1品牌形象
1.2消費者認知
1.3消費者的某些消費所帶來的流量資源等
2.自主研發會產生表外的無形資產
2.1專有配方
2.2專有技術
3.企業的文化
4.內控體系
PS: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規模和結構變化與企業的產品經營能力直接相關。
(四)股權結構決定公司戰略,公司戰略主導企業經營,企業經營產生負債結構,負債結構帶來違約風險——要對一個特定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整體性把握,對一家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個趨勢性的認知。
公司治理的本質是避免個人私利最大化和組織利益最大化之間的對抗,而是盡可能做到二者殊途同歸,即便是做不到殊途同歸,也要盡力保住組織利益。
二、其次,看《利潤表》。
利潤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經營的過程,做好過程管理和成本管控。
(一)看收入(市場力)
1.從營業總收入(企業各種收入的總和)近幾年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1.1企業的發展態勢。1.2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有沒有市場,這個市場是往下走,還是往上走。
2.有收入不代表一定賺錢——成本和費用可能更高。
3.通常情況下,公司的財務目標是每股收益,而每股收益又和公司的收入目標(也是公司的行動計劃建立的基礎)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
3.1有些人喜歡隨意在去年的數字上增加幾個百分點,而絲毫沒有和實際的操作人員討論可行性。
這些人實際上是犯了很大的錯誤,因為不經過積極公開的討論,他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
定價策略、客戶結構、產品和銷售渠道結構、廣告和促銷、產品和服務質量及數量、經濟形勢預測、競爭形勢以及競爭對手可能做出的反應,等等。
3.2更為重要的是,討論的話題還將包括毛利的問題。
太多的領導者在謀求增加收入的同時沒有注意到提高或保護自己公司的毛利,而毛利實際上正是公司所有開支的基礎。
所有的東西都來自毛利,如果不能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增加毛利的話,你就將不得不降低成本。
毛利是公司對于解決客戶問題的價值體現,毛利與凈利差是企業管理團隊價值的體現。
(二)看利潤(管理力)
進行利潤表現分析——利潤率、毛利、凈利。
營業利潤的結構則可以揭示企業靠什么來“獲得”利潤的問題。
1.企業營業收入帶來的利潤叫核心利潤。
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利息費用
財務費用的兩大支柱是利息費用和利息收入(利息費用減去利息收入,再加與融資有關的費用,得出財務費用)。
如果企業的債務融資與經營活動有關,利息費用作為計算核心利潤的減少因素就是正確的。
如果企業的債務融資與經營活動無關,則利息費用作為計算核心利潤的減少因素就是不正確的。
2.如果支撐企業營業利潤的主要是由:
2.1各種補貼構成的其他收益(企業在特定發展時期因從事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而獲得各種補貼);
與營業收入基本上沒有關系但也歸屬于“營業利潤”范疇的
2.1.1投資收益;
2.1.2利息收入;
2.1.3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2.1.4資產處置收益。
構成,而不是營業收入所帶來的利潤,至少意味著這家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可能存在明顯劣勢,因為營業收入不能支撐起營業利潤的主體。
究其原因,一般是:
(1)企業的毛利率不高。
毛利率反映了企業產品或者服務的初始市場競爭力。
(2)企業費用率太高。
企業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利息費用等。
①銷售費用率(銷售費用?營業收入)高,意味著銷售費用的有效性下降。
銷售活動應該讓企業的市場規模大到足以讓企業實現更高的核心利潤,否則,就意味著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②研發費用率(研發費用?營業收入)高,意味著企業重視研發投入。
但依靠研發提升產品或服務競爭力的企業,高研發投入應該有助于實現高毛利率。
③管理費用和利息費用一般與營業收入關系不大:
a.管理費用更多地取決于管理者的決策而不是營業收入。
b.利息費用更多地取決于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債務融資管理而不是企業的營業收入。
三、最后看《現金流量表》(效率力)
有利潤不代表有真金白銀真的能夠收得回來——有些公司賺錢還倒閉——資產負債表好看,利潤表好看,結果還是倒閉——就是因為現金流出了問題,錢回不來,導致了周轉困難——需要進行營運資本周轉分析。
關于這一點,建議點擊參看文章:有人說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對此你怎么看?
四、總體來看,從上述三表來評定公司財務部門的能力高低有四個維度:
(一)清償能力
1.流動比率
體現公司清償短期債務的能力。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情況下,應該在2左右。
盡管行業不同,這一指標有所不同,但高于2的話,往往表明公司對資金利用不足;低于2的話,則表明公司可能有短期清償困難。
2.速動比率
也是體現公司清償短期債務的能力。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庫存)?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低于0.5,表明公司現金流的風險高。盡管行業不同,這一指數不同,但總體來說, 0.5到1之間比較合適。
3.凈運營資本周轉率
體現公司清償的能力。
凈運營資本周轉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總資產,得數必須是正的。
(二)盈利能力
1.資產回報率
體現公司利用資產的效率。
資產回報率 =凈收人?平均總資產。
這是最常用的財務指標,尤其是公司之間對比的時候。當一個公司的資產回報率低于競爭對手的時候,往往表明競爭對手在財務手段、技術、質量控制或庫存管理上做得更好。
2.凈利潤率
體現公司的盈利能力。
凈利潤率 =凈利潤/營業額 。越高越好,與競爭對手、歷史表現相比,可看出公司的盈利水平。逐月比較,可看出公司對間接運營成本的控制能力 。
(三)周轉能力
1.應收賬款周轉率
體現公司及時收回賬款的能力。
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額?平均應收賬款 。
周轉率越高,收回賬款的能力越強,資產利用效率越高。
2.應付賬款周轉率
體現公司管理應付賬款的能力。
應付賬款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應付賬款。
比率越高,公司從采購到付款的周期越短。注意:周轉率低,表明公司可能面臨資金周轉問題,有支付困難。
應收賬款管理應該做動態分析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以季度周轉天數=(90天??平均應收賬款)?賒銷收入為例,
假設,
1、2、3三個月的周轉天數假設是20天。
2、3、4三個月的周轉天數假設是25天。
3、4、5三個月的周轉天數假設是30天。
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標在向上走。
以上情況,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子(應收)的增幅超過了分母(收入)的增幅。
正常情況是有借(應收)有貸(收入),借貸相等。
應收賬款指標隨著時間推移向上走,說明公司應收的增幅超過了同期間收入的增幅,說明現金回收存在滯后問題。
3.庫存周轉率
體現公司滿足需求和把流動資產轉化成現金的能力。
庫存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庫存。
庫存周轉能力,總體上說,比率越高越好——比率高,表明從銷售到現金的時間短;周轉率低,表明更多的資金壓在庫存上,公司資本的利用率不高。
(四)資本結構
1.總負債與權益比率
總負債與權益比率=總負債?總權益。
越高風險越大,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因為公司的股價會受這一指標影響,最好與行業平均水平比較。
2.長期負債與權益比率
即總負債中,長期負債與總權益的比率。
總的來說,越低越好。公司的股價會受這一指標影響,最好與行業平均水平比較。
3.怎么看一家公司的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資產負債率=負債?資產?100%。
假設一家公司有100萬資產,負債10萬,所有者權益90萬——這家公司的償債(償還債務)的能力很好——只有10萬的負債,但有100萬的資產可以償債。
但是償債性好,不代表流動性也好,例如,上述100萬資產中,如果流動性資產(馬上可以變現的資產)只有1萬,長期資產有99萬——公司是有那么多資產的總量,但是要變現的時候,變現能力比較弱。
4.償債性是一個靜態指標,而流動性是一個動態指標。
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流動比率為2∶1左右時,說明企業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有較強的保證程度,企業有著不錯的短期償債能力。
如果資產負債率(負債除以資產)低于50%,這意味著資產對負債的依賴度不是特別高,企業整體的財務風險不大。
以貸款為主的有息負債與資產的比率達到50%左右時,意味著有息負債支撐起了資產的半壁江山,一旦資產出現減值問題,債務清償壓力就會很大。
5.清償能力取決于盈利能力,體現在資產回報率和凈利潤率上。
盈利水平是財務結果,取決于公司的周轉能力,反映在應付賬款、應收賬款和庫存上。公司運作良好,這三個數據就都較低。
公司運營不好,回款就慢;回款慢,現金周轉不好,就沒錢付供應商,應付賬款就高。這些都是評估一個公司的財務能力時要注意的。
總體來說,財務語言是全球通用的語言,這套體系是以數字為主導的,其運算規則并沒有超出加減乘除的范疇,因此理解和使用的難度并不大。
當企業很小的時候,管理非常復雜;當企業做大以后,一旦企業家和經營者掌握了一套共同的財務管理語言,經營管理反而會越來越簡單。
管理層只要在月復一月的訓練當中養成數字管理的習慣,很快就能成長為真正懂經營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