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雙翼,自由翱翔
煙臺開發區高級中學 楊成思
文言文教學,永遠與我們的語文教學相伴,理解課文的內容與積累文言詞語和文言知識兩方面的矛盾如何化解,一直是困惑我們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關鍵問題。
文言文這兩方面的關系,一個是人文性的,一個是工具性的,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往往偏向某一方面,由此而造成偏頗。曾經,我們更多視它是一種工具——研究古代漢語和史籍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不遺余力地去讓學生掌握它工具性一方面的知識,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字詞訓練,文言文現象的識別和分析,文言語法知識等等教學活動之中了。而對于文章的文學意蘊、文化底蘊、哲學思考的熏陶和浸染,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行動。最后學生得到了一大堆干枯的語法知識、一腦子零亂不堪的文言碎片,用這來祭奠我們可憐的工具化的文言文教學。學生何談喜歡文言文教學?任何枯燥僵化缺乏興致的東西,都不能長久地吸引學生的眼球。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興致勃勃地讓學生體驗、感悟文學的真、善、美。卻發現,學生會對我們的熱情講解感到恐慌、不解和隔膜。這是因為,我們讓學生僭越了基礎知識,直奔主題,反而會讓學生望而生畏,望而卻步。一切材料在我們不能夠理解他它的基本含義時,也就讓我們的學生難以建立它的文學美。
由此可見,我們的文言文教學的特殊性,它具有“言”和“文”兩個翅膀,只扇動任何一個,都不能讓它自由翱翔。
在文言文教學的動態生成中,我們的學生需要多層次的自主建構。
其一,不斷自主建構文言文工具性的基質性知識和能力
語言有其自身的規律,每一個詞語,都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每一個虛詞,都有多種復雜的語法意義和用法;每一種句式,都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變式;每一個句子都有它的組合規律。因此,學生必須適當建構自己文言文的詞匯和語法體系,才能在不斷地文言文閱讀中深入體驗和感悟文學和哲理。
但是,矛盾產生了,按照以上分析,我們似乎就應該首先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工具性知識并形成能力。這不就人為地分裂了“文”“言”的關系了嗎?這種認識是在靜止地機械地看待問題,是形而上學的認識,而非動態的辯證的認識。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發展的,是在動態的運動發展過程中,融合式地向前行進的。我們語文新課程倡導,不要求學生語文知識的系統性,不要求語法知識的全面性。我們在講解這些詞語和語法,應該就在對文言文的文學性的體驗過程中穿插進行,在誦讀、朗誦、解句和體會主旨感情的同時加深體會,靈活應用,從而使“文”“言”關系不致分裂,融合為一。
其二,不斷自主建構文學審美與文化認同的體驗和認知
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絕不只是教會學生掌握一門古漢語工具。我們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終極目的乃是促進學生精神的成長,發展學生古典文學的審美能力,促使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因此,我們文言文的教學必須解決“只見‘言’不見‘文’”的怪誕現狀。我們要在文言文教學中,不斷讓學生深入文言文的字里行間,感受撲面而來的濃濃的古典深情,沐浴華夏文化的甘霖瓊漿,使自己的精神輸入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密碼。
但是,矛盾又出現了,假如我們只重視了文言文“文”的教學,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能夠走多遠?事實證明,離開工具性的基質性知識和能力的支持,我們的文學文化的教學理想,也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任何失去基礎性的事物,終究不能持續向天空伸展他的高度。
該怎么辦?當我們重視文言文“文”的價值的時候,不應簡單地粗暴地將它工具性的存在拋棄。我們在解“文”的時候,不要忘記了“文”只能附麗于“言”上,沒有了“言”,“文”將不“文”了。況且,在“工具性”的詞語文字和語法中本身就蘊藏著“文”的因素。只是我們總是習慣于把“言”“文”分裂開來教學,造成了我們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我們在教“文”的時候不妨趁著學生的興趣,適時地進行“言”的教學。而在教學“言”的同時,應該挖掘“言”中具有的文化和審美因素,進行“文”的滲透。這樣學生既不會因為“言”的薄弱而懼怕“文”的深入,也不會因為“文”的缺乏,造成學習“言”的毫無生氣和缺乏興趣。
總之,“言”“文”是完全可以相容相通的,只要我們善于想辦法,善于“兩手抓”,把
“言”“文”的教學融通起來,就一定能夠避免顧此失彼,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我們的文言文教學真正伸展它的雙翼,自由翱翔在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