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大國,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誕生過無數(shù)奇珍異寶。在這些奇珍異寶中,有4件珍寶可稱作“四大神器”,它們分別是禹王九鼎、和氏璧、軒轅寶劍和永樂大典。經(jīng)歷無數(shù)歲月后,這“四大神器”如今在哪里?至今也沒有找到答案,成為華夏歷史上的千年不解之謎!
1、禹王九鼎
大禹建立夏朝以后,收集天下九州之金鑄成九鼎,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異寶刻于九鼎之身,象征著九州大地,鎮(zhèn)壓一國之氣運,也被稱為“禹王九鼎”。
禹王九鼎經(jīng)歷了夏商周三代,傳承兩千多年后忽然消失了。在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在尋找著九鼎的下落,卻始終沒有找到。
夏商時期,鼎是王室貴族身份的象征: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自此以后,歷代王朝都把“鼎”作為王權的象征,后人也將古時候的政權爭奪叫做“問鼎中原”。
到了漢代,班固在《漢書》中說:公元前327年,禹王九鼎被沉沒于泗水之下。后來秦始皇派了上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也是無功而返。之后,禹王九鼎的下落就更加難以考究了。
禹王九鼎在《史記》等諸多典籍上都有記載,是無可置疑的史實。關于禹王九鼎的下落之謎,現(xiàn)代史學家提出了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當時周王朝衰落,國庫空虛,周赧王經(jīng)濟窘迫,吃飯都成了問題。于是他把九鼎融化了,重新鑄造成錢幣后拿去還債了。清代史學家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祀志》中就提出了這種觀點。
第二種是當時的周王朝處在崩潰邊緣,四方諸侯又對禹王九鼎虎視眈眈。周赧王害怕諸侯在奪鼎之爭時傷到自己,就把九鼎沉入泗水,對外謊稱九鼎失蹤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記載了秦始皇泗水撈鼎,卻無功而返的故事。
第三種說法是禹王九鼎的確被秦始皇得到,并作為陪葬品和秦始皇一起埋入秦始皇陵了。小編倒覺得這個說法比較可信,隨著秦始皇陵的發(fā)掘,禹王九鼎必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2、和氏璧
和氏璧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玉,當年秦昭王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向趙王換取和氏璧,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秦國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和氏璧。不過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和氏璧卻神秘地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秦始皇將它制成了傳國玉璽,被丞相李斯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成為中國歷代皇權正統(tǒng)的憑證。
自秦以后,歷代帝王都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奉若奇珍,視為國之重器。凡登大位者都以此璽為憑證,象征其“受命于天”。兩千年來,古代王朝不斷更替,致使傳國玉璽多次易主,直至杳無蹤影,令世人惋惜。
秦末戰(zhàn)亂,秦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成為漢朝傳國之寶。西漢末王莽篡權,將玉璽據(jù)為己有。此后,傳國玉璽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農(nóng)民起義軍中歷經(jīng)戰(zhàn)火,輾轉相傳。直到后唐廢帝李從珂持玉璽登樓,傳國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關于和氏璧的下落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和氏璧并沒有被制作成傳國玉璽,而是作為陪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內(nèi)。如果是這樣的話,有朝一日我們或許還能一睹傳世寶玉的風采。
另一種說法是項羽攻入咸陽,掠奪寶物,和氏璧就在其中。隨后爆發(fā)了楚漢戰(zhàn)爭,項羽兵敗,又讓和氏璧下落不明。
3、軒轅寶劍
軒轅劍是傳中的神兵,相傳是軒轅黃帝采首山之銅所鑄,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擁有無窮神力,是一把斬妖除魔的神劍。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中說:“黃帝自擇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還,葬於橋山,山陵忽崩,墓空無尸,但劍舄在焉。”可見歷史上的黃帝確有一把佩劍,將之稱為軒轅劍也并不為過。
作為黃帝的佩劍,軒轅劍被后人神話,譽為“上古神器”之一。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軒轅劍的存在,被吹得神乎其神,無所不能。以至于人們一提到軒轅劍,都覺得它是傳說中的神物,并不是真實存在。其實在小編看來,軒轅劍沒有那么神秘,只是一把普通的劍。
在諸多戰(zhàn)國名劍出土之前,人們很難相信古人有如此高超的鑄劍技術。1965年12月,湖北江陵一座楚國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其中一把古劍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這把劍的劍身不但沒有任何銹跡,而且鋒芒依舊,甚至還有人被劍鋒割破了手指。通過對劍身8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歐冶子鑄造的越王勾踐劍。
相傳皇帝將軒轅劍傳給了大禹,所以也被稱為軒轅夏禹劍。大禹之后又將劍傳給了商湯,再后來就再沒有出現(xiàn)過軒轅劍的消息了。
4、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皇帝朱棣命人編纂的一部集中國歷代典籍于大成的超級類書。按照朱棣自己的話說,就是天下從古自今所有的事物都被記載于書籍之中,如果將這些書籍按照分類的方法放在一起,以后要查閱什么事就如同探囊取物一樣方便了。
《永樂大典》中記載了我國數(shù)千年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各個領域的豐富資料,全書22877卷,約3.7億字。在當時英國人編著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沒有之一。
嘉靖四十一年,皇宮發(fā)生大火,嘉靖皇帝命人搶運《永樂大典》,才讓《永樂大典》逃過一劫。為免不測之虞,嘉靖皇帝命人抄錄了副本。然而就在副本即將成書之時,嘉靖皇帝死了,《永樂大典》正本也隨著皇帝的死離奇失蹤。
要知道《永樂大典》正本有一萬多冊,放在那里就跟一座小山一樣,為什么忽然不見了呢?這是一個千古之謎,史學界也稱其為“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就連乾隆皇帝都說:“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簡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可見他對不見《永樂大典》正本的失落。
關于永樂大典的下落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是《永樂大典》成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和皇帝一起葬于永陵之中。明代一直就有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的習俗,那么《永樂大典》隨葬于永陵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我們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看到這部曠世巨著的全貌。要知道,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永樂大典》副本不是被燒毀就是散落世界各地,現(xiàn)存的所有《永樂大典》副本加起來還不到正本內(nèi)容的5%。
第二種是《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明末清初,李自成領導農(nóng)民起義攻入北京時已經(jīng)被燒毀了。顧炎武在《日知錄》就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郭沫若也說,《永樂大典》的正本與副本分別藏于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時,文淵閣被焚,《永樂大典》正本也可能被燒毀了。
如果您對中國古代“四大神器”的下落之謎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qū)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