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歐亞大陸幾乎都曾用過宦官,為什么日本沒有宦官?

從歐亞大陸西端的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到歐亞大陸中部的波斯,再到歐亞大陸東端的朝鮮半島,都曾出現過宦官和宦官制度。

西方觀點認為,世界上第一個宦官出現在亞述女王時期的新巴比倫王國,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相當于中國的西周時期。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宦官,有人考證出現在商王武丁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4世紀。但宦官活躍于歷史舞臺,則應在春秋時期。

但是,論劍誰家先“整”出宦官這個品類,沒啥意思。所以,知道宦官自古有之就行了。

我們更應該關心宦官的普遍性,為什么歐亞大陸幾乎都曾用過宦官?

各大文明肯定不能開會商量,要在男女之外另造一個新“性別”。既然普遍性這么大,這會不會是人類“通病”或文明“ 標配”?

但也有反例,日本歷史從未有過宦官。基督教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后,歐洲的宦官也消失了。

當時的教會唱詩班還會存在被閹割的男童,因為教會要留住男童的特有聲色。但到19世紀后半葉,這種行為也被禁止了。同時,唱詩班被閹割的男童,肯定不能說是宦官。

宦官之所以成為宦官,必須與宮廷和權力聯系在一起。與宮廷和權力聯系的這個社會性,才是宦官的本質;被閹割的生物性,只是宦官的前提。甚至,這個前提越來越不重要。

所以,這又看似是一個復雜的文化歷史問題。而從文化歷史角度來解釋日本為何沒有宦官,就特別清楚。

日本被接受中國影響,主要是從唐朝開始。唐朝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沒有宮刑。因為隋朝廢了宮刑。所以,在日本,宦官就沒有登場的機會。同時期以及再之后,日本又被中國的佛教文化強勢輸出一波。佛教對于閹割行為極不贊成。于是,日本歷史就與宦官徹底絕緣了。

但是,對于宦官的溯源,你無論怎么探究都探究不明白,最后都是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關鍵是所有的溯源解釋,都能從事實和邏輯上證否。

說是為了防止穢亂后宮的情況,但可以用女人啊?三國時期的公孫瓚,就干過這事,“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取而上之”。此外,洪秀全的后宮,也是只用女人,不用宦官。

說是因為女人干不了體力活兒,這更沒啥道理。皇帝家里根本不用操心沒人給干活。這就相當于說皇帝一定用金鋤頭鋤地一樣荒唐。

說是與君主專制制度相伴相隨,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宦官活動時期都開始于公元前8世紀。看來是專制制度開發了“宦官”這個新品類,而且還跟君主聯系上了。但是,歐洲王權最大而王權專制的時候,卻沒有積極發揮宦官的作用。

在宮中服侍國王的是貴族,不是宦官。英國亨利八世宮廷中,最讓人羨慕的職位是馬桶侍衛,職責是專門伺候國王大便。要做馬桶侍衛,必須是根正苗紅的貴族。

之所以各種解釋都會找到反證,首先是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或共識認識;二是因為溯因推理本就不嚴密;三是各種倒因為果占了主流,也就是把宦官的結果功能當成了產生原因。

其中,倒因為后果最嚴重。

因為先有了宦官或被閹割的人,所以君主才發現這些人不會穢亂后宮、不會“污染”血統。宦官的功能,值得好好用一用。后者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更不能拿來做溯源推理。同理,宦官的體力優勢、配合君主專制的作用,以及保密的功能、服侍的功能,都是結果,不是原因。

既然找不到宦官為何產生的原因,那索性就不要找了。因為宦官在政治和歷史上的作用,更值得深入探討。

雖然很多人討厭太監這個群體,但這伙人卻不能被忽視。特別是在古代中國,王侯將相的明爭暗斗,是被太陽照到的連綿山脈;而沒被太陽照到的山脈背陰處,恰是宦官的屬地。

所以,太監這個群體很重要。而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與皇帝、與君主的聯系最為緊密。中國歷史上,受宦官影響最大的時期,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漢代,主要是東漢;其次是唐朝;第三是明朝。

在這三個時期,太監發揮的作用以及所處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樣。不同時期的太監,可以說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位置”。

首先說漢朝,重點是東漢。

東漢的宦官專權,與東漢的外戚專權,互為表里,既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甚至,都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外戚專權才會有宦官專權。

如果沒有外戚專權呢?

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被殺,標志著外戚專權結束。而隨后,殺掉何進的宦官一伙,就被血洗了,宦官專權也結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要從西漢時期說起。西漢是一個平民政府。皇帝是平民,大臣是平民。貴族要么被始皇帝干死,要么被楚漢戰爭干死,剩下的只有平民。

這一點,我們看漢朝皇后就會更清楚。漢武帝母親王娡,本是平民金王孫的妻子;漢武帝皇后衛子夫,本是平陽侯府歌姬。漢朝皇后和明朝皇后,多是平民出身。但漢朝皇后的出身更豐富多彩。

這個平民政府,首先遭遇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應該聽誰的?

國家聽皇帝的、政府聽丞相的,這還有啥好說的?但這是靜態著看。老皇帝會死、小皇帝會立,新老皇帝會更替。在這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中,你就沒法這么籠統的作答。

同時,皇帝要跟丞相斗、丞相跟大臣斗,朝廷還要跟地方斗,權力場是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大舞臺。聽誰的與不聽誰的,就一定是模糊的趨勢問題,而不是清晰的制度問題。

最要命的就是當時的官僚制度不夠嚴密。因為沒有科舉制,所以官員的來源沒法保證。于是,外戚這伙人必然站上前臺。大漢帝國,從第二代開始,就出現了外戚專權。這在別的朝代是難以想象的。

皇帝要用皇帝自己信得過的人,忠誠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信得過的人自然是血親和姻親。但父系一脈的血親,都不是信不信得過的問題,而是防不防得住的問題。因為這伙人天然具備篡位的資本。于是,只有母系一脈的姻親才能信得過。

所以,兩漢之時,多是外戚建功立業。不是因為這伙人恰是當時精英,而是這伙人總被擺在精英位置。

尤其是在出現小皇帝的情況下,太后和外戚一定會專權。漢武帝不信邪,把鉤弋夫人拉著陪葬了。但繼位的劉弗陵還要仰仗上官桀和霍光這兩位太老丈人。

小皇帝是會長大的。長大的小皇帝,一定要抓權。但是,專權的外戚肯定控制了官僚集團。這時候,皇帝還能靠誰來抓權?宦官。皇帝加持宦官,然后讓宦官去抓權、去對付外戚。

甚至,不止皇帝會這么干,皇帝他媽、皇太后也會這么干。

外戚大將軍何進打算解決東漢的宦官問題。這時候,老皇帝剛死、小皇帝剛立,皇帝肯定攔不住。但是,何進的親妹妹、何太后卻不答應了,說“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

為什么“不可廢也”?

跟所謂“漢家故事”的傳統沒一毛錢關系,真正的問題就是權力。除掉宦官之后,都不是皇帝坐不穩位置的問題,是皇太后也坐不穩了。你何進清除宦官,不止從皇帝手中搶權力,還是從太后手中搶權力。

這就是東漢的宦官。

他們的“使命”是幫皇帝抓權,具體就是從外戚手中搶權力。而他們的位置也就堪比官僚制了。官僚的位置有多高,宦官的位置就要有多高。官僚手中擁有什么權力,宦官手中也要有什么權力,甚至還要更多。沒有這個權力配置,宦官一出門就會被外戚干死。

所以,漢朝宦官非常彪悍。但,這只是跟明朝比,跟唐朝還沒法比。唐朝宦官都不是在朝堂呼風喚雨的問題,而且能直接左右皇帝廢立,甚至殺掉不聽話的皇帝。

大唐帝國光芒萬丈,但大唐皇帝真心說不上萬丈光芒。大唐皇帝不僅權力太小,而且逐漸淪為了傀儡。

皇權和相權之爭,應該從漢武帝時期正式開始,到唐朝博弈出了一個均衡點。

漢武帝之前,相權碾壓皇權。漢文帝寵臣鄧通,因為沒向丞相申屠嘉行禮,就差點兒被丞相殺死。漢景帝的寵臣晁錯因為得罪丞相申屠嘉,也差點兒被丞相殺死。雖然最后都沒殺成,但漢初丞相有這個權力,也有這個能力。皇帝的寵臣,甚至位居高官的寵臣,丞相想殺就能殺,而且是批了手令、直接就殺。

漢武帝一上來,就從丞相手中搶權力。武帝朝最危險的職業就是丞相。因為漢武帝必須通過打擊丞相才能搶到權力。后來,漢武帝專設內朝。皇帝領著一群將軍、侍中在內朝決定國策,丞相帶著一眾九卿在外朝執行國策。這時候的局面是:皇帝領導的內朝班子,徹底碾壓了丞相領導的外朝官僚。而漢朝宦官之所以那么囂張,就是因為權力在內朝、在宮廷,而不在外朝、不在三公。

內朝、外朝發展到唐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復核,尚書省及所屬六部主執行。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后以左右仆射代之(因為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這個職位就空置了)。

你不用看別的,單看三省名稱和長官稱謂,就知道它們統統都是內朝官或宮廷官。尚書,這個官職比較明確,曾隸屬九卿中的少府,是朝廷派給皇帝的內廷秘書。中書,本意是在宮中掌理文件書記之意;侍中,本意是在宮中侍奉皇帝之意。這兩個是純粹的宮廷官,都不能說是朝廷(政府)派給皇帝的。

凡是官職里面有“中”字的,肯定跟皇宮、跟皇帝有關。御史大夫是三公高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官職里有“中”字。所以,御史中丞一定跟皇宮、跟皇帝有關,他就是御史大夫派到皇宮服務皇帝的聯絡秘書。皇帝給政府下令,要通過御史中丞來完成。

到了唐朝,內朝正式成精,這三個宮廷官也成精了。本來都是皇帝的私人,現在不僅外派到了朝廷,而且還當了朝廷領袖。漢朝丞相是獨任制或領袖制,丞相一個人領導政府。唐朝的宰相是委員會制,宰相一群人領導政府。

這時候,皇權專制肯定達到頂點了吧?

你皇帝的“奴才”都當了宰相,肯定是皇帝說啥是啥。但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立場。這些個所謂的宮廷官一旦管了政府,那就沒時間“伺候”皇帝,接下來也不會再對皇帝唯命是從。

于是,變到最后,皇帝還是孤家寡人。甚至,三省宰相還要反制皇帝。

“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敕是圣旨詔令的意思,鳳閣、鸞臺,一個是中書省、一個是門下省。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下的詔令,必須經過中書省發令、門下省復核,如果沒完成這套程序,或者這兩個省不同意,那就不叫圣旨。

唐中宗不經兩省而直接任命官員,但不敢堂而皇之地直接發令,所以把裝放詔敕的封袋改為斜封,所寫的“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用墨筆,即“斜封墨敕”。這么做的意思就是說:朕的旨意的確沒有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但畢竟是朕的旨意啊,你們這些個辦事機關也別深究了,勉力執行吧,求你們了!這么封的官,被稱為“斜封官”。但因為未經正式的敕封手續,所以“斜封官”就一直被人看不起,比買來的官都猥瑣。

唐朝皇帝這副慘德性,比那個賄賂宰相的宋真宗,還慘不忍睹。起碼趙家官人還能買通宰相,而唐朝皇帝連買通宰相都不敢。

皇帝當然不能這么一直窩囊下去。之前的宮廷骨干全都出去當宰相了,之后就只能再培養一批宮廷骨干。

于是,唐朝宦官崛起了。

唐朝皇帝重用宦官,這個趨勢主要是從唐玄宗開始的。在玄宗皇帝搶班奪位的過程中,宦官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宦官成了唐朝皇帝最可依賴的幫手。

除了三省之外,唐朝還有一個內侍省,主要由宦官充任,最高官階四品。四品放在明朝和清朝,不算啥。但在唐朝就一定要算啥。因為一品、二品少之又少,甚至僅是死后褒銜,而宰相也才三品。所以,做到四品的宦官,絕對是高級干部。

同時,唐朝宦官,還可以突破內侍省的四品限制,繼續往上升。幫助玄宗皇帝奪位的高力士,最后竟做到了一品驃騎大將軍。宰相才到三品,宦官能到一品。于是,唐朝宰相向宦官行禮,那不是丟臉的事兒,而是正常程序。

所以,唐朝宦官,都不是能與官員一爭高下的問題,而是長期壓著官員一頭。在大宦官面前,宰相都不算啥。這種情況下,宦官搞個政變、廢個皇帝,甚至殺個皇帝,也就不是什么難事。大臣做大,可以這么干;宦官做大,當然也可以這么干。而李唐王朝,也沒有宦官不得干政的意識形態教育,那宦官還有什么不能干的?

關鍵是唐朝皇帝的位置太不穩定,而且一直不穩定。咱們可以歷數一下:

李淵的皇位,搶來的,搶得是隋朝;李世民的皇位,搶來的,搶得是自己老爹李淵。好不容易挨到了高宗,算是正常繼位。結果自家媳婦武則天又出來搶,接下來還有太平公主和韋皇后。

比起宦官,唐朝女人才是真生猛,她們直接上手搶皇帝,而且個個巾幗不讓須眉。

大唐皇位成了橄欖球,無論老少、無論男女,只要夠硬夠狠就能搶。皇位繼承自然沒有一點兒嚴肅性和敬畏感。后來,終于算是落到到了一個“天命所歸”的主兒,即唐玄宗。

那唐玄宗會怎么辦?他肯定擔心自己的皇位被搶。幫自己上位的是宦官,那也讓宦官幫自己守位吧。所以,重用宦官就這么開始了。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肅宗李亨直接在靈武繼位,又搶了老爹的皇位,玄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太上皇唐玄宗身邊,也就一個宦官高力士還算忠心護住,官員和軍隊全跟了肅宗皇帝。

肅宗之后是代宗,代宗這個位置又差點兒被張皇后搶走,還好有一批宦官忠心護駕,這才給看住了。此后,宦官天然就成了大唐皇帝的“貼心人”和“保護人”。

李淵不算,從李世民開始,大唐皇帝有哪個是正常上位的?看似正常交班的唐高宗,其上位過程也是一番曲折,宮廷內斗也是相當激烈。

到這個時候,我們完全可以說大唐皇帝就是一個傀儡橄欖球。皇帝和皇位是各方勢力獨占鰲頭的戰利品。誰有本事誰就能搶,搶到之后,要么自己當皇帝、要么找個傀儡當皇帝。

于是,唐朝宦官的“使命”就是“保護”皇帝,不讓其他勢力搶走皇位。皇帝不聽話、不讓“保護”,怎么辦?那就換掉,再不成就殺掉。那大唐宦官的位置或地位呢?他們儼然就是大唐皇帝的“監護人”,不僅要在大臣之上,而且還要在武將節度使之上。

朱溫是先滅了宦官集團,才導演了篡位劇集。沒有宦官“保護”,大唐皇帝說被換掉就被換掉。

最后說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應該是最慫的一波宦官,甚至比宋朝還慫。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監,有四大權閹,即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但是,這些宦官也就領了廠衛機構,即東廠、錦衣衛,再大一點兒順便監管一下京城禁軍。但他們能當封疆大吏、能領導大明朝廷嗎?

宋朝宦官李憲,儼然蘭州邊帥,而且還要帶兵打仗、拓土開疆。這在漢朝,可是外戚才能干的工作。所以,李憲必須是封疆大吏。

李憲之后的宦官童貫,在外掛帥出征、四方征伐,在內領樞密院事、掌大宋兵權,時稱“媼相”。所以,童貫完全有權力領導大宋政府。

明朝宦官,什么時候有過李憲和童貫的威風?

既然是這樣,那明朝宦官為什么能“彪炳史冊”、為什么能干出那么多壞事?

實際上,很多壞事是大明皇帝要干和想干的,而明朝宦官只能算幫兇。而且,這個幫兇能力有限、權力有限,幫不了太大的忙。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來拆解。

到了明朝,皇權專制達到巔峰。

漢朝丞相,妥妥的政府領袖。唐朝宰相,相當于決策委員會。明朝則干脆廢了丞相和宰相。但明朝不是有內閣嗎?漢朝丞相,既管決策又管執行,丞相的一張手令就能殺大臣。明朝內閣行嗎?唐朝宰相,只管決策不管執行,但牢牢抓住決策權,甚至皇帝決策也要經中書門下兩省同意。明朝內閣行嗎?明朝內閣不僅沒有執行權而且沒有決策權,只有建議咨詢權。

所以,到了明朝,皇權才算徹底碾壓相權。但問題也要分兩面看:權力不在丞相和宰相手中,那就一定流轉到皇帝手中嗎?

之前的權力運作流程是:官員聽宰相的、宰相聽皇帝的。但沒了宰相,官員就一定聽皇帝的嗎?即便官員想聽,皇帝也招呼不過來。甚至,還有可能是官員集體跟皇帝對著干。而這恰是明朝的政治生態。

漢武帝為什么死命折騰丞相?因為丞相不聽話、不放權。他要打匈奴、丞相不給錢,那怎么辦?換個聽話的丞相,這就行了。再不行,那就再換,總能換個聽話的。

大唐玄宗朝有兩撥宰相,一撥是賢相集團、一撥是聚斂集團,二者涇渭分明、互為仇讎。這時候,玄宗皇帝就有的選,一撥人不聽話了,那就換另一撥人。不需大費周章,換撥宰相就行。

但明朝皇帝就尷尬了,他沒法換。要么把不聽話的官僚集團全部換掉,要么自己躲在宮里生悶氣。宋真宗要封禪泰山、搞國家級形象工程,他用一壺珍珠買通宰相王旦,這就行了,封禪泰山這事就能干成。但明朝皇帝能去買通誰?買通內閣沒用,因為內閣鎮不住六部官員。所以,到最后只能自己親自干。

那帶著誰去干“壞事”?帶著宦官干。明英宗要出征瓦剌,但大臣們都不同意,那就交由大太監王振操作。萬歷皇帝要收工商稅,但大臣們不同意,那就讓太監去收。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大臣反對的事,大明皇帝就只能自己帶著宦官去干。

所以,皇帝一定要把權力交給宦官。宦官沒有權力,就沒法幫著皇帝去做“自己想干而大臣不讓干”的壞事或好事。

但是,明朝宦官也幫不了太大的忙。

明朝宦官主要干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幫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具體是由負責文字工作的司禮監來完成。所以,正德皇帝四處亂晃蕩、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大明不會出事。因為詔令批復的文字工作有人干。一個是為皇帝提供“情感服務”,具體由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來完成。所以,大明皇帝沒必要跟大臣推心置腹、你儂我儂,也沒必要像漢朝皇帝那樣尋摸寵臣,用太監就夠了。

然而,無論是政務處理還是“情感服務”,大明宦官僅是做了一些秘書性工作。這些工作本該由皇帝親自去做,是實現皇帝權力的必然程序。但皇帝不干了,都讓宦官去干。但這些都是程序性權力。而真正的實質性權力,宦官卻一點兒都沒有。所以,只要大明皇帝不滿意,只需翻個手掌就能滅掉或換掉宦官。大明的宦官當不了權臣,甚至都不是臣。他們只是大明皇帝權力的衍生品。

所以,明朝宦官雖然戲份最多,而實際卻最慫。戲份多,是因為皇帝權力大;卻最慫,還是因為皇帝權力大。明朝嚴密的官僚制保證了制度性皇權穩如泰山。大臣換不了皇帝,武將也換不了皇帝,一群充當秘書和心理咨詢師的宦官更換不了皇帝。

古代為什么會出現太監,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古代為什么會一直存在太監、一直存在宦官專權,這個問題反倒清晰了:皇帝在與官僚集團的權力互動中,需要宦官這伙最體貼的仆人和最忠誠的幫手。沒有宦官和太監,皇權專制中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同時,我們也能理解元朝和清朝的宦官為何沒能做大做強。蒙元皇帝有奴才、滿清皇帝有旗人,這些都是妥妥的自己人,自然不需要宦官參與互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
魏忠賢在朝堂上只手遮天,為何斗不過17歲的崇禎皇帝?
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之漢末政治亂象中的宦官
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都說桓靈二帝“十常侍亂國”,但禍亂的根源卻是漢武帝劉徹
明朝老朱設計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漢唐宋等朝代先進還是落后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成安县| 太仓市| 阿克陶县| 尚志市| 桓仁| 涟源市| 曲阳县| 桂林市| 丰镇市| 茂名市| 旅游| 郯城县| 石泉县| 固阳县| 上蔡县| 清水县| 巴林右旗| 云梦县| 梅河口市| 滁州市| 德阳市| 墨玉县| 汾西县| 德清县| 云霄县| 谷城县| 商河县| 鹤山市| 雅江县| 监利县| 涡阳县| 昌邑市| 明水县| 北安市| 鄂伦春自治旗| 怀柔区| 克拉玛依市| 故城县| 内丘县|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