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怒喝:“燒死他!”士兵在一個倒扣著的大銅缸周圍點燃木炭。缸中發出陣陣慘叫和砰砰的敲擊聲。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燒死了。
作為侄子,宣宗一直想給朱高煦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可是,朱高煦這個階下囚竟然如此膽大包天。剛剛趁著宣宗來看他的機會,竟然伸腿將宣宗絆了個跟頭。
宣宗摔了一跤,顏面不存。憤怒之下,命人用一個300斤的銅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開口求饒,宣宗或許還能饒他一命。
沒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將銅缸舉了起來,面露不服之色。這下子可惹惱了宣宗,直接將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舊不解氣,大聲喝令道:“斬草除根,把他的兒子全殺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長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親的叔侄關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侄子下狠心如此殘忍地處置了叔叔呢?這一切都緣于朱高煦的執念。
朱高煦的父親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遼寧的部分地區。
1376年,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成婚。隨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從小受到極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敗元軍,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兒不花。
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屢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年),他就將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養,以后輔佐朱標,共同守衛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讓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年,太子朱標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慮的,后來并沒有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是將孫子,也就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有26個兒子,當朱允炆21歲即位時,十幾個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們駐守藩地,割據一方,讓朱允炆非常忌憚。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朱允炆開始進行削藩。目的是要削弱皇叔們的勢力,可是他的手段太過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擊。
周王朱橚被貶為庶人,流放云南;
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
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流放漳州。
當目光集中到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身上時,朱棣只好假裝得了瘋病,爭取時間,為戰爭做準備。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稱為“靖難之役”。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雖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無奈,于情感上可以理解。可是從正統思想來說,在講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謀逆,搶奪了侄子的皇位,這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
盡管朱棣勵精圖治,將明朝帶入了一個盛世。卻也總被天下讀書人鄙視,他不得不令人編寫《永樂大典》來緩和民眾對自己的看法。
不過,朱棣奮起反擊,搶得皇位的這種做法,讓兒子朱高熙佩服得五體投地。父親簡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樣,學習的目標。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屬于強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強者,就是自己。
可是,別人并不這么想。在朱棣還是燕王時,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歡皇孫朱高煦,說他狡黠妄為,行為沒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性,經常違法亂紀。從一個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隨心所欲。
朱元璋去世時,朱高煦作為皇孫要進京參加喪禮。舅舅徐輝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誡他要注意禮儀。沒想到朱高煦不但不聽,還偷走徐輝祖的愛馬,徑直返回燕地,喪禮也不參加了。一路上隨意殺害百姓和地方官,影響極壞。
這樣的事情不一而足,群臣們對朱高熙也頗多指責。
可是,朱高煦卻也有別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戰驍勇,在軍事上頗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難時,命令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熙隨軍出征,屢立戰功。
朱棣在山東聊城兵敗被困,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敵軍,將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戰敗的時候,也是朱高煦及時趕到,救朱棣于生死邊緣。
因此朱棣對朱高煦說:“我兒應當奮勇再戰,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熾如果因病逝去,會將世子之位傳給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這樣想的,打起仗來更為賣力。
可是,朱高煦戰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寵而驕縱,不守法紀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雖然朱高熙功勞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請求立他為太子。卻也因為他的胡作非為實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對意見。
最后,朱棣猶豫再三,還是認為世子朱高熾仁慈賢德,再加上朱高熾是太祖朱元璋選中的世子,因此將朱高熾立為太子。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藩國在云南。他十分不滿,氣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
他堅決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著朱棣在南京,朱棣無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舊行事放縱,常常在儀式和服裝上與太子較勁,多次擅越,挑戰天子威儀。同時,他還在朱棣面前數次挑撥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邊的近臣。
朱棣看兒子不喜歡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東青州)。可是朱高煦依舊不肯前去,他說:“我有什么罪?給我這么貧瘠的地方?”
朱棣這下看出他的不對了,懷疑他想謀奪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數十起違法事件,非常生氣,準備對他嚴懲一番。
沒想到屢受朱高煦排擠的朱高熾反而替他求情。于是朱棣就又給朱高煦改了一塊封地,讓他去了樂安州(今山東惠民)。
朱高煦到達封地后,心懷怨念,一直在尋找機會,策劃謀反。
機會這就來了,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
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賞賜大筆寶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祿。還將他的兒子加封為世子和郡王。
對這個弟弟,仁宗可謂是仁至義盡。他不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親面前對他的造謠污蔑,也不懲罰他的狼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權勢、金錢來安撫朱高煦。
沒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覺得哥哥仁宗軟弱可欺,更加堅定了要取而代之的決心。
還沒等朱高煦有所行動,仁宗就突然猝死了。從繼位到駕崩只有九個月,從犯病到死亡只有兩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明史》中記載了明仁宗彌留之際的話:“我監國20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
可見,仁宗的死,與常常憂慮讒言,殫精竭慮不無關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年,仁宗駕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在半路設伏,準備截殺朱瞻基。可是時間倉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繼位后,最初和他的父親一樣厚道。重賞朱高煦,并對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一一照辦。
這又讓朱高煦產生了錯覺,原來侄子和哥哥是一樣的軟弱可欺啊!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寫信給朱高煦,對他循循善誘。
朱高煦根本不理這一套,部署重兵,與宣宗叫陣。宣宗這才決定要迎戰朱高煦,這次他下了狠心,御駕親征。
朱高煦聽說宣宗親自率軍討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時,宣宗竟然還對朱高煦手下留情,他寫了一封信給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一開戰你必被擒,到那時你后悔也來不及了。”
宣宗兵圍城下后,又多次將勸降書信射入城內。無奈朱高煦執迷不悟。
就在此時,朱高煦突然意識到軍隊內部出了問題,他的隊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獻給宣宗。這個消息讓朱高煦大驚,終于明白敗勢已定,只好從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謀逆大罪,在歷朝歷代都是重罪,誅九族也不為過。
群臣紛紛上奏,要求嚴懲朱高煦。
宣宗卻依然手下留情,將朱高煦父子貶為庶人,關押在皇城內。
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機會,如果他從此安分守己,還能過著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性呢?心中執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著宣宗來看他的機會,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將宣宗絆了個跟頭。
新仇舊恨一起涌上心頭,宣宗再也無法忍受,多年的壓抑一起爆發了出來。他將最暴力的懲罰加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終于把自己“作”成了一缸烤肉。
作為皇子,朱高煦本可過著衣食無憂,權勢滔天的日子。可是那個掌握生殺大權的位置實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親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讓這種奪權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執念在心中發了芽。
哥哥和侄子對朱高煦的仁厚,又讓這顆發芽的種子蓬勃生長,執念在心中長成了參天大樹。
朱高煦無法遏制內心的欲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是“執迷不悟”這個成語最好的注釋。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放下執念,才可尋找到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