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他在新聞史研究領域首次提出“本體意識”,希望以新聞事業本身的發展變化為主線來考察各種各樣的新聞現象并揭示其內在規律,以建立新聞史具有自身特征的學科系統?!叭绻唤⑿侣勈贰倔w意識’,學科建設就無法正常開展,最終推動的只是政治史、思想史,而不是新聞史?!?/p>
19年后,寧樹藩,這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史學大師,于6日上午走完了95歲的人生,就此遠行。
每一位學界大師離開,細讀緬懷文字,常會發現,后輩學生留在心底的印記,總有相似,而那絲絲縷縷的重合,或許正勾勒著治學、為人的應當本源。每每重遇,總是動人。
“下午剛剛得到消息,現在心里非常難過……”復旦新聞學院教授李良榮說,“他的觀點,新聞史研究,不在于考證什么、或者記錄流水賬,而是將史料與思想性融匯在一起,以獨特的眼光,發掘新聞發展規律,陳述或重新評價新聞發展過程,這樣的想法,為新聞史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例如,對于《申報》的研究和評價,他并不過度糾結于具體日期細節,而是將這中國第一份面向大眾的通俗性刊物的出現,放入歷史環境中,投注以更寬廣視野。
“老師的長者風度和學術追求,我永遠永遠都記得,”對于李良榮來說,寧教授不僅僅是新聞學研究的前輩大家,更是自己青年時循循教導的恩師?!拔以趶偷┬侣剬W院的導師是王中先生,但由于我的論文方向是報刊文體,偏向新聞史,而王先生主要領域是新聞理論,所以在讀碩士的3年間,寧教授對我的指導良多??梢哉f,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國報刊文體發展概要》,十幾萬字,都是寧老師一點一點把著手教我寫的?!蹦菚r初稿交給寧老師,前三章全部被推翻,再與我細細講,重新寫來后,再講,再改,第三稿、第四稿……”當時寧老師密密麻麻圈點批閱的論文原稿,如今已找不到了,卻深深印在他的心頭。
“最后一次見面,是在去年中秋節前,老師生病住院,耳朵已聽不太清楚了,帶著助聽器,表達也困難,可還是翻出兩篇文章,與我討論……沒想到,那會是與先生的最后一次對談?!崩盍紭s依然記得,在新媒體狂飆的時代,他的老師擔憂的是學界、社會對新媒體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影響,準備不夠充分。
下午得知噩耗,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濤甫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一件小事?!笆嗄昵?,我來新聞學院讀博士后,之后留校任教,對寧老久幕大名。叫我吃驚的是,系里第一次見面,我自我介紹后,他馬上說,‘噢,我讀過你的文章’。當時已經年近八十的前輩長者,依然關注著我這樣的不出名的年輕人,關注著我們的成長,想到了心里就很暖?!睆埥淌谔貏e記得,寧老是安徽人,每次見到自己,常說的一句話,“你也是安徽人。”消失在歲月中的簡單一句話,偏在此刻氤氳心頭。
【人物小傳】
寧樹藩,安徽青陽人。1941年就讀于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外文系,1943年轉學廣東坪石中山大學外文系,1946年夏畢業。曾任《徽州日報》副刊《文藝之家》主編。1955年起,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從事中國新聞史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校圖書委員會委員、系務委員會委員、系資料室主任、《新聞大學》編委、系學術委員會委員、系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中國新聞事業分支副主編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曾參加《中國現代新聞事業史》、《新聞學簡明辭典》編寫工作,并主編《新聞學基礎》。曾獲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獎、復旦大學研究生教學優秀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獎。著有學術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