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時值三秋之中,'中秋'之名便由此而得。
如今的中秋節
“節味兒”到底在哪兒?
除了各種餡兒的月餅
我們還能從哪里
找尋到中秋節的蹤跡?
今天
小編就假裝自己是“過來人”
給大家講一講
中秋節的十大傳統習俗~
壹 賞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其樂融融。今天,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貳 吃月餅
月餅,又稱宮餅、豐收餅、圓餅、團圓餅等,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到了明代,月餅才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按照傳統風俗,吃月餅時,要將象征圓月的月餅按人切塊,每人一份。沒有回來的家里人,家長要把屬于他的一份月餅認真保管起來,待他們回來時品嘗。
叁 觀潮
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曾經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觀潮是除賞月之外的另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從漢代就已經存在,在宋代時更加盛行。直到今天,錢塘觀潮還是每年中秋的盛大項目之一。
肆 燃燈
從南宋時起,人們就有以“燃燈”助月色的風俗。湖廣一帶習慣用瓦片疊于塔上燃燈,稱為“瓦子燈”;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而在廣東、香港等地,有“樹中秋”(又稱“豎中秋”)的活動,制成不同形狀的燈豎起于高桿上,有些人也會放天燈,或手提花在月下玩賞。
伍 兔兒爺
兔兒爺最早原本是人們祭月的對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們祭拜;而從清代開始,它逐漸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在民間藝人的手中,兔兒爺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甚至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成為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陸 賞桂花、飲桂花酒
我國食用桂花的歷史十分久遠,在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賞桂花,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傳統風俗。
柒 拜月
在很多地方,還有祭月、拜月的風俗傳統。如在廣東潮汕各地,每到中秋夜,婦女們就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祭拜;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會準備食物,燃香拜月,然后一家人圍桌賞月用餐;而廣西西部壯族則會在中秋前后供桌“祭月請神”。
捌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玖 聽香、偷菜
“聽香”指中秋夜婦女們會在深夜點香默禱,表明要問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門,聽到有人說話,就擲杯請示神明是不是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問聽香,一直要等到聽到正確的答案后,解所問之事的結果。“偷菜”是指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拾 舞火龍
舞火龍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說舞了火龍后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桿扎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伙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