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若是一場途經,遇見就是最美的盛放。時光之外,錦字之間,所有的相遇和美好都會在光陰深處落地開花,成全著千回百轉的暖。
提起韓天衡,篆刻、書法、國畫等藝術領域的人都不陌生。他從4歲起學寫字,6歲學刻印,十幾歲時學寫詩文,35歲再學畫,在鄭竹友、方介堪、馬公愚、謝稚柳、陸維釗、方去疾、陸儼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師輩的教誨下,他一直懷著很純粹的想法,就是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形成一個多領域的高端的藝術體系。
韓天衡先生的篆刻創作不僅在秦漢經典上傾注了殷實的心力,而且對明清時期的各種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獵。他的突破點在吳讓之與吳昌碩之間,先生把吳讓之的披削之法化于自己的刀中,取意吳氏流美遒勁的線條,在起承轉合、落筆收刀的地方,假以漢代碑額的奇崛嬗變,和漢簡草篆的起伏張馳,又在吳昌碩的雄悍大氣中尋找對作品細節的獨特處理,如此把自己的創作框架于龐大的傳統根基之上,結合兩位大師的優點,先生仍不滿足,又苦心經營印面之體勢氣格,以渾然天成的魂力,使印面效果更加的飽滿挺撥,內力充盈,創造出了豪邁大方、奇崛堂皇、精爽幻漫的博大氣象。
韓天衡先生不僅僅是個篆刻大家,他在書畫的成就也是極為突出的。他首創的“草篆”在典式篆書中大量使用了草書的表現手法,從而賦予篆書以嶄新的生命力,使篆書更富于運動感和節律美。他所作國畫講究筆墨意趣,由明清上溯宋,元,復又滲入當今特有的時代精神,表現出新古典主義風格。著名書畫家孫其峰先生曾說:“韓天衡是一位繼趙子昂、吳昌碩、齊白石之后脫穎而出的,取得了全方位藝術成就的人才,而要把他的書、畫、印準確地排定出—個名次來,是十分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