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新中國成立后黃河下游的三次人工改道

160多年前,黃河棄徐淮故道北徙,從山東利津入海,從此以后,在廣袤的河口地區,黃河來回游蕩。到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次人工改道,“三年兩決口、十年一改道”的黃河入海探路的腳步才被人類所控制。第一次改道:1953年小口子處河道人工裁彎1947年3月花園口堵復后,黃河復歸山東入渤海。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神仙溝、甜水溝和宋春榮溝三股入海的形勢。也就是老人們說的“小水三河并行、大水漫流橫溢”的黃河入海流路。宋春榮溝是甜水溝分出的一股,當年河口段的淤積是相當快的。1952年前左水文站對兩溝分流情況進行施測。兩股河在小口子附近靠近,相對形成座彎,人們稱其為“葫蘆腰”。而北股神仙溝流量日漸增大。當地群眾請求開通引河,使大小孤島連成一片(大、小孤島以甜水溝為界)。墾利縣提出在小口子村附近、甜水溝和神仙溝相向坐彎處挖引河使三河歸一的請示,前左水文站根據墾利縣政府的要求,于1953年4月3日至4日,由楊俊岑對該處進行了測量,并計算了土方量。4月7日寫出了開挖引河的報告,報告稱:“自1952年7月以后,我們即進行兩溝分流的施測工作……甜水溝河道彎曲,水流不暢,如挑通則大溜將會直趨北股神仙溝,增大流量。南股甜水溝可能因流量減弱淤定,以致淤塞,這樣對海口治理和航運上都是有利的。但對岸1200向下的民堰要加強防守,當地群眾積極要求挑通,使大小孤島連成一片,便于開荒種地,縣委也極為贊成,群眾義務修工。”1953年4月13日,山東河務局同意墾利縣的意見后向黃委寫出報告,并指出:甜水溝可能在小水時淤塞,大小孤島連成一片,此后神仙溝為主通海途徑。甜水溝可于洪水漫灘后排水一部分,這樣,大水時南岸防守較易,而北岸羅家屋子灘地在中常水位一定坍塌。洪水時期則羅家屋子以下民壩比較吃緊,同時建議在引河處修建工程以固定彎道。黃委會于5月5日批復同意人工開挖引河。批文稱:因目前對于掌握海口河道的變化尚未具備足夠條件,故在挖通之后兩溝分岔處不必施修工程,以免形成被動。引河位置應適當選擇,以依順溜勢減少坐彎程度為宜。對于羅家屋子以下的民堰要增加防守的困難,應作一定估計。5月25日,由墾利段長、工務段長、水文站測量人員會同墾利縣農業局王汝橋在引河現場共同研究開挖事宜。因農忙和準備工作需要時間,決定推遲到6月份施工。這次施工的組織情況由臨河區孤島鄉出民工二百二十人、成立聯合大隊,下設三個中隊,分別由墾利縣政府、孤島鄉、林場、修防段派員(七人)組成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大隊的施工。 6月14日,民工隊在小口子附近采用抬筐等原始工具,奮戰3天, 共完成開挖土方2570立方米。據濱州市檔案館館藏《濱州黃河大事記》記載:6月14日,經黃委批準,在墾利小口子附近對黃河河道進行人工裁彎取直,開挖引河長119米,上口寬17米,下口寬10米,原河口流路之甜水溝和宋春榮溝淤塞,由神仙溝獨流入海,縮短流程11公里。7月8日,滔滔黃河水按照人們的意愿通過引河由神仙溝流入渤海,此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第二次改道:1964年黃河分凌改道刁口河1964年,對黃河的第二次人工干預改道是在毫無準備、極不情愿的背景下實施的——黃河入海北走刁口河。此后的多年,人們發現,倉促的分洪改道,讓這條流路無法承擔黃河入海的重任。這次人工改道是在怎樣“極不情愿”的背景下實施的呢?自1960年河口由四號樁改道后,老河口逐漸淤塞斷流,新河(稱汊河)河口擴展緩慢。因河口擺動所引起的溯源沖刷很快被演變成溯源堆積。羅家屋子以下河段河槽淤積抬高,泄流能力大大減小。1963年8月23日至10月21日,淤積發展更快,小沙以下河槽平均淤高0.9米,小沙以上至羅家屋子主槽平均淤高0.59米,比1958年花園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水位高出0.3米。這是凌洪壅塞的危險征兆。據《關于黃河河口插凌黃水漫溢和分水情況的報告》記載:1963年12月24日,寒流侵襲。氣溫驟然下降,最低氣溫降到攝氏零下13度。25日,全地區河道普遍淌凌。26日2時,四號樁封河,小沙水位急速上漲,水漫防潮堤,淹小沙村,小沙以下全部漫灘。27日,小沙以下全部漫灘,人字壩決口,河水漫溢到防潮壩,水進入小沙村;同日晩,孤島進水,先后圍困五營屋子、北站、濟寧大隊、林場一分場、青年林場、軍區牧場等單位。至30日,水已擴展到清水溝以南兩華里,羅家屋子站水位漲至9.01米,村民已攀上屋頂呼喊求救,淹沒土地41萬畝,圍困村莊15個,2675人被水圍困,倒塌房屋87間,情況萬分危急。惠民專署立即作了研究,并向省委、省人委匯報,山東省委授權惠民地委全權處置防凌、救災事宜。30日上午,惠民地委派遣地直有關部、委、局負責人,以郭林專員為首組成的兩個工作組,分赴到達黃河南北兩岸,組織領導孤島的遷移搶救和擬定羅家屋子的破堤分水,同時專署調集了船只、皮劃子、報話機等送往孤島支援遷移搶救,組織了30人的爆破隊急赴羅家屋子待命破堤。省委派飛機空中視察,并調集了炸藥、雷管。31日下午,省委派河務局副局長劉傳朋帶領工程師趕到羅家屋子。惠民專署和河務局負責同志召集墾利縣府、渤海農場、海濱農場、同興農場、羅鎮公社、省農墾局、惠民修防處以及墾利修防段等單位的負責人現場查看、分析研究。并電報地委同意,為舍小救大,顧全大局決定在羅家屋子破堤分水,分水地點本著權衡利弊、因勢利導、爭取時間的原則,研究決定在頭年決口處破堤,同時在決口處向上400米處也作了人工破堤的準備。1964年1月1日2時,由渤海農場500人,海濱農場100人,分別在臨河新堤和套堤上動工破堤,并對分水區的群眾進行了組織遷移安置工作,共移出五個村,720人,專署發放了3000元救濟款、3000市尺布、400斤棉絮,25條棉褲救濟群眾。16時,人工破堤和爆破布雷準備工作完成,16時5分,第一組布雷起爆。23分第二、第三組布雷聯發起爆。傾刻,三個爆破口過水,匯合渲泄。臨背河水流落差3—4米。據濱州市檔案館館藏檔案《關于黃河河口插凌黃水漫溢和分水情況的報告》記載:“一月一日下午四時半破堤完成,洩水量由開始的150秒立米至三日增至400秒立米左右,兩三天時間,孤島漫水即大部收溝。”由于準備充分,分水地點和時機掌握較好,解除了冰水對孤島的威脅,原河道兩岸農場、軍馬場、新安公社、建林公社及墾利縣黨政軍首腦機關駐地,徹底解除了本年度的凌洪威脅。據墾利縣匯報和工作組視察未有人身傷亡,分水地區也未受損失。黃河由羅家屋子改道,扇面形漫流,經草橋溝、洼拉溝、由刁口河入海。因受地形、地貌、植被、來水來沙、海岸潮汐、海基準高程等諸因素的影響,半年多的時間,新、老河道(神仙溝與刁口河)河水分流。但分流比例日趨新河道由小變大,老河道由大變小。至6月11日,新河道過流量2536立方米每秒,占大河來水量的89%。終于在8月底,新河道全部行水,老河道淤閉。人民治黃以來,在尾閭河段實現第二次(小口子裁彎改道為第一次)人工改道。第三次改道:1976年西河口改道清水溝清水溝流路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經多次查勘研究而確定的一條流路。1967年汛期,河口河段出現暫時高水位,造成堤防、險工、護灘不斷出險,淹灘地133萬畝,1.25萬人受災,惠民地區特別是河口南岸石油區的防凌防汛壓力很大。為改善河口防洪不利局面,有關方提出河口地區保南不保北,決定在利津五莊建分洪放淤閘或臨時破堤分洪,并在分洪區水深走溜處的村莊修了避水臺,水淺背溜處修了圍村埝。由惠民地區發起,水電部水科院、黃委會、濟南軍區、省河務局,省設計院,省水科所等單位都派人參加了具體指導,有關縣、場、社也派人參加組成查勘隊。1967年10月,《黃河河口地區查勘情況和近期河口治理意見的報告》中提出:對現行河道盡量分而不改,在窄河段北岸分洪,南岸展寬,河口接長東大堤的總規劃。同年底,山東省革委生產指揮部和惠民地區河口治理指揮部分別提出了《關于黃河河口泥沙堆積威脅石油基地和下游安全迫切要求治理的報告》和《黃河河口清水溝改道工程擴大初步設計》,要求1968年實施改道清水溝。經水電部同意,并報請國家計委批準,著手改道清水溝的準備工程,即引河開挖。1968年4月,由黃委主持,30多個單位參加,組成了250人的河口規劃工作隊,在1967年查勘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地查勘分析了河口的現狀,并提出了具體的規劃治理方案。此時石油部門在小孤島發現優質自噴井,山東省革委綜合考慮了黃河和石油兩個方面的情況后,提出了1969年汛期改道清水溝,3~5年后根據河道淤高和油田資源勘探情況及開發需要,再改回刁口河。在此之前,要求石油部門在1969年汛前集中力量將清水溝地區的油田勘探清楚。此時截流改道已做了工程料物準備,后因推遲截流而中途停工。1969年7月,勝利油田提出:由于孤島油田(即東方紅油田)需于1971年完成全面的生產建設規模,如改道清水溝將影響和推遲油田的建設和開發。又考慮到刁口河流路通過1968年的勘查分析認證認為仍然很好,經多方研究決定將改道清水溝的時間推遲到1973年以后。因而又提出保護東方紅油田的河口東大堤加修22公里,原計劃培修的北大堤和10公里的防潮堤仍按需要完成,惠民地革委對此提出不同意見。為此,1970年汛前,錢正英副部長等對河口進行了查勘和研究,聽取了匯報,與山東省革委共同確定:繼續使用刁口河流路,于河口地區修建南展寬、北分洪和東大堤工程,確保西河口水位10米不改道,盡量穩定流路,相機改道清水溝。1972年,山東省組織有關方面對黃河河口治理、油田開發以及發展農業生產問題又進行了規劃,1974年5月清水溝改道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根據濱州市檔案館館藏檔案《關于控制黃河河口斷流改道清水溝的報告》記載:“1975年12月,水電部在鄭州召開防洪會議,確定在1976年汛前實施改道清水溝,并確定采取斷流堵截改道。”這樣有計劃有控制的人工改道,是治黃史上第一次,是一項嚴重而艱巨的任務。為確保改道成功,又在1976年春完成修復北堤、加培南防洪堤、西河口和東大堤過水門破除及附屬工程。至此,黃河由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溝流路前期準備至實施歷經9年時間,于1976年5月改道清水溝流路入海。1976年5月25日10時,三門峽開始控制下泄流量。河南、山東兩省利用涵閘引水使大河流量變小,逐漸斷流。根據省河務局批轉的《關于控制黃河河口斷流改道清水溝的報告》要求:各地應本著團結治水、局部服從整體的方針、按計劃運用涵閘引水,以確保河口斷流。惠民地區生產指揮部據此向墾利、利津縣革委發出通知,做好斷流堵截的同時,必須做好小流量強堵的準備,并及時按省要求將分水任務落實到各引黃涵閘。為爭取截流主動,地區截流指揮部做了斷流堵截和10個流量強堵的兩個方案。強堵所需材料由黃河部門調配;石料由墾利、利津負責在西河口扒、運;截流的技術力量以利津、墾利兩修防段為主,省河務局予以協助;組織領導由利津截流指揮部負責;有關地區各涵閘引水、復堤、破堤以及各方面的協調工作由地區黃河復堤指揮部和改道領導小組統一指揮。正式截流從4月20日開始,利津出動4500人,由兩岸向河中進土。到5月9日由于黃河中游降雨,三門峽水庫水位上漲,為此,水電部決定出庫流量仍按700秒立米控制下泄,5月14日,正值截流的緊張階段,三門峽再一次控制減少下泄流量,并要求5月25日前截流完成。三門庫區為這次改道截流做出了犧牲。自4月29日至5月17日,各地區也以最大限度引水,每日引水達386~648秒立米。至5月15日,土方已完成3萬立方米,口門已由417米縮至140米。這時兩岸同時進土,西壩調小膠輪車2000輛,東壩調推土機6臺,小膠輪車800輛,晝夜搶堵。17日口門寬74米,19日上午斷浪,口門寬47米,羅家屋子水位5.72米,此時,利津民工增加至5000人以上,經兩天兩夜的奮戰,于20日下午5時合攏, 21日,黃河在羅家屋子成功截流,5月27日,滾滾黃河水按照人們的意愿從清水溝注入渤海。黃河入海口任意擺動的歷史得以改寫,黃河河口終于有了家的感覺。資料整理:盧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河口堤防的演變
細數黃河歷次改道事件
科普好文|近代黃河三角洲的形成與演變
“懸河”之治必始于河口(連載11)
黃河水利史
古代黃河影響最大的六次改道,其中一次決口致1200多萬人受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宁县| 阿克苏市| 马鞍山市| 汽车| 上虞市| 通许县| 衡东县| 石台县| 房产| 青川县| 泸西县| 邓州市| 浑源县| 宣威市| 林西县| 吴川市| 客服| 上蔡县| 皮山县| 明溪县| 祥云县| 太仆寺旗| 思南县| 青河县| 同仁县| 呼伦贝尔市| 连南| 桐城市| 宁国市| 宁远县| 千阳县| 西青区| 杂多县| 伊金霍洛旗| 廉江市| 内江市| 桑植县| 甘泉县| 临洮县| 会宁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