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社會人們采集自然鹽,食鹽無稅流通,到春秋早期齊國推行食鹽專賣,貫穿上千年歷史的就是夏商周三代國家所實行的“鹽貢”制度。由于食鹽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鹽稅的獨特地位,鹽稅不同于田賦,更不同于關稅和商稅,它對古代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立國須有鹽,無鹽不立國。這是早期社會的經典戒律
“池鹽”,是我國先民最早享用的自然鹽。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池鹽”就是“河東鹽(池)”,亦稱“解鹽(池)”,位于今山西省運城縣南。河東池鹽,《山海經》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何謂“鹽販之澤”,郭璞釋“即鹽池也”?!蹲髠鳌こ晒辍贩Q河東之地為“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而河東之鹽更為“國之寶也”。河東池鹽在早期社會的重要性就顯得十分的特殊。黃帝部族始終牢牢地控制著鹽池,在對炎帝和蚩尤的戰爭中一直占據著戰場的主動權。并獲得“華族始祖”的崇高地位。
黃帝之后,堯、舜、禹屬于部落聯盟時代。堯建都平陽,距河東鹽池約140公里;舜建都蒲阪,距河東鹽池約60公里;禹建都安邑,距河東鹽池只有20公里。然而,明明“河東鹽池地區并不適宜農耕文化的發展,可卻偏偏最先成為孕育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區。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是圍繞解池立國。由解池這個核心向四方推進,又才有河南的伊洛文化,河內的殷墟文化,渭水平原的周秦文化,和汾水盆地的晉文化紛紛發展起來”。立國須有鹽,無鹽不立國。這是早期社會的經典戒律。
誰控制了鹽,誰就擁有了財富,誰就擁有了統治權力。我國黃河流域的上古人類是圍繞河東鹽池而聚居的,也正因是有這個鹽池,因此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長江流域則因三峽地區的鹽泉而屢發戰事:“以鹽立國的廩君巴人”,“逐鹽而遷,為鹽而戰”,“巴國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爭史”?!鞍统螓}泉戰事長達百年之久”,此后又有“秦楚奪鹽之戰”。因為食鹽而發動的戰爭在世界古代史上不乏其例。鹽,實為國之命脈,有則興之,無則亡之。
史載“凡邦國之貢,以待吊用。凡萬民之貢,以充府庫。”可見鹽貢對國家稅收之重要性
古代社會把食鹽看作是不可逾越的生命底線,是“立國之本”,是“國之命脈”。食鹽是促成黃帝部落的“華族始祖”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食鹽也是堯、舜、禹部落聯盟得以建國的“主要命脈”之一。夏王朝脫胎于原始社會,是三皇五帝的延續,是第一個奴隸制形態的國家。雛形國家的政治體制、組織形式和財政形態可能簡陋和粗糙,但在立國的重大問題上是絕不會有半點退讓。鹽貢就是鹽稅的原生形態,公共權力的發展需要這個明確的答案。
商代食鹽生產的規模和技術都超越了夏代。據報道,考古人員對雙王城鹽業遺址調查和試掘,“共發現古遺址77處。其中商代至西周初期70處”,“雙王城地區是商代制鹽的一個重要基地”。“在北部3.5平方公里范圍內,已發現30處遺址,每平方公里達9處。制鹽遺存分布如此密集、制鹽規模如此之大,這在我省乃至全國都屬于首次發現”。另據李屋遺址考古所提供的材料證明,“(李屋)是商代版圖中的一個近海之地,也是一個制鹽較為集中的地方”。商君武丁所作《商書·天命》下篇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可見鹽在商代生活中的地位。
商承夏制,仍行鹽“貢”,并已出現負責鹽政的專職官員,甲骨文有“鹵小臣”(《合集》5596)一詞,專家認為這是晚商的鹽官之設。
周代鹽業生產品種已經迅速擴大,除了池鹽,還有海鹽、形鹽、巖鹽等。周代仍行“貢”法,但分為兩種:一是所謂的“邦國之貢”(九貢),即各諸侯邦國對周天子的“貢”;二是所謂“萬民之貢”,即“以九職任萬民”,民皆有貢。史載“凡邦國之貢,以待吊用。凡萬民之貢,以充府庫?!笨梢婝}貢之重要性。
周代的國家體系更為完善,已設置了“鹽人”專職鹽政管理?!吨芏Y·天官·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供)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王之膳羞共其飴鹽。”
管仲對鹽稅的干預與中國古代政權對鹽的壟斷
春秋早期,齊國管仲對租稅一向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薄稅斂,毋苛于民”。“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強制性租稅征課,無疑是奪取百姓財產,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因此,賦稅的征收應該是“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表面賜予有形,實質奪之無形,百姓高興,官府獲利。這實際上是《管子》在稅收課征方式上提出的欺詐性原則。他主張“輕重魚鹽之利”;“唯官山海為可耳”;“海王之國,謹正鹽策”;“伐菹薪,煮沸水為鹽,征而積之”。以食鹽專賣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即“煮沸水以籍天下”。并以實證方法說明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國通過食鹽專賣可以獲取兩倍于人頭稅的收入。管仲相齊,他的主張得以貫徹,在齊國推行了食鹽專賣,以專賣收入取代了稅收收入。這是齊國成為強盛富裕之國,雄踞五霸之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鹽政的主要財政形態就是鹽貢,特別是《尚書·禹貢》所載的“鹽”貢。劉德法先生從文字學角度分析了“鹽”,他認為漢字很有講究,有象形文字的基礎,“鹽”字繁體正寫為“鹽”,是由“臣”、“人”、“鹵”、“皿”四個字組成,實際上“鹽字分為三部分:下部象征制鹽的工具,上部左邊表示王權之下的官僚,上部右邊則是制鹽的鹵水。這個字較具有甲骨文的特征,且形象地表現了中國古代政權對鹽的壟斷”。
“鹽貢”是稅收的原生形態。正因為鹽貢的重要性,所以必須是稅收,這是國家至高無上的原則。早期國家,夏商周三代,限于技術和產量制約,必須定時足額繳納,而且要確保運輸道路的暢通,這就凸顯了國家對食鹽的重視程度,不僅有制度內(稅收強制)的規定,而且還需制度外(運輸機制協調)的保證,以解決陸路不暢、水路淤塞的種種問題。因為誰控制了鹽,誰就能在早期社會脆弱的政治平衡中掌握制勝的砝碼,這是早期國家的生存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