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溝七十二景有:1、二龍戲珠寶;2、白塔二寺;3、白馬寺;4、二人奕棋一人看;5、月牙石;6、六郎栓馬樁;7、審虎臺;8、天馬山;9、石縫山;10、明山;11、疊翠山;12、御碑亭;13、窟窿山;14、鳳凰墩;15、魁星閣;16、二龍爭路;17、六郎飲馬泉;18、龍潭噴玉;19、玉泉來石碑;20、白鳳冢;21、蔭涼庵;22、臺石刻;23、狀元橋;24、金鰲玉棟坊;25、居庸關城;26、泮宮坊;27、都閫府;28、屏柏山;29、福山;30、壽山;31、金柜山;32、軍都盧植隱居;33、演武場;34、暗山;35、羞姑姑;36、殺人場;37、永明寶相寺;38、彌勒院;39、壽星山;40、白果樹;41、仙枕石;42、大龜石;43、舊關城遺址;44、陳友諒大寨;45、仙人橋;46、五郎卸甲洞;47金魚池;48、奎星樓;49、威鎮雄關碑;50、五郎像;51、青龍潭;52、彈琴峽;53、彈琴峽石刻;54、五桂頭;55、關帝廟;56、石佛寺;57、五神祠;58、六郎影;59、磨刀石;60、棺材石;61、駱駝石;62、青龍橋;63、金牛洞;64、時刻“天險”;65、青龍吸水;66、望京石;67、小八達嶺;68、“居庸外鎮”;69、“北門鎖鑰”;70、豬拱窩;71、岔道城及其附近山頭烽火臺;72、桃山。(彩色記錄已去)
仙枕石,位于居庸關上約半里處,獨臥深溝,形似枕,故名仙枕石。亦作“穆桂英點將臺”。石身多文字,有“太行散人”賦詩,小序曰:“春日之八達嶺,客有言琴峽、仙枕二古跡者。訪琴峽已為沙沒,獨仙枕石猶存,乃賞玩移時,賦此二首。”
琴峽已不見,仙枕尚堪眠。山色依云靄,苔痕近水鮮。逸人留古跡,清夢自何年。賞玩開懷抱,悠然未欲還。
磐石銘然古,仙蹤去未還。黃粱曾幾度,白鶴任長年。此事終成夢,前緣總付天。希夷如可學,學懶正相便。
八達嶺聞名天下,近在咫尺的岔道城卻鮮為人知,步出八達嶺火車站只有我們一行前往.從城東門走進岔道城,穿城而過,在城西門登上城墻,整個岔道城呈東西長,南北窄,距今已有近五百多年歷史,是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軍事要沖和交通要塞.據說當年康熙從這里經過,李自成在這里交戰,慈禧也是途徑逃出北京城并住過這里.
位于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是我們此次徒步過程中的第二個景點,這是一座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歷史和現狀的專題性博物館,遺憾的是據說來到八達嶺長城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游客來此參觀!
穿過八達嶺來到青龍橋車站,京張鐵路上非常著名的小站,詹天佑先生的墓就在此站旁邊,聞名于世的"人"字形鐵路就在旁邊,這條鐵路經過八達嶺時,為克服地勢陡險,坡度大的難題,運用"折返"原理建造了"人"字形路線.當年同時建起的青龍橋車站保留至今,成為了一座百年老站.我們到這里時恰有一輛列車通過,非常直觀的觀看了列車通過"人"字鐵路的全過程.
參觀青龍橋車站后,繼續走關溝,途經六郎影摩崖造像,石佛寺山洞,金魚池前往八達嶺水關長城,此段長城是八達嶺長城東段,以奇,險,陡,堅著稱,長城箭樓即是敵樓,同時兼具水門功能,在沿線長城中極為罕見.午餐后瞻仰詹天佑舊居后繼續徒步關溝.
石佛臺的臺基上放置的大大小小的石佛雕像,是修路時收集來的,集中放置在這里.以后的路程更是美景不斷,彌勒聽音,彈琴峽石刻,五桂頭,五郎像,烏龜石,上關遺址,仙枕,千年古樹……,每到一處,先生都向大家詳細的講解相關的歷史典故,講的仔細,聽的認真,還不時的進行著交流,向先生學到了不少知識,徒步關溝真的是豐富多彩,受益匪淺.大約16:10大家徒步至居庸關,結束了此次關溝之驢!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速公路早已貫通關溝,想必現在的關溝地貌一定不同于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時,也一定不同于慈禧出京時.歷史遺存正在逐漸離我們而去,今后關溝七十二景也只聞其聲,不見真容,至少仙人橋我們是永遠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