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留下一紙遺書,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的4名留守兒童,6月9日晚在家中服農藥身亡。警方調查發現,孩子家中尚有3000多元的低保存折、1000多斤玉米和幾十斤臘肉。顯然,生命的隕落不是因為日子的難過。媽媽跟人跑了,父親在外打工,同村姥姥姥爺幾乎不探望。這樣的境遇讓愛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位。然而,沒有愛怎么堅強,那個最大才13歲的肩膀,要怎樣才能扛起生活的大梁?!
留守兒童到底需要什么?這應該不是僅靠物質就可解決的問題。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走出精神上的困境,或許才是能讓他們“茁壯”的良方,讓心靈不再孤獨,或許才是最好的救助。
曾有媒體統計,以總數6102.55萬推算,全國有921萬留守兒童一年都沒見過父母,1519萬留守兒童每年與父母聯系次數等于或少于3至4次。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重慶、貴州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中12個縣(市區)進行調研:留守兒童心理上負面情緒重,女童尤其自卑。
不可逆轉的城市化進程,讓父母背井離鄉,讓兒童留守,但愛不可缺席。也許是來回幾次的探望,也許是幾天一次的電話談心,也許是每個生日時的驚喜。世界上再也沒有一種力量大于來自家庭的溫暖,再也沒有一把鑰匙能勝過心靈上的溝通。
關愛留守兒童,我們呼喚更多的公益項目落地,更多的社會組織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昌平南郝莊村學齡前的留守、流動兒童達400多名,小學外來學生600余人。日前,由全國婦聯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推出的公益項目——“兒童快樂家園”落戶于此。作為全市首家“兒童快樂家園”,這里配置有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讀物3000多冊和20種共計100多套文體用品,以及音像制品、數碼鋼琴、電腦等設備。志愿者們還將在這里定期為村里的學齡前留守、流動兒童開展文化活動,為他們掃去孤獨的陰霾。這個做法值得推廣和學習。
讓留守兒童不再孤獨,讓快樂屬于童年,這一切的救助都要從走進孩子們的心靈開始。
文/ 王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