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爬山,躬身前行,目標總在前方。可人到中年,會漸漸感覺力不從心,逐步進入身心健康失衡的“多事之秋”。佛教有八戒能修身養性,醫學、營養、心理等領域專家則提醒,中年人在健康方面也有“八戒”。
戒發怒
人在發怒時,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易誘發消化道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因此,中年人要善于控制情緒,尤其不要發怒。想發火時,不妨深呼吸,或在心中默念10個數,有助于理性回歸大腦。與別人起沖突時,嘗試將目光從對方身上移開,也能快速澆滅怒火。
戒過勞
三類人容易過勞,一是主動型,為增加收入或謀求升職而主動加班;二是被迫型,為保“飯碗”不得不加班或效率低導致時間不夠用;三是跟風型,不加班就好像沒有認真工作。過勞者要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興趣愛好不能丟,勞累時不妨聽聽音樂,與朋友一起跑步、唱歌或去郊區游玩。
戒懶惰
三種惰性易使中年人變懶。一是心理惰性,隨著閱歷增多,人們會逐漸產生求穩怕變的心態,遇事瞻前顧后,導致其不思進取。二是行為惰性,歲數漸長,體力不支,越來越不愛動。三是病態惰性:資料表明,約70%的中年人患病前出現惰性表現,如抑郁癥、冠心病、貧血等患者都有“懶惰”現象。中年人要利用一切機會積極地讓自己動起來,比如,每晚跑跑步、做做家務等。
戒憂心
自己能否順利升職加薪、孩子能否考上好學校……很多中年人整日憂心忡忡。專家稱,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效應認為,人總會不自覺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預言來行事,而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會增加精神壓力,還會傷脾,導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要想擺脫憂心的困惑,首先要感受當下,凡事想得開,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其次,親情是治愈擔憂的良藥,不妨多陪家人聊聊天,多和家人一起出游,你的內心會感到踏實平靜很多。
戒攀比
心理學家認為,中年人的累,一半因為生存,一半來自攀比。都說“四十不惑”,但浮躁有時卻讓中年人陷入了攀比的陷阱,使人內心失衡。因此,摒棄攀比心,減少欲望是關鍵。要知足常樂,欣賞手里擁有的東西,而且要多與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值得滿足。
戒爭斗
事事爭強好勝是不少中年人的通病。這類人冠心病、高血壓的發病率都很高,這與他們經常處于情緒緊張的應激狀態有關。不論學歷高低、錢財多寡,每位中年人都要克服好勝心,做人大氣點,不要錙銖必較,用寬和的心態對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健康。
戒多食
中年人在外應酬的機會較多,飲食油膩,進食量大,加上新陳代謝開始減緩,導致肥胖率增加。每餐過飽會使血液過多集中于胃腸,從而誘發各種疾病。因此,人到中年要戒多食,每餐吃七分飽,保證規律飲食。同時,飲食要均衡,適當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等食品,切忌餐餐大魚大肉。
戒自負
有些人依仗自己經驗豐富,拒絕新技術、新知識,還有人覺得自己身體很棒,拒絕體檢,結果被大病找上門。中年人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習慣,改變很難。自負是危險的,離成功近,離失敗也近。放低姿態,才有益于個人發展。中年人要時時自省,戒驕戒躁,保持謙虛平和,尤其在健康方面不要過于自負,一定要堅持每年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