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看《蔡鈺·批判性思維15講》讓我感到有些恐懼、驚喜和嘆息,為什么呢恐懼呢?是因為自己是思維方式是海綿式的思維方式。那什么是海綿式的思維方式?就是遇到什么觀點都選擇接受而不做批判,像海綿一樣放進水里就會瘋狂吸水。這種思維方式當然也有好處,自己也挺享受這種好處,就是能夠快速的完成海量的信息積累,拓寬眼界。但這種思維方式,也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知識不成體系,各種概念在腦中不清晰甚至沖突。其實這種情況自己或多或少也是知道的,只是并沒有找到根本原因是什么。而面對這種情況的自己現在最好辦法就是,減少自己看質量不高的信息,比如看書,盡量只看那些被時間檢驗的好書。
為什么驚喜呢?因為找到了上面所說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且面對這種情況是有解決辦法的。也就是批判性思維。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呢?簡單來說就是對思考過程進行評判,而不是通常以為的抬杠。
為什么嘆息呢?因為在自己在進行大量的信息積累的過程中,了解過批判性思維,后來因為各種困難,最后沒能學會。后來遇到批判性思維總是會生出復雜的情緒,一方面想要學會,一方面又因為太難。
目前看《蔡鈺·批判性思維15講》得到了幾個啟發:1.思考要注重質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自己一直以快作為默認選項進行思考。比如將批判性思維引入也想著怎么能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全部變成批判性思維,并且能夠快速思考。這其實是做不到的,因為進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思考很多問題的,思考的問題多,自然時間也就需要更多。2.批判性思維是有適用范圍的,并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的,比如剛才提到過想要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全部變成批判性思維這個例子。批判性思維面對感覺、猜想和不帶判斷的表達就不適用,因為這些都沒有論證過程。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只能針對有論證過程的觀點。
總結一下,上面講了自己對批判性思維的復雜情緒,以及看《蔡鈺·批判性思維15講》帶來的啟發。有兩點:1.思考這件事和速度相比,質量更加重要;2.批判性思維是有適用范圍的,只針對有論證過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