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電視劇,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場景。
比如,A掌握了B的污點證據,然后A以此威脅B,從B這里獲得一些好處。
B的應對基本上是,給予A好處,選擇將這件事給抹平,但是最后會發現A反復拿著證據進行威脅,讓B陷得越來越深,直到B無法承受。
其實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威脅,是一種威脅謬誤。
而B就是陷入到這種謬誤中,認為給予A好處,這件事就能過去。
什么謬誤呢?
A告訴B,你只要做XXX,我就不會將你的污點曝光出去。其中A做什么,和B做什么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
換句話說就是,A不做XXX,B也可能不會曝光,A做XXX,B也可能會進行曝光,這兩件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面對這種情況怎么破呢?
就是主動承擔這個污點造成的影響,因為A自己做的事,就是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選擇逃避,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止損,如果不這樣,A的損失會越來越大,最后犯更大的錯誤。
從這個例子,我學到了,以后有人威脅(恐嚇)我,我可以對威脅(恐嚇)進行邏輯分析,分析對方拿出來嚇我的事,和要讓我做的事,是否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如果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的話,這就是威脅謬誤,可以選擇及時止損來應對。
當然這種謬誤存在很多變體,這次說的只是經常看到的場景,想要能夠識別出其他變體,就需要平時多使用邏輯思考。
再比如,發生在生活中的,家長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去要飯”。這里好好學習和去要飯,并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這也是威脅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