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人:56歲的高阿姨
我姓高,今年56歲,退休6年,老伴還在上班,獨生兒子下月舉辦婚禮。
然而,親家夫妻卻提出一個要求,氣得我和老伴想直接取消婚禮,愛結不結,搶錢也沒有這樣的,彼此知根知底,也不能“欲望無度”啊!
我們和親家夫妻是同一個單位的老同事,也在同一個院區居住了幾十年,兒女可謂是從小看到大。
本來是歡喜可賀的事情,彩禮給了,五金買了,婚房全款買的,按照未來兒媳的要求裝修,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親家夫妻居然以我們兩口子“有錢”為借口,要求我們先把婚房過戶到兒女名下,雙方婚宴我們全包,否則就不去注冊登記。
真不知道,親家夫妻是眼紅我們夫妻,還是人性里的“見不得別人過得好”的紅眼病?這樣的要求,讓我們夫妻很難接受。
我和老伴是校友,上班后相識相戀結婚,趕上最后一波福利分房。親家母跟我是一屆的校友,親家公是初中畢業招工上班的老職工。
2000年企業改制,我們夫妻沒有買斷工齡,直接跟隨企業幾經波折后,與外資合營,收入和福利待遇都還可以;
親家夫妻是當年買斷工齡后,在外面干了幾年,又回到我們單位做了企業外雇工,自然收入和福利待遇,跟我們正式職工有一定的差距。
《人生》一書中寫道: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
你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負責任,只因你做出了選擇,種下了因,釀成了果,無論是善果還是惡果,都必須由你自己承擔一切,無人可以替你的選擇買單。
親家夫妻就因為我們之間工作上的差距,導致經濟收入上的距離,跟我提出:
“你們夫妻有錢,居然還把全款買的房子寫在你們的名下,這樣做是算計我家女兒,你們必須先把房子過戶到兩個孩子名下,我們才同意他們注冊領證。”
親家母還不忘記說:“婚宴上所有費用,你們也一起承包好了,我們只收取女方來賓的禮錢。”
聽完親家夫妻的要求,老伴被氣得當場就要走人,還是我強行按住了老伴,和顏悅色地跟親家母說:“老同學,我們兩家知根知底,孩子們又一起長大,何必要這樣呢?”
沒想到,親家公卻說,就是因為知根知底,才愿意把女兒嫁給你們家,但我們也不能白養女兒一場,還培養她讀完研究生,我們花了那么多錢,你們怎么也要給我們家點實惠吧!
我還沒有說話,兒子站起來說:叔叔,如果您們是這樣的要求,我看結婚這事再議吧!
說完就起身要拉我們夫妻走,未來兒媳就喊我兒子,你到底想怎么樣?這又不是我提出來的,你發什么脾氣啊?
兒子和兒媳是同一年的,只是兒子比兒媳小半年,上學也就晚一年。兒媳從小就學習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家兒子是讀了高中才開竅,勉強讀了二本,后來考的研究生。
我家兒子在我們單位上班,兒媳在市區上班,居住在我們全款買的房子里。裝修的時候,是我兒子給她租的房子,所以,從他們正式確定戀愛關系后,都是兒子在付出。
他們在一起有個幾年了,兒子說是兒媳主動追求的他,當時覺得大家一起長大,認為兒媳從小就優秀,父母也應該是講道理明是非的人。
我們生氣,是因為親家夫妻的吃相難堪了,兒子生氣是未來兒媳沒有提前跟他說這個事情。兒子認為,結婚是他們年輕人的事情,父母給全款買了房子,還裝修好了,車也配好了,還想咋樣?
親家夫妻有點趁著女兒嫁人,能多撈點錢就多撈點,反正我們比他們存款多,不要白不要的感覺。
冷淡了一周后,親家夫妻讓步,不要婚房過戶和婚宴全包,而是要加二十萬彩禮,也就是彩禮總數要了三十多萬。
老伴說,錢可以擺平就不算事,給他們好了,只要兒子愿意,他們小兩口的日子過好,我們幾個老家伙的財產,將來不都是他們的嗎?
@華貴禪心:
彩禮是一種禮節,自古以來,是男女談婚論嫁時的一個重要環節。男方給了女方彩禮,女方也認可收下了,婚事就算定下。
男方給彩禮是對女方的尊重和承諾,而女方把彩禮當作嫁妝帶回小家庭,會給小夫妻生活減少壓力;若女方在要彩禮時,獅子大開口,就是對男方的不尊重,以及對女兒的輕視。
雙方父母對于彩禮的多少,需要有商有量,相互付出,彩禮拿的合情合理,婚事才能順利進行,小家庭有彩禮作保障,小家庭也能經營的溫馨幸福。
高阿姨與親家之間,知根知底,但也不能這樣無底線地要彩禮,或者提出別人根本不可能同意的要求。越是這樣,親家之間越會疏遠。
我覺得,高阿姨的老伴做得對,再加二十萬的彩禮,無所謂,反正兩家都是一個孩子,早晚也都是子女們的,何必在這件事上糾結呢?
只是,高阿姨親家的做法,讓人不舒服,也被人看低一個檔次,只能做表面上的親家,不會交往太深,也只是為了子女們的臉面而已。
作者:華貴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