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三國志》里評價袁紹是:”咸有威容、當世名士。但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 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于后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yè),紹之殺田豐,乃甚于羽遠矣”
這段話意思其實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意思,袁紹就是一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用當下某位歷史講師的話來說,他就是一個漂亮的草包。
但是,咱們首先不要拘泥于小說《三國演義》的既定呈現(xiàn)和先入為主的《三國志》的權威結論,咱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幾個問題:1、一個草包能在漢末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嗎?2、我們要客觀地看待袁紹的對手對他評價,比如公孫瓚說袁紹用兵狀若鬼神,這是一個草包能得到的評價嗎?3、袁紹去世之前一直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即便是官渡之敗也并沒有對他造成致命的傷害,一個草包能當這么久的天下第一嗎?4、袁紹手下人才云集、群英薈萃,就連他治下的百姓對他的評價都很高,一個草包能有這么大的魅力嗎?
類似于上述的問題想得越多,想得越清,或許我們才會慢慢發(fā)現(xiàn),袁紹其實一直被低估,或者說是被人為地抹黑了。就連史學家陳壽都有“強行給失敗者挑刺”的嫌疑。
那么,真實的袁紹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的水平和能力究竟是什么檔次呢?他的失敗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這個歷史人物的行為邏輯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到底有什么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呢?
眾所周知,袁紹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很好理解,就是袁家連續(xù)四代都有人位列三公,說明袁家是當之無愧的頂級豪門。重點說一下汝南這個地方,汝南、南陽、潁川是漢末當時三大人才基地,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北上廣”在教育行業(yè)的地位,袁家作為汝南的頂級士族門閥,其背后的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
也正是因為袁家這塊熠熠生輝到有點刺眼的金字招牌,所以很多人都說袁紹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實在是因為水平差。但事實上真的出生在豪門的人就能躺贏嗎?皇帝的孩子還有朝不保夕的呢,跨國公司的員工也有入不敷出的呢,袁紹其實并沒有躺贏的機會,因為他是袁家的庶子,他母親是一個丫鬟。這種身份上的硬傷在那個年代是難以逾越的階級障礙。按照正常的發(fā)展,袁紹盡管出生在華彩四溢的袁家,但他只不過會比普通人過得衣食無憂一點,袁家的核心資源和政治遺產(chǎn)等等都跟他沒關系。他弟弟袁術后來罵他本是袁家的奴才,這話確實難聽,但還真不算是栽贓式地潑臟水。
袁紹人生第一個貴人是他那個生不出兒子就早逝了的大爺袁成,他被過繼給了他大爺袁成當兒子,繼承了袁成那一房的香火。別小看這么一個“內(nèi)部調(diào)崗”的動作,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袁紹的身份障礙,從這以后,他不再是袁家的奴才了,搖身一變也是袁家的主子了,盡管是高仿、是替補上位的,但身份地位完全不一樣了。
袁紹長大后,家世好、容貌好、學識好、能力好,走到哪里都很拉風,是漢末頂級的青年流量偶像。
二十歲那年,跟武俠小說里“藝成下山”的橋段一樣,袁紹出仕了,逮上去就當了濮陽縣長,關鍵是初出茅廬的袁紹還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史載其任期內(nèi)名聲清正能干。
后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袁紹在家度過了六年的服喪期。
剛過服喪期的袁紹就被朝廷征召,這樣的英才值得擁有。但是,袁紹卻拒絕了,隱居在了洛陽。
恰如周星馳電影《國產(chǎn)凌凌漆》的經(jīng)典臺詞一樣,“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是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袁紹這樣的男人在洛陽那樣的帝都怎么可能隱居得了?因為袁紹的巨大人格魅力和卓越見識,當然還有他們袁家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前往袁紹住所求見他的人每天都絡繹不絕。
袁紹對來訪人員一概以禮相待,言行舉止十分得體,見解言論鞭辟入里,引得各方英雄豪杰、士族文人紛紛為之折腰。其中像大名鼎鼎的張邈、何颙、許攸等人皆是袁紹的堂前客,后來大放異彩的曹操曹孟德此時在袁紹眼里還壓根排不上號。
袁紹這樣廣泛結交、抬高聲望,自然也引起了士族集團的死敵宦官集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yǎng)亡命之徒,到底想干什么!”袁隗聽到風聲,斥責袁紹說:“你這是要毀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
袁紹不愿出仕,卻關起門來天天搞文藝沙龍,他到底是想干什么呢?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就是想做行業(yè)標桿。東漢末年,因為“黨錮之禍”,士族集團被打壓得相當嚴重,士族集團幾乎在宦官集團的壓制下夾著尾巴做人。袁紹覺得這樣憋著窩囊氣的官不當也罷,要做官就要做自己說了算的官,要大家以我為焦點,而不是我去追隨別人的焦點。
后來,黃巾起義爆發(fā)了,因為平亂的需要,大量士族成員被解除禁錮,重新回到東漢的權力序列之中,袁紹也覺得出山的時候到了,便應召進了大將軍何進的幕府,并很快就得到了何進的器重和信任。
但袁紹出仕的初心并不是為了輔佐何進,而是想借助何進之手實現(xiàn)自己背后那“殺他個干干凈凈”的謀劃,他要憑一己之力把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都清除干凈,這朗朗乾坤、花花江山,以后得有以他們袁家和他袁紹為代表的士族集團說了算。
這就相當于一個剛準備創(chuàng)業(yè)的小伙子,就要一舉掀翻兩大行業(yè)巨頭,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但是袁紹出手天下驚,他通過對袁紹實行PUA,讓何進對宦官集團步步緊逼,逼得宦官集團狗急跳墻地與何進火拼,待到一方徹底倒下或兩敗俱傷時,他再安排自己的嫡系勢力出來收拾殘局。關鍵是,袁紹他成功了(這個過程很精彩,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更為關鍵的是,袁紹他在這個過程中從來沒臟了自己的手,全是借刀殺人。
可袁紹的運氣似乎一直差了點,生在豪門,但不是嫡子;出場即巔峰,自導自演一部漢末崩塌的史詩級大戲,票房卻被一個叫董卓的黑勢力頭目突然闖進來給據(jù)為己有了。所以,后來袁紹和董卓在朝堂上對罵但董卓不敢拿袁紹怎么樣,除了董卓比較忌憚袁家的幕后勢力外,內(nèi)心的愧疚也多少有點影響(董卓的官身來自于袁家,這次還摘了袁紹的桃子)。
為別人做了嫁衣裳的袁紹意難平,于是憤而出京,打算自己草創(chuàng)一家公司來推翻被董卓據(jù)為己有的大漢公司,其內(nèi)心怒吼的潛臺詞是:“我現(xiàn)在失去的,有一天我一定要加倍地拿回來。”
別人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是舉步維艱,但是袁紹創(chuàng)業(yè)卻看起來很簡單。他輕松拿到了渤海太守的編制,輕松成為諸侯聯(lián)盟的盟主,然后輕松地空手套白狼奪取了冀州,再在舉世看衰他的情況下打敗了公孫瓚,逐漸成為了坐擁幽、冀、并、青四州的北方霸主。
很多人對袁紹這種看似一帆風順的成功嗤之以鼻,覺得他就是靠著祖上的榮光在升官發(fā)財。其實這一部分人都是對別人的成功有偏見,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隨隨便便的成功?袁紹的成功其實也經(jīng)歷了很多九死一生才獲取的,別的不說,他剛取得冀州時,其實就面臨著“西有黑山賊、北有公孫瓚、東有青州田楷、南有陶謙、劉岱等觀望諸侯”的死局,沒有驚世之才,袁紹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讓袁紹的人生包括歷史評價發(fā)生斷崖式轉變的無疑就是后來那場舉世皆知的“官渡之戰(zhàn)”,因為官渡之戰(zhàn)的過程解釋起來比較復雜,這里就不詳細解說了。總的來說,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雖然有決策失誤,但總體上是可圈可點的,前期也一直吊打著曹操。
世人皆說,官渡之戰(zhàn)是曹操吊打袁紹,其實這是典型的唯結果論,真實的官渡之戰(zhàn)是袁紹和曹操互有勝負、各有損傷。
而且,即便是經(jīng)歷了官渡慘敗,袁紹其實依然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在實力上對比獲勝的曹操來說,依然是不遑多讓,仍然是一種卷土重來未可知的狀態(tài)。
但遺憾的是,官渡之敗后不久,袁紹就病逝了。他打下的那份巨大的家產(chǎn)無人守得住了,這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后,用了7年時間逐漸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從而成就曹操的千古美名。而在官渡之戰(zhàn)前未嘗一敗的袁紹,因為永遠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成為了一些不明就里的歷史評說人員口中的笑柄。
袁紹去世后,由于袁紹平素有德政,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就連后來進軍河北的曹操,也是對著他這個一生之敵的墳墓痛哭流涕,像極了劉邦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卻對項羽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之中最為真摯的尊敬和惋惜。
袁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如果按照武俠小說的思維來介紹的話,他就是曹操接替他位置之前的天下第一高手。關鍵是他這個天下第一的名號并不是真正被曹操給打沒的,而是因為壽命到了,不得不拱手相讓。因此,我們真的沒法去說袁紹是一個漂亮的草包了,草包能在天下第一的位置上坐那么久嗎?
話不多說,咱們從一些細節(jié)來抽絲剝繭地還原真實的袁紹究竟有多厲害!
袁紹之所以在漢末混得風生水起,自然少了不了袁家那厚重的底蘊支撐,比如沒有這個優(yōu)勢,他就很難取得冀州。但這種家族背景支持,其實對袁紹的成功來說,僅僅是冰山一角。最直接的對比就是,袁家嫡子袁術的牌面其實比袁紹還要好,大家看看袁術最后混成什么逼樣了?袁紹不是漂亮的草包,袁術才是。
袁紹之所以能夠那么順理成章地崛起和成功,其實是家庭、能力、魅力、智慧等各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光鮮的家庭背景給他一個較高的起點和平臺;出色的能力使得他能運用好一切他可以運用的工具和資源;出眾的魅力使得他自帶流量和融資屬性,走到哪里都是眾星捧月,干啥都能應者云集;極高的智慧則使得他做什么事情都能克服困難以最體面的方式、最小的成本去完成他的目標。
袁紹是漢末當之無愧的人性管理大師,在這一點上,曹操都不如他。曹操一生怕過誰?或許只有袁紹一人而已,因為只有在袁紹面前,他才感覺自己是光著身子的。
早期的袁紹咱們就不分析了,全是加分項,又會做人,又會做事,從一個豪門庶子逆襲成了士族頭面,無可挑剔。
咱就從他守孝歸來不肯輕易入仕開始說起,袁紹為啥不肯入仕呢?他積累了滿腹才華和盛世美名,他難道不想變現(xiàn)嗎?不是!而是袁紹對于自己的人生活法早已規(guī)劃得清清楚楚了,他也是一個有英雄氣的熱血青年,他不愿意屈居于他人之下,唯唯諾諾地去做事做人,要玩游戲就得我來當莊家。
但袁紹也知道,生活從來不會按照弱者的想法來運轉的,既然要讓自己代表士族當家做主,就得深謀遠慮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借力打力搬開所有攔路石。這是他養(yǎng)士、造勢的主要目的。
時機成熟了,他積極地靠近何進,道理很簡單,你要得到或利用一個人,你首先就得靠近他。袁紹在取得何進的信任之后,利用人性之中的猜忌、恐懼多次勸說何進血洗宦官集團。奈何宦官集團和何進的外戚集團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相反宦官集團早就把何家當成前途無量的投資對象多少年了,何進腦袋一熱半推半就,但何進的妹妹何皇后、母親和弟弟何苗這些人可不糊涂,死活不答應誅殺宦官。
袁紹怎么破這個局的?你們唇齒相依、抱團取暖是吧?我讓你們互相猜忌和恐懼就行了。
他先用斷章取義的手法截取了一些歷史往事,告訴何進,歷史證明宦官和外戚是不可能共存的,你要先下手為強;然后建議召集外地軍閥到京城外搖旗吶喊,給皇宮中的何太后和宦官們施加壓力,逼得何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何太后不得不放棄保護宦官集團。
另一方面他又有意無意地向宦官集團透露何進要對他們趕盡殺絕的消息,讓宦官們陷入絕望的恐懼當中,逼得他們也想先發(fā)制人。
圖窮匕見,你們互相去撕咬吧!只要誰倒下了,另一方就成了蓄勢待發(fā)的袁紹的獵物了。后來,宦官集團偷襲殺害了何進,袁紹借口“為國誅賊”,以何進封給他的權力發(fā)號施令,攻打了皇宮,殺光了宦官集團。
然后誣陷何進的弟弟何苗(當時軍中三把手)勾結宦官集團,鼓動何進的部下為何進報仇,把何家的勢力也徹底清除了。
看看,袁紹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算無遺策的局中局、計中計是一個草包可以策劃得出來的嗎?雖然,袁紹最后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袁紹的算計之深、心思之密。
拋開道德方面的討論,其實袁紹行事是非常縝密嚴謹?shù)摹K膭幼餍袨槎际墙?jīng)過深思熟慮的,絕不會輕易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局面,如果非要有人去承擔各種風險才能實現(xiàn)他的目的,那就必須是其他人給他當槍使,比如他指使曹操殺張邈未成和指使曹操成功剿殺王匡,都是屬于殺人不沾血的高招。還比如朝廷當年派人來招撫關東士族集團,還是袁紹指使王匡等人把這幫人干掉的,袁術這一點就比袁紹差遠了,因為他親自拔劍殺人了。人家那些都是朝廷官員,都是士族成員,你們這么武力殘殺多多少少會損害自己的名聲的,為啥不學袁紹那樣把自己摘得干干凈凈呢?
結合種種表現(xiàn)和分析,其實袁紹是真正具備了一個干大事者幾乎所有的能力和條件,否則,河北、潁川、南陽那么多飽學之士會急急忙忙地去抱他的大腿?那些聰明人個個跟猴精似的,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袁紹無能,他們會選擇袁紹嗎?
再說一說袁紹取冀州一事,都說冀州是袁紹靠著家族品牌從韓馥那里忽悠來的,這話大家作為一個成年人能信嗎?韓馥是他們老袁家的門生沒錯,但韓馥作為一方諸侯會用這種方式去感恩嗎?要知道之前韓馥還故意克扣袁紹的軍糧來彈壓過袁紹哦。成年人的世界只講利益,韓馥把冀州讓給袁紹實際上就是就坡下驢,他知道自己不是袁紹的對手,民望、士氣、能力、潛力等等都不如袁紹,做個順水人情圖個好前景罷了。
在官渡之戰(zhàn)以前,其實袁紹一直都是被人仰望的存在,做人做事滴水不漏,既能摧枯拉朽又能高瞻遠矚。再舉兩個例子,一是他把公認的戰(zhàn)場驍將公孫瓚打得最后感嘆道:“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于地中,梯沖舞吾樓上。”啥意思呢?把公孫瓚的心態(tài)打崩了唄,說他用兵神鬼莫測,這是啥評價?大家自己品一品。還有就是袁紹早早就在自己的好兄弟曹操身邊安插各種間諜,為啥他連北方都沒統(tǒng)一,就要提前在自己的鐵桿哥們身邊安插間諜呢?說明他早就預料到他和曹操之間必有一戰(zhàn),或者說他早就志在天下了。
這樣一個“走一步能看三步、五步甚至十步”的人,居然會被很多后世人認為他就是一個草包,這委實讓人很無語。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后來震驚天下的“官渡之戰(zhàn)”,因為我們很多人從來都是以結果和表象來看問題的,他們對失敗者不會有絲毫的尊重的。對項羽如此,對諸葛亮如此,對袁紹也是如此。
再來解釋一下袁紹為什么不采用沮授的“迎天子以令諸侯”之策,因為很多人把這個作為袁紹是個糊涂蟲的罪證。
袁紹不采用“迎天子以令諸侯”之策,其實有幾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這個計策本就是一把雙刃劍,你用不好漢獻帝,就會被漢獻帝反制;二是袁紹因為之前反對漢獻帝登基,還意欲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加上東漢朝廷在董卓掌權時殺了他全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袁紹把漢獻帝請過來當爺一樣供著,都會很尷尬;三是“迎天子以令諸侯”對于袁紹來說,實用性其實并沒有曹操那么強,他都已經(jīng)是天下霸主了,是眾望所歸的,還犯得著掛羊頭賣狗肉地玩這種借勢套路嗎?
最后為官渡之戰(zhàn)的袁紹解釋幾句,很多人把官渡之戰(zhàn)的失敗歸因于袁紹的無能,就像他們攻陷北伐失敗的諸葛亮一樣。
其實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官渡之戰(zhàn)時,袁紹的指揮、決策各方面其實并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還一度把曹操打得懷疑人生了。袁紹之所以會失敗其實主要原因在于內(nèi)部不和,比如沮授、田豐、許攸等各陣營的謀士勾心斗角等,比如張郃、高攬的臨陣倒戈等等。你主帥再牛,下面的骨干人員背后各自心懷鬼胎,你能怎么辦?你只能一直用勝利去掩蓋矛盾和沖突,只要你一旦陷入不利局面,馬上就是一場無法遏制的潰敗。有些公司,一年的經(jīng)營業(yè)績不好,員工永遠斗志昂揚、眾志成城;有些公司,平時大家都是一團和氣,高唱贊歌,遇到兩個月業(yè)績不好,隊伍和人心就散了。袁紹官渡之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潁川、南陽、河北三大利益集團背后爭名奪利、勾心斗角。袁紹能把仗打成那個樣子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小結一下,袁紹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可以這么說,這個人在能力、謀略、軍事、魅力、聲望、格局、見識等各個方面,都是漢末頂級存在。這么說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具體一點來說,曹操除了在膽氣和運氣方面勝過他,其他方面似乎都要被他壓制的,曹操一生唯獨敬怕袁紹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我很能理解那些說袁紹好謀無斷、外寬內(nèi)忌、志大才疏等聲音,因為袁紹畢竟離我們太久遠了,而很多朋友品讀歷史的時候往往追求的是一種人云亦云的樂趣和認同,而不是邏輯上的嚴謹和思想上的借鑒。在《三國演義》中有太多抹黑袁紹的大人物存在了,難道他們的話不值得相信嗎?
要真正讀懂一個人一定要學會去篩選和區(qū)分他的客觀環(huán)境,什么樣的話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出來的,才應該正面去理解或者反面去理解。
比如公孫瓚當年要打袁紹時,給袁紹列了十大罪狀,后來被袁紹打得崩潰了,說人家用兵如神,也說人家是丫鬟生的而改稱“袁公”了。哪個可信?
比如郭嘉,他最初是專門從潁川趕到冀州去投靠袁紹的,大家能想象他一開始是怎么評價袁紹的嗎?后來是因為在袁紹那里沒有獲得讓他滿意的待遇,才在荀彧的舉薦下投靠曹操的。他在官渡之戰(zhàn)前也發(fā)表了“十勝十敗論”,把袁紹說得至少十個方面不如曹操,這話能信嗎?你是郭嘉,你不說你自己的老板好,反而給你前老板打氣?
比如沮授,這個人是有才,但最后慢慢變成了地域之爭的蛀蟲了,經(jīng)常跟袁紹唱反調(diào),逮著機會就跟潁川、南陽的士族成員內(nèi)斗。袁紹要是不聽他的意見,逮著機會就到處散播擾亂軍心、打擊士氣的言論,甚至還會陰陽怪氣地對袁紹冷嘲熱諷,大家如果是袁紹,能聽得進他的意見嗎?
呂思勉先生說:“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這或許才是最中肯的評價。至于荀彧、程昱、郭嘉等人評價,考慮到他們的階級立場,大家要慎重去理解他們言語中的意思。
那么,本文開頭陳壽的評價作何解釋呢?咱從來不認為陳壽的《三國志》就沒有政治立場的因素在里面,陳壽給袁紹潑了一瓢臟水,這幾乎是無疑的。
要真正讀懂袁紹這個人,其實是需要對整個東漢史的輪廓和脈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的,漢末天下大亂,其實背后是士族集團意欲重新洗牌,因為他們之前老被打壓,他們意難平,要知道,他們的老祖宗們可是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原始股東呀。但是,為什么之前兩次黨錮之禍鬧出那么大的動靜,士族集團依然沒有翻身,還被逼夾著尾巴做人?袁紹為什么談笑間就把外戚集團、宦官集團給一把掃了呢?人家袁紹真是士族集團幾十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這個人幾乎就是為搞大事而生的,在袁家脫穎而出,在士族眾望所歸,在朝堂攪動風云,在關東傲視群雄,在河北勢蓋天下……漢末前期幾乎所有的重頭戲都是出自他的手,這樣的人居然會有人說他不厲害?沒有他,曹操能不能從兗州那個四戰(zhàn)之地殺出一條血路,統(tǒng)一北方,還真是一個大大的疑問號。
都說袁紹是吃了家族紅利才會取得那么大的成績的,得了吧,承認人家優(yōu)秀真的那么難嗎?袁家的家族資源其實首先是傾向于袁術的,只不過袁術自己不爭氣而已。再說,袁家在董卓進京后不久就被滅門了,袁紹能吃多少家族紅利呢?如果袁紹能擁有曹操那么大的家族紅利,歷史可能早就換成另一個局面了。家大業(yè)大,沒有幾個自己人可用,這是多少企業(yè)家難言的隱痛呢?
其實袁紹身上值得我們?nèi)ヌ接懙臇|西還有很多,比如為什么他一死,他的那份家業(yè)就注定守不住了呢?但是限于篇幅,還是就此打住吧。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要想真正讀懂一個人。首先一定要學會拋棄自己的主觀情緒,不能被那些先入為主或者道聽途說的印象給左右了,三人成虎的事情屢見不鮮。其次,我們要盡量尊重他的生死之敵對他的評價,比如公孫瓚、曹操對袁紹的評價、比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比如劉邦對項羽的評價。最后,要我們要注重客觀環(huán)境和事理邏輯,不能因為不喜歡別人或者服強不服弱的膚淺心態(tài)就一頓瘋狂輸出,噴得別人體無完膚為止。要去深層次地梳理人家為人處事的邏輯和方法,把人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都客觀地分析一下,再去下結論。
如果說漢末到三國這段歷史是一部連續(xù)劇,人家袁紹是當之無愧的前傳導演加主演,咖位無可比擬,就連曹操都得避其鋒芒。曹操和袁紹亦敵亦友,亦是顛覆亦是傳承,再看看曹操墳前哭袁紹那個畫面吧,或許大家會有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