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解析#歷史其實真的很有趣,因為歷史通常是記錄給后來人看的,而后來人在回看這些已知的人和事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打開上帝視角,以果推因,從而陷入了“唯結果論”的偏見之中。
人們常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其實就是在表達人們對于歷史偏主觀性的認識。真和假、褒或貶,似乎都取決于歷史閱讀者的自我翻譯和理解。
以漢末的歷史來說,其實很多人物印象和事件邏輯,都是后來者主觀演繹出來的。比如人們一聊到官渡之戰,就理所當然地說袁紹的無能,拿了那么好的一手牌,居然輸給了曹操,關鍵是還老不聽手下人的正確建議,實屬活該!但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也不可能是這樣的,因為決定一場生死大戰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比如我們現在一個國際大公司,會因為老板任性一點就徹底崩潰嗎?
也許,作為普通老百姓,不大喜歡去探索和辯證太過于復雜的原因和真相,人性中,人們往往都比較向往“極簡主義”,喜歡用簡要的一兩句話就分析總結了一件復雜的事情。比如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就是因為軍事水平不行,也比如袁紹官渡之戰打敗了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漂亮的草包。
上述這樣的認知或許會讓我們永遠只浮在歷史的水面上,汲取不了真正的歷史營養,甚至會誤導我們對于現實生活的一些判斷。之前已經介紹了袁紹和曹操之間要用官渡之戰來解決彼此之間的恩怨的來龍去脈,也分析了曹操在運氣的加持下,與時間賽跑,不斷消除隱患、全力布防,那么到了官渡之戰時,雙方的真實實力對比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官渡之戰的兩位主角都不是什么好同志,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詐小人,袁紹是“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亡命”的庸碌之輩。但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
先說袁紹吧。真實的袁紹睿智、勇敢,有氣概、有謀略、有威望,且深得人心,是天生的人主之選。他這輩子,導演漢末皇權崩塌,安排說客逼董卓讓出關東,空手套白狼拿下冀州,掃平河北群盜,囊括并州、青州,消滅東北猛男公孫瓚,人家這輩子在官渡之戰前是全勝戰績,結果就因為官渡之戰一敗,就成了一無是處的草包了?
再說說曹操吧。真實的曹操果毅、堅決,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且百折不饒,是難得的創業小能手。他這輩子,從小跟著袁紹混,就是想進入一個他認為更高級的圈子,然后憑借強大的家族兜底能力和無與倫比的機遇加持,在四戰之地兗州逐漸站穩腳跟并扶搖直上。他其實沒有演義中那么奸詐,相反,他是非常浪漫的真性情之人,在宛城一得瑟就十分不禮貌地要睡人家張繡的嬸嬸、多次拒絕對自己的老兄弟劉備下殺手、包括后來明知關羽不會為己所用也不愿痛下殺手。
這兩個人是漢末前期當之無愧的兩尊大神,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正是在他們的恩怨交錯、矛盾沖突之中,那段歷史才會那樣的跌宕起伏、蕩氣回腸,少了任何一人,都不會那樣的精彩紛呈。可是,這樣優秀的兩個人卻被大程度地曲解和誤讀了。
回到官渡之戰這個話題上來,我們先來梳理一下袁紹和曹操的大致創業歷程吧。
袁紹于189年導演了漢末崩盤大戲,被董卓竊取票房收入后,離走長安,于190年正月組建關東聯盟,擔任盟主。群雄討董其實是漢末爭霸的序章,自此之后,各路諸侯開始不一樣的“自主創業”了。袁紹于191年空手套冀州,惹急了北方戰狼公孫瓚,雙方從192年開始頻繁互撕,袁紹在被各方看衰的情況下,打得公孫瓚節節敗退。公元193年,袁紹剿滅河北各地土匪黃巾,基本穩定了冀州的統治;195年,公孫瓚基本被打殘,袁紹順利接管并州。196年,袁紹長子袁譚拿下青州。198年,把公孫瓚打得只剩最后一口氣。199年初,消滅公孫瓚,拿下幽州。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完成了“青幽并冀”四州的合體。
曹操的創業履歷也不遑多讓。190年正月,張邈手下關東聯軍憤青小分隊,打禿后揚州收兵投奔他本初哥。191年,入東郡,幫助本初哥頂住南方黃河一線。192年,入兗州,收編青州兵。193年,跟本初哥打哭袁術,在東南暴打陶謙。194年,老爹被他浪死在徐州,隨后開始報仇,一路平推徐州后方老窩起火,張邈反呂布亂入,省長變縣長,回軍奪兗州。195年,打跑呂布,弄死張邈,頂級天災人禍下平定兗州。196年,實行屯田,奉天子以令不臣。197年,征張繡,哄呂布,把袁術基本打禿。198年,征張繡,撫關中,滅呂布,封臧霸。199年,入河內,定淮南。官渡之戰前夕,曹操也基本上形成了“兗豫徐司”四州連橫的態勢。
明面上看,袁紹對戰曹操,就是“青幽并冀”四洲對戰“兗豫徐司”四州,可謂是勢均力敵。但上述終究只是對戰雙方的賬面實力,并不是有效實力。
以袁紹而言,當時的并州,他就沒有完全拿下。并州九郡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已經成為羌胡的勢力范圍。真正還能掌握在中原政權手中的,只剩下了右下角的上黨郡和太原郡的一部分了。袁紹當時拿下的并州地盤也僅限于上黨地區和部分太原地區。
同樣的,剛剛拿下的幽州也縮水嚴重,幽州還有遼東地區被公孫度拽在手里,而且袁紹從公孫瓚手里奪取的幽州部分,由于連年交戰,基本上被打得千瘡百孔了,沒啥可動用的資源了。
同理,青州也是如此,青州在天下大亂時就基本被青州黃巾軍搞成了無人區,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于曹操,導致青州的最大人口紅利早已被曹操拿走了。這么多年,袁紹和公孫瓚在青州互撕,其實爭來爭去就是在爭一個空殼公司,還是一個規模不大的空殼公司。袁紹雖然最后贏了,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收益。另外,青州的主要戰略價值是防著北邊的冀州,但又被南面、西面的徐州和兗州防著,在袁紹和曹操對決之中,意義不大。
再來對比一下曹操的情況,其實曹操也好不到哪里去。徐州是他剛剛從劉備手里奪回來的,再說徐州人民對曹操是恨得牙癢癢,所以他沒辦法在徐州得到有力的支持;司隸是天下大亂的核心戰區,被西北軍和關東軍來回蹂躪,早已變成無人區很多年。豫州南部之前是黃巾重災區而且是人家袁紹的老家、江淮地區早已被袁術同志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所以曹操真正能使得上勁的勢力地盤也就兗州和豫州北部而已。
綜上所述,袁紹對戰曹操,其實本質上是冀州對戰兗州(含豫州北部小部分勢力),賬面上看其實旗鼓相當的。但是,為何人們一說起官渡之戰,就會不約而同地說曹操以弱勝強呢?袁紹的實力到底比曹操強在哪里呢?
其實主要還是強在袁紹的基本盤要扎實得多,曹操這10年一直處于不斷PK的過程之中,雖然集團公司的體量發展不錯,但是沒有時間沉淀,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跟一個公司雖然業務越做越大,但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渠道一樣。但袁紹不一樣,袁紹在公元196年之后,就基本處于穩定發展期了,人家對北方的公孫瓚一直是收著打,處于項目收尾階段了。冀州的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等,都不是一直在大興兵戈的兗州可以比的。
我們常說“打仗就是打綜合實力、打后勤補給”,袁紹以一個成熟的上市公司去對戰曹操那個剛剛跌跌撞撞上市的公司,優勢明顯就在這個地方。其實在后來的官渡之戰中,最讓曹操尷尬的地方也就是這一點。
但是,曹操對比于袁紹,在實力上難道真的就沒有優勢嗎?那是不可能的,再怎么以弱勝強,其實本質上也是揚長避短,以己之長去攻敵之短,曹操若真沒有一點點優勢,他是不可能戰勝袁紹的。
曹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了政治高位,這在凝聚人心、動員戰力等統戰工作方面是優勢巨大的;二是團隊方面,曹操是剛剛成型的創業公司,不像袁紹那成熟型企業,更容易做到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文臣謀士就是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派,武將悍兵就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為首的嫡系將領加上他自己收編的三十萬青州兵為主力,這樣單一純粹的團隊少了很多內耗、窩里斗;三是斗志方面,曹操處于弱勢,甚至可以是絕境,這導致他們在決策的時候是敢于去冒險的,因為強者往往不會選擇冒險而弱者必須冒險,比如曹操親自帶兵去攻打烏巢和袁紹則只會在緊要關頭派張郃、高覽去攻打曹營,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咱們把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進行一下轉換,將之比作為我們今天電商行業兩個巨頭公司的商戰,是不是很多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袁紹的優勢是什么?他是行業內的第一家巨頭公司,品牌過硬、市場穩定、渠道成熟……比如某寶。
曹操的優勢是什么?他是行業異軍突起的一匹黑馬,與上層政策匹配度高、路線上更親民(實惠)、團隊更有拼勁、干勁……比如某拼。
賬面上來看,曹操其實是干不過袁紹的,因為雙方可動用資本擺在那里!那么,現實之中,某拼為什么能和某寶干得有來有往,甚至還略占上風呢?一個初入江湖的小伙子和一個稱霸江湖好多年的絕頂高手打得有來有往,這不是很不科學嗎?
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學會去梳理一下自己關于歷史、關于戰爭的評估和評價邏輯?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我們以為的不一定是正確的。曹操官渡之戰確實是以弱勝強擊敗了袁紹,但在此之前,袁紹何嘗不是以弱勝強擊敗了公孫瓚?以弱勝強,在大浪淘沙的霸業之路上,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不以弱勝強是很難成就最后的霸業的。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關于弱者和強者之間的博弈邏輯,譬如“田忌賽馬”的那一種。
袁紹是強,但他不是沒有缺點;曹操是弱,但他也不是沒有優勢。用自己的強點去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才是以弱勝強的本質邏輯。當今的某拼不就是利用了某寶戰略定位的漏洞,你看不上的低端市場,我撿起來,然后做大做強,再來個農村包圍城市?
古往今來,教員是真正把歷史讀得十分透徹的人,所以他才能夠提出“持久戰”、“游擊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等諸多讓人拍案叫絕的戰略方針。
我們在看待一些具體的事物時,一定要具備辯證的邏輯思維。大而粗、強而硬背后也有它的難處和短板,小而精、精而美有時候本身就是一種優勢,咱不能用簡單的賬面數字去評判強弱,這只是評判強弱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唯一。
袁紹手下謀士如云、將士如雨,這是不是優勢?絕對是!但是,這些人一天到晚正事不干,就是利己主義地搞內斗呢?還是優勢嗎?袁紹后來在官渡之戰的前前后后可沒少被這一點搞得頭昏腦脹。
曹操沒人家袁紹人多、沒人家袁紹錢多,這是不是劣勢?絕對也是!但是,有時候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只有這么點人、這么點錢,就注定我暫時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披肝瀝膽地一起活下去。為了保住自己的既有利益和生存希望,哪怕只是抓住了一線機會,我也得三軍用命去拼一下,曹操最后能夠反敗為勝,其實在這一點上是受益良多的。
老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實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世事無絕對,咱們在講客觀的前提下,不能過于絕對地去固化自己的認知。
回到官渡之戰的作戰雙方身上來,如果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就是實力強弱,那么再來一百次,曹操也是輸,因為袁紹手里有兩個王,你曹操抓幾個2又有啥用?但古往今來的戰事為什么那么引人入勝,就是其中的變數和招數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比如說運氣、比如說士氣、比如說天氣等等。
袁紹最后敗了,其實還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行、實力不濟,而是很多陰差陽錯的事情在制約著他;曹操最后勝了,固然是因為他能力出眾、心志堅定,但他若是運氣差那么一丟丟,可能就挺不到最后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希望每一個想成大事的朋友,一定不要去排斥運氣這個因素,不要相信什么人定勝天的鬼話,也不要相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毒雞湯。你可以不依賴運氣成事,但是不要偏激地去排斥運氣的存在。
運氣這玩意,往我們小的個體身上套,它就叫運氣,如果把它擴展了大量的人群身上去,它就是所謂的時勢。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轉敗為勝。
最后再多說一句,成功往往都是偶然的,失敗通常才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一定要多看失敗學,少看成功學。曹操后來贏了,但曹操是不可復制的;袁紹后來敗了,但袁紹才是可以借鑒的。讀懂曹操,不能讓我們學會怎么把一手差牌打好;但讀懂袁紹,能盡可能地讓我們避免把一手好牌打爛。
在真實的客觀世界之中,強弱之分是自始自終存在的,但是絕對的勝負邏輯卻是不存在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管你是強者還是弱者,該有的煩惱和困境,你是一樣都不會少的。所以,別看你身邊有些人看起來比你光鮮多了,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和你一樣感覺力不從心。
袁紹就是一個有目共睹的強者,但他容易嗎?他比一般人都聰明、嚴謹、努力、周全、謙恭、隱忍、堅韌……可是,到頭來卻一敗成千古笑柄。
袁紹其實像極了我們很多中年男人,我們很多中年男人其實都是另一個版本的“袁紹”。這就是我即便要“忤逆”很多朋友的既定歷史觀,也要盡力還原一個真實的袁紹的根本原因。讀懂真實袁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讀懂真實的自我。
我們依托于原生家庭長大成人,然后步入社會艱苦創業,到了一定的階段,是不是會在某一個領域和范圍小有成就?這個時候,我們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眼中,我們就是“袁紹”。但是,如果真的我們有一天在某個具體事物或者某種具體利益上,和那些各方面都不如我們的人去競爭,我們能保證自己一定會贏嗎?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這一瞬間其實就是我們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那一瞬間。你們有嗎?袁紹有,我也有!請相信,人生實苦,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不一樣,只是我們各自站在不同層面上接受各種相同的考驗而已。
不管大家承認不承認,一個千萬級的公司在市場競爭之中往往會敗給一個百萬級的公司,袁紹敗給曹操其實多少有點這種味道。而且這種讓人不可思議的失敗,往往還不一定是大公司的業務經理水平不行。比如,一個成熟大公司就經常會在競標中敗給某個剛站穩腳跟的同行。
關于強者袁紹的現實思考,其實中心思想就是呼吁大家看待人和物的時候,不要光盯著著其華麗的外表去想當然,而是要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人得到的東西越多,其背后要承擔的考驗也越多。
一個草創型團隊往往是不需要太多的捆綁和權衡就能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的,但是一個穩定型團隊卻不一樣,每一個核心成員的利益都要兼顧到位,要平衡到位,稍有不慎,就會內訌。我們的家庭生活不也是如此,談戀愛時的你儂我儂和結婚生子后的一地雞毛,是不是相同的意味?
弱者的無奈和掙扎往往才是能引起關注和共鳴的,而強者不會。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在某些人眼中被認定為強者,請不要盲目地歡喜,我們固然會因此收獲到一些羨慕的目光,但同時我們的犯錯成本就變得更大,容錯空間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