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木心在《從前慢》一詩中寫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里,"加負"是成年人的本能,上學、畢業、找工作、買房子、結婚……每個人都在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程,快節奏的生活,往往伴隨著繁雜情緒的重壓。
給生活做減法,是釋放壓力的最佳方式,山下英子在2009年出版的《斷舍離》一書中,首次提出"斷、舍、離"的概念。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生活在"事物隨意滲透生活"的年代,從過期的化妝品、實用性不高的服飾,到微信好友列表里叫不出名字的陌生人、每一段不合時宜的感情經歷,這些"雜物"在我們生活的空間里無孔不入,很多人混沌而不自知。
山下英子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在從事一個很有意思的職業——"雜物管理咨詢師"。囤積雜物是生活的常態,"或許以后會有用"的思維方式束縛著很多人,幫助人們對雜物進行正確取舍,實際上是一種實施在精神層面的解放,標志著擺脫陳舊的思維定勢,迎接新生活。
《斷舍離》這本書的創作靈感源于"雜物管理",卻又高于"雜物管理"。山下英子把"斷舍離"這一概念比作人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不過濾掉無用的"殘渣",生活就難以流通順暢。"雜物"由生活中多余的物品、外界的看法、積壓已久的壞情緒等使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的多重因素組成,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取舍,給生活"透氣"。
演員陳數就是"斷舍離"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她在這個過程中獲益良多。快節奏的工作曾是陳數的常態,拍戲、接通告、拍廣告擠滿了她的生活,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昂貴的化妝品、首飾、名牌包全部塞在衣帽間里,正是這種近乎雜亂的"滿",讓陳數產生了被內心掏空的感覺,她選擇了暫時停下來。
"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這是陳數在停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對"斷舍離"的概括,她把多余、繁雜的物品整理移除,切斷無用社交。在不接戲的日子里,陳數重拾瑜伽,直面自己的內心,去讀書、去感受世界,她擁有了更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沉甸甸的幸福感。她說看到美的事物不能一味地想得到,欣賞美何嘗不是一種高于擁有的愉悅。
"斷舍離"給了許多像陳數這樣無法停下來的成年人一種"出世"的方法,用書中的25個字來概括就是"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郁執念,當離。"
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痛苦都來源于求而不得,"求"是原始欲望,"不得"才是人生常態。我們既要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也要有撞了南墻便回頭的坦然。
"詩仙"李白自詡有宰相之才,任職期間狂傲自大,隨意指派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為其處理雜務,只空有一腔抱負。李白的仕途曲折,在三進三出官場后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他無突出的治國之能,卻因不受朝廷重用而屢次受挫,仕途的不順利由他自身的固執所致。如果李白接受自己治國之能的薄弱,那么他所認為的失意也就不復存在了。
"斷"包含了我們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處理錯誤選擇時候的決斷能力。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萬里江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要敢于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無能為力,不做無意義的掙扎。根據現狀決斷,及時止損,才能在當下獲得新生。
努力和付出有些時候是不成正比的,這種不對等在人與人關系的處理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一段感情中學會放手,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需要經歷的,也許是在漫長歲月中漸行漸遠的朋友、年少時期刻骨銘心的戀人,也許是因價值觀不和而分道揚鑣的合作伙伴、因病痛和意外離世的親人。當這些感情需要維持、挽留,或愛而不得時,我們能做的只有"舍",放棄生命中無緣的人,不因過去的情感經歷痛苦、遺憾。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與丈夫的婚姻便是如此,結婚后,她常常對怎樣處理與婆婆的關系而焦頭爛額,為了維持刻板的妻子角色,幫助丈夫經營牙科診所,做著自己并不喜歡的會計工作。在山下英子的回憶中,這段不健康的婚姻關系讓她失去了最本真的快樂,甚至讓她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離婚對于中年女性來講并不劃算,分割財產、打官司都讓她們身心疲憊,山下英子選擇了"離婚"。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維持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她向丈夫提出將在以后的生活中以自己為中心,互不干涉對方的生活,不受一紙婚約的束縛。
山下英子開始認真經營自己的事業,在日本全面推行"斷舍離"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段關系是"名存實亡"的,但她也偶爾與丈夫見面、向朋友一樣問候。她以"卒婚"的方式舍棄了這段感情,把人生還給自己。
成年人的不快樂常常與莫名的執念掛鉤,或因彌補不了過去而積郁成疾,或因成就不了未來而煩憂過度。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一生執著于皇位,朱棣在世時他的奪嫡野心便昭然若揭,因私自召集兵馬差點被貶為庶人。朱高熾顧念手足之情,未登基前就對朱高煦百般維護,繼位后對他的挑釁也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分封、賞賜更是從未吝嗇。朱高煦對皇位的執念何其之深,宅心仁厚的朱高熾也不能讓他放下。直到朱瞻基繼位,朱高煦的造反計劃敗露,最終被炙死于銅缸內。
朱高煦本可享受皇親國戚的優渥待遇,卻因對皇位的執念而自食其果,貪欲、不甘主導了他的一生。
都說知足者常樂,我們應享受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放下心中執念,用一顆平常心對待莫須有的憂愁煩悶,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
"斷"、"舍"、"離"就是一個是學會為自己服務的過程,在清理雜物、修整內心世界的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更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
"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成年人的理智不深究"舍得",只忠于自己。
《斷舍離》當中所表達的理念,雖然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又何其困難。可當你真正地做到了斷舍離,做到了認清現實、審視自我、當斷則斷,幸福也就叩門而來了。
在此,我借此機會向大家推薦《斷舍離》這本書,作為一本極其暢銷的書籍,自其傳入我國一來它也得到了楊瀾、毛丹青等人的認同,是一本非常適合的我們普通大眾的枕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