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爸爸暑假要出差,在出差前,爸爸對小明說:“爸爸這書架上的書,你不許看,也不能碰!”
小明點頭答應,然后爸爸一走,小明就撲到爸爸書架上,一個暑假,爸爸書架上的書,基本都被小明看完了。
小明這才覺得,似乎有哪里不對,但是,又好像沒什么不對。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和孩子說,不能做什么。但是,這真的有效果嗎?又或者說,這樣的話,是否會成為孩子“新的危機”?
01 家長總是提醒孩子“不要去做什么”,孩子總是會去做
果媽所在的小區,搬來了一戶新鄰居。鄰居老家是農村的,現在搬過來住在第8層,家里有個4歲多的小女孩。
鄰居說了一件讓她特別后怕的事情,在剛搬進來的時候,鄰居就對女孩說,不可以打開電梯口的窗戶。因為這個窗戶是落地的,打開后,小孩子萬一探頭出去,容易發生危險。
小女孩答應得很好,但是,才第二天,鄰居去菜市場買了個菜回來,坐電梯回來就發現,小女孩正打開電梯口的窗戶,探頭往外看去。
鄰居嚇得一身冷汗,后來聯系物業,將窗戶給封了。
其實這種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常有發生,家長會提前將可能的危險告訴孩子,讓孩子不要去做。孩子或許會答應,但是轉過身,孩子就會去做。
為什么?
果媽想起之前看過的“波波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或許,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02 著名的“波波實驗”,家長該知道
班杜拉在1961年,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波波實驗”,也是非常著名的“兒童攻擊行為模仿”實驗。實驗有好幾部分,果媽想要分享的,是這個實驗的延伸。
實驗過程
實驗中,將兒童分為三組,分別觀看成年男子打玩偶波波的視頻。
第一組,孩子們看到打波波的成年男子,被表揚獎勵了;
第二組,孩子們看到打波波的成年男子,被批評懲罰了;
第三組,孩子們只是看到成年男子打波波玩偶,沒有表揚獎勵,也沒有批評懲罰。
實驗初次結果
觀看結束,帶這些孩子去接觸波波玩偶,三組兒童的表現差距,還是挺大的。
第一組兒童,攻擊波波的很多;
第二組兒童,攻擊波波的很少;
第三組兒童,數據相對居中。
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表揚獎勵、批評懲罰對孩子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這卻不是最終實驗結果。
實驗最終結果
一段時間后,再次讓這三組兒童去回憶這個視頻,再次進入波波玩偶的房間時,發現三組兒童的攻擊行為水平,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成年人打波波的行為,已經被孩子給記住了。
03 “波波實驗”告訴我們的育兒知識,你get到了嗎?
其實這個實驗結果,果媽看到也是挺意外的。相信很多家長也只是想到了初次結果,卻沒有想到最終結果。
初次結果對孩子的影響,是暫時的。
最終結果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教育的時候,也該將眼光放得長遠,考慮到自己的言語、行為,會對孩子目前、未來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果媽get了這幾點育兒知識,家長們可以一起來看看、討論。
思考1:對于未發生的事情,不要對孩子說“不要去做什么”
孩子對一些危險,其實是未知的,就比如說,文章開頭所說到的那個故事,小女孩開窗戶。
如果家長不說,孩子并不一定會想著去開那邊的窗戶。
但是家長給孩子說了,孩子或許一開始還記得“不能開窗戶”這個指令,但是很快,她的腦海里便只剩下“開窗戶”這個記憶。
出于好奇,也可能出于叛逆,孩子就去打開了那扇窗戶。
家長給到孩子的,其實最好是“正面管教”,應該去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而不是不能做什么。這樣的教育效果,或許會更好。
思考2:對孩子的教育,可巧用“榜樣”
孩子對父母、老師、同學的行為,都非常喜歡模仿。這其實就是“榜樣效應”。
對于孩子而言,“榜樣效應”最有效的,永遠是父母。
比如,父母一回家就躺著玩手機,那么不久之后,你也會收獲一個不愛學習、愛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一有時間就看書,那么,你也能收獲一個隨時抱著書本、愛讀書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
就如成年男子打波波一樣,如果你也是個打人的父母,那么孩子也會效仿你的行為。
對于大些的孩子,可以巧用孩子所信仰的榜樣。
這里就會涉及到追星。
孩子追的,是流量明星,還是為國家有貢獻的名人,這其中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大多數流量明星能帶給孩子的,其實大多只剩下瘋狂。而那些名人,帶給孩子的卻是激勵、正能量。
所以,多給孩子看這些正能量的榜樣,孩子也會很愿意“效仿”。
開心果媽媽寄語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杜班拉所做的“波波玩偶實驗”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通過其他途徑看到這些不利于他成長的場景。作為家長,我們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更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正確的三觀,這樣孩子才不會被這些行為所影響。
話題討論:你如何看到“波波玩偶實驗”呢?
我是開心果媽媽,右手執筆,左手育兒,成為60分媽媽、90分的自己,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標。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同探討育兒、育己的問題。
PS:圖片來自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