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孩子會像我們養他們那樣,給咱養老嗎?答案戳人心窩
雖然這個答案很戳人的心窩子,但是,這真的是事實。而在這事實的背后,逃不過“人性”二字。不過,我們也無需覺得“養兒無用”,因為,有比養老更有意義的事情。01 當我們老了,孩子會像我們養他們那樣,給咱養老嗎?一位鄰居老奶奶,在70歲那年癱瘓了,她有4個女兒,1個兒子。前三年,4個女兒家輪流住,所有的醫藥費、生活費,都是兒子出。很多人都羨慕老奶奶:“女兒多就是好,多孝順啊,兒子只需要出錢就行了。”老奶奶感慨:“是啊,我們家老爺子走得早,為了拉扯他們長大,我付出了所有啊!”只是,老奶奶癱瘓了15年,這期間,發生了很多讓老奶奶“寒心”的事情。比如,大女兒在她癱瘓第四年的時候,不愿意照顧她了,大女兒說自己腰疼,實在是有心無力,自己的孫女也要出生,還得帶孩子;比如,老奶奶有個哪里不舒服,原本兒女們還帶她去醫院,后來只要沒那么嚴重,就讓她熬一熬,吃點藥;比如,兒女們也不害怕她忽然有一天沒了,時間越長,一個個都隱隱有點盼著這一天的到來,經常對老奶奶罵罵咧咧……老奶奶曾經對兒女那么用心,為什么她老了,兒女們不會像當初老奶奶養他們時那樣,給她養老呢?為什么久病床前無孝子,我們照顧嬰兒,卻很有耐心呢?養育一個孩子,第一年是最難的,只要護理得好,后面越帶越輕松;而照顧一個久病的老人,第一年是最害怕的,后面還有各種病癥,讓兒女早已習慣,甚至覺得很費勁;養育一個孩子,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給父母很多驚喜;而照顧一個久病的老人,要么是驚嚇,要么是煩惱,很少有“喜”的時候;養育一個孩子,也就前面1、2年沒辦法工作;而照顧一個久病的老人,需要有人照顧、需要醫療費,但是家庭也需要照顧,也需要錢,這時候,經濟和精力,都容易起沖突;養育一個孩子,孩子充滿了陽光,身上都是奶香味;而照顧一個久病的老人,卻滿是陰暗,身上也有難聞的老人味,甚至久未洗澡的汗臭味……所以,無論是從經濟,還是精力、希望、時間等角度來說,照顧一個嬰兒,遠比照顧一個久病的老人,心態要好得多。所以,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很難指望孩子未來能夠像我們曾經照顧他那樣,來照顧我們。孩子在還是嬰兒開始,我們就傾盡全部的愛,去愛孩子。但是我們老了之后,孩子卻不能像我們曾經那么愛他們一樣來愛我們、照顧我們。其實這個問題,就有點“直擊人性”了。即便我們養育了孩子,可是又憑什么道德綁架孩子,一定要讓他們那般養老?養兒的意義,更在于生命的傳承,從自然界來講,是進化的必然趨勢。從感情上來講,孩子是我們精神上的一種寄托。我們更多的是去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而不是讓一個生命成長好了,再來給我們養老。養老,于我們自己而言,其實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最好的辦法自然不是去道德綁架孩子,而是攢錢、攢錢、攢錢,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三遍。如果對這個問題,還是非常疑惑、不解,那么就暫時別要孩子了。否則帶著這個問題去照顧孩子、養孩子,內心會格外不平衡,怨氣會很重。這樣養大的孩子,反而更不愿意給你養老。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就好比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在這個世界上活著,也是不開心的。因為人是有溫度的,心,也該有溫度,是富足的。此外,一個有感恩的心的人,妒忌心更少,社會與家庭的歸屬感更強,會獲得更多人的喜歡,他們過得往往更幸福。一個連孝順都不懂的孩子,又如何擁有一個正確的三觀呢?百善孝為先。所謂“母慈子孝”,這便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畫面。但如果不孝,那么便只剩下雞飛狗跳。孩子只有孝順,才能夠逐漸養成“親情意識”。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彩票,更不是高考,憑借父母單方面的運氣和努力,就可以獲得的。我們需要想的,不是養兒防老,而是如何養育,能夠給孩子一個更健全的人格。往好的方向培養,未來,總會更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