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帶娃,為啥爸爸帶出的孩子更聽話?背后的真相讓人心寒
果媽的一位粉絲吐槽,自己的老公,可能是真的不愛孩子。寶媽有一個1歲半的女兒悠悠,在2個月之前,老公一直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調回來了,以為一家人終于能夠幸福地在一起,女兒能夠享受到身邊的父愛了。自從寶爸回來工作之后,每天下班回來,寶媽就去做飯,讓寶爸幫著帶孩子。一開始的時候,還經常能夠聽到女兒的哭聲,但是后來,寶媽發現,女兒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摔跤了都不哭。寶媽還笑著對老公說:“你真的很適合帶娃,你和悠悠在一起的時候,悠悠哭鬧都少了!”直到有一次,寶媽和老公帶著女兒一起出去玩,女兒因為媽媽給自己帶自己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爸爸上車之后直接吼道:“有什么好哭了,再哭下車!”女兒不敢再吭聲,這時候寶媽才注意到,悠悠看著爸爸的眼神,帶著一絲恐懼。出去玩的時候,悠悠累了,就撒嬌要媽媽抱抱,寶媽想抱來著,但是爸爸一個眼神一甩,悠悠就不敢要抱了,自己走。回家之后,寶媽第一次仔細看爸爸是怎么帶娃的,看完之后,特別心疼孩子:老公自己玩手機,孩子自己玩玩具。晚上,寶媽和寶爸聊帶孩子的事情,不想寶爸說:“你沒覺得你帶的孩子太嬌氣了嗎?動不動就哭,玩個玩具還要陪著,自己不會玩嗎?我這是在培養她的獨立性,讓她更聽話。”寶媽寒心地說:“你這不是在培養她的獨立性,你只是不想她打擾你玩手機。”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女兒是“小棉襖”,是用來疼的,為什么要對孩子這么嚴厲呢?其實無論培養的目的是什么,都應該是站在孩子心理、發育特點等角度,來陪伴、教育孩子。就像這位粉絲,女兒才1歲半,正是需要陪伴的年齡,父母的陪伴,能夠增強孩子的認知等,對孩子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時候,談什么獨立玩耍、聽話懂事呢?什么是聽話,在父母的引導下,學會正確分辨、判斷,有屬于自己的思維,才是聽話。開心果有一次和爺爺玩,不知道什么原因,開心果忽然開始哭了。爺爺什么原因都沒問,直接責備開心果:“你看你,又不聽話,又開始哭了!你再哭,我就不和你玩了,你自己玩吧!”開心果內心其實是想和爺爺玩的,然后就憋住了眼淚,不哭了。爺爺表揚:“真乖,這才聽話,你要記住,要聽大人的話,才是乖小孩。”有些話,我不好當面說,但是晚上睡覺前,我問開心果為什么哭,開心果就開始哭了,發泄了一會兒之后,開心果說:“爺爺和我玩的時候,把我手指頭弄疼了,因為疼,我才哭的。”開心果的手背上,確實有一道紅色的印子。爺爺肯定不是故意的,但是,卻也固執地認為,孩子不該哭。哭,其實只是孩子的一種情緒,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在傳遞信號。如果家長強硬地壓制、禁止孩子哭,那么孩子的壞情緒發泄不出去,就會“傷身”、“傷心”。長久下來,孩子容易抑郁,體質也容易出現問題。孩子雖然后來哭得少了,但卻是因為孩子“不敢哭”,或者“不愿哭”。孩子哭和聽話,是兩碼事。家長之所以將“哭”和“聽話”聯系在一起,主要是因為,家長讓孩子不要哭了,孩子不聽,又或者說了什么孩子不愿意,就開始哭。共情: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緒,孩子便會從心里去接納你,愿意和你說。隔離:孩子再好好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又或者,靜下來想一想。關懷:孩子完全安靜下來之后,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你的愛。像悠悠,在媽媽身邊有時候就很愛哭,其實這恰恰證明,媽媽給了悠悠足夠的愛與安全感,讓悠悠敢于去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想要看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對不對,不妨看看孩子和你的相處模式。如果孩子不愿和你多說,不敢在你面前哭、鬧,看你的眼神帶有嫌棄、厭惡、害怕、恐懼,那么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愿意撒嬌,愛笑、愛哭,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那么至少證明,孩子和你之間的親密關系建立得非常好。孩子小時候愛哭,只要做到“共情-隔離-關懷”這三步,長大后,會慢慢變得陽光、愛笑、很少哭。恰恰是那些小時候不允許哭的孩子,長大后心理更容易出現問題。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不聽話,有時候也是一種正確的教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