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后,大概率會持續“跟爸媽親”
小時候,有沒有你很羨慕的家庭?也曾幻想著:如果我也有這樣的父母、生在這樣的家庭,該有多好?長大后,有沒有你很羨慕的孩子?也曾幻想著:如果我也有這樣的孩子,孩子會這么一直跟我們親近,該有多好?早在2019年11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了一組數據,數據顯示:全球12億10-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有20%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原生家庭不健康,父母又如何能夠指望,孩子未來和自己親近呢?在這篇文章中,果媽不提那些會“傷害”親子關系、孩子心理的事情,我們就談一談,哪些家庭,更容易養出跟爸媽親近的孩子。如果你家不是,那么也恭喜你,早點發現問題,還是有機會重塑親子關系的。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后,大概率會持續“跟爸媽親”果媽小時候,要是不小心打破了什么、弄壞了什么,第一反應總是藏起來、說謊。不因其他,只因為若是被父親發現,那么迎接我的,將是一場怒斥、責罰。在沒有松弛感的家庭中長大,果媽覺得,我只想遠離自己的父親,實在是太累了。哪怕現在已經結婚有了孩子,依舊不愛親近父親。前些時候,有個孩子來我們家玩,開心果不小心將水潑在了桌子上,那個孩子瞬間緊張地問開心果:“哎呀,你媽媽要罵你了!”開心果疑惑地問:“為什么要罵我?我擦干凈了不就好了嗎?”說真的,那一刻,果媽有點心疼這個孩子,因為,這也是我小時候的縮影。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親子關系、家庭環境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令人窒息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接收到的,是恐懼,想要離這個發脾氣的人遠一些。而這個恐懼,未來會有一個外殼,便是憤怒。家長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恐懼,只看到父母的憤怒。就比如孩子成績不如意,媽媽看到孩子的成績便發火了。孩子看到的,是媽媽的憤怒,內心開始恐懼,逐漸長大后,開始憤怒于媽媽只關心成績不關心自己。而媽媽看到是,是孩子成績不如意的未來,沒有任何的指望。當恐懼植入一個人的內心,那么,孩子將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便是恐懼,而不是勇敢地去解決問題。有松弛感的家庭,孩子的精神不會緊繃著,大腦會直面問題,而不是壞情緒。8歲的小雅,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吃飯的時候,奶奶總是罵她“嘴漏的”,別的孩子吃完飯,桌子上、衣服上都干干凈凈的,而小雅卻是到處吃得臟兮兮的。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沒有引導孩子,如何吃得優雅、吃得禮貌。有“人權”的家庭,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但做得好,而且還非常獨立。這份獨立,會讓孩子體諒父母,也讓父母欣慰于孩子的成長。有“人權”的家庭,孩子和父母地位平等,也有話語權,這讓孩子對家庭有更強的存在感、參與感,對父母的感情會更為深厚。這份親子關系,會讓孩子長大后,依舊和父母非常親密。在儀式感中,孩子感受到被重視,也會去重視其他的家庭成員,這有利于提升親子關系。果媽認識的一個朋友,她每天都會在固定時間和父母問好,一家人關系特別融洽。包括結婚后,孩子也經常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問好,感覺特別懂事乖巧。就在前幾天,朋友還曬出了她兒子偷偷攢零花錢,給她生日買了一束鮮花。比如,每天早上給愛人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句早安問候;儀式感,其實也是對家人的一種“用心程度”,在這一次次的儀式感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彼此的緊密連接,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濃濃的愛。這樣的家庭關系之下,孩子以后和父母的關系,會更為親密。如何建立起一個家庭的親密關系,讓孩子長大后也能和父母“親近”,那么請記得:好好說話,好好做事,好好愛家人愛孩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