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伊說說
圖|攝圖網
1
1
1
一邊是應屆生對入職的擔憂,一邊是居高不下的離職流失率
6月,是畢業(yè)季,也預示著大學生即將走出校門,進入職場,內心既充滿期待和好奇,也心生擔憂和畏懼。
在一些論壇里,看到應屆生在成為職場新人時候,擔心自己不能適應職場生活,有說害怕當職場背鍋俠,有說害怕被欺負,也有說擔心和老員工相處不好,甚至還有對陌生的職場環(huán)境有恐懼感。
除了應屆生對職場的各種不適應之外,應屆生的工作流失率也比較高。
曾經有人力資源機構對一百多家企業(yè),進行應屆生流失率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應屆生在上班后的一年里,流失率達到24.8%。
這個結果意味著每4位應屆生,在入職后的一年里就有一位離職跳槽。而社會整體年流失率在18%左右。
1
2
1
從自身來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入職不適應,離職流失率高呢?
首先,沒有及時轉變角色,讓自己頻頻受挫
剛上班的小葉,下決心要像許三多一樣,不怕吃苦受累,不拋棄,不放棄地對待工作,把同事前輩、上司領導的話都當做工作寶典。
可是時間一長,小葉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停不下來的陀螺,總有做不完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這些事情很多要么不歸他負責,要么就是替人打雜跑腿,甚至背黑鍋。
這些事情,嚴重影響了小葉的正常工作效率,還落個"背鍋俠"的外號。小葉開始懷疑自己入職時候的豪言壯語,郁悶工作的人事環(huán)境。工作才半年,就開始考慮要不要換工作了。
小葉不能適應職場環(huán)境,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從思想上沒有轉變角色。也就是說,沒有從校園里的學生轉變?yōu)槁殘鋈恕?/p>
在學校,老師是給學生輸入知識,做引導的人,學生是一種獲取狀態(tài);而在職場,所有人只有一個角色就是職場人,都是平等合作互利的關系。
如果在職場把同事前輩、上司領導當成老師,把自己還看做學生一樣去做事情,就算有再多踏實肯干的勇氣,也會被角色不清晰所累。
其次,從熟悉的校園喧鬧到人際關系的陌生環(huán)境,心理落差導致自己孤獨和被動。
校園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集體活動也比較多。初入職場的新人,無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人事關系,都處于一片空白,即使了解也需要時間。
而最初的這種寂寞和無所適從,以及對自己勝任工作的擔心,都會形成一股壓力在內心暗流涌動。
在網上看到一位新入職小白對自己第一天上班的吐槽,因為帶領他熟悉情況的領導講話快,所以他很多內容都沒聽清楚,也不敢問。
緊接著,領導介紹了部門的10位同事,面對這么多陌生的面孔,還穿著一樣的職業(yè)裝,這位職場新人就有點暈,分不清名字,也對不上號。整整一天都坐在自己工位上,既沒人說話,也不知道該做什么。
可以想象,這位入職新人坐在那里的感覺,就像置身于大海中顛簸的小船上一樣,無助而忐忑不安。
這樣的感覺,如果在后面工作中,他不能很快融入部門工作環(huán)境,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同事會覺得新人眼里沒活,新人覺得自己不知道該做什么。
時間一長,無論工作環(huán)境還是人際關系環(huán)境,都會給新人造成壓力,總覺得自己不能適應這份工作,最后考慮辭職。
1
3
1
其實,作為即將畢業(yè),步入職場的新人,想要很快適應職場環(huán)境,并不難。只要,培養(yǎng)自己的這5種思維方式,就會順利度過新人期。
電視劇《格子間女人》中說:"初入職場人在底層,只要肯吃苦,靠著一點認真和勤勉就能脫穎而出。"
如果說認真和勤勉讓你脫穎而出,那么這5種思維就能給你如虎添翼,更快地脫穎而出。
第一種思維方法:跨學科學習,培養(yǎng)遷移學習能力,讓自己擁有更多工作技能,提升工作實戰(zhàn)能力。
查理·芒格在一次畢業(yè)典禮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建議大家要跨學科學習。
他在演講中談到,進行多學科學習,可以讓人成為"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而且,會和其他人拉開人生距離。
回想一下,在面試快要結束的時候,面試官提的最多的問題是:"你還會什么?"這時候,你會覺得拼得已經不是專業(yè)能力,而是附加的那些技能了。
所以說,跨學科學習,實現(xiàn)一專多能,是每位新人進入職場的必備武器。入職前這段時間,建議抓緊時間,學習辦公技能,比如:文檔處理、PPT制作、表格操作等,并達到精通標準。
這些技能將會在你入職后,給你帶來更多職位選擇和發(fā)展的機會。
第二種思維方法:建立主動性思維,打開新人工作局面。
羅振宇說:"積極主動這四個字聽起來稀松平常,其實非常困難,是一種很稀缺的稟賦。"
在新人入職后,克服被動依靠的思維。對于上司領導、同事前輩交待的事情,既要有謙虛請教的態(tài)度,還要主動去查資料、多看多學習,了解任務的背景以及延伸的相關事情。
帶著思考去做事情,不要害怕出現(xiàn)問題,就算出現(xiàn)問題,也可以再向同事請教。
這種積極主動的工作意識,避免出現(xiàn),別人說一下,你才動一下,不說就不動的局面,給別人留下"撥算盤珠子"式工作的負面印象。
第三種思維方法:培養(yǎng)利他思維,建立自己的職場人際界限,讓自己不再成為"背鍋俠"。
很多書中都指出人性有自私的一面,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自私這個人性,來達到合作的目的。這就要培養(yǎng)自己的利他思維。
利他思維就是在處理事情時候,能夠在對方利益和自己利益之間找到共贏的平衡點。從對方利益角度出發(fā)找解決辦法,再衡量這個辦法中對自己產生的利益和影響,最后達到雙方合作共贏的目標。
在這里,我們也要看到,在考慮雙方利益時候,要從長遠和眼前兩方面去評估,找到完美合作平衡點。
建立這樣思維意識的好處是,你可以在每次接受別人指派工作,或者在與人合作時候,清晰界定自己和別人,在工作中的關系界限,知道什么可以合作幫助,什么不可以泛濫好心,最大可能地避免成為"背鍋俠"。
第四種思維方法:培養(yǎng)助人的原則性,讓自己既能迅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環(huán)境,還能學習積累工作經驗
進入職場的新人,都會經歷一個最初的跑腿階段,也就是部門里的各種雜活小事都會找到你,幫忙加班做表、沏茶、收發(fā)快遞等等事情。
新人腿腳勤快是好事,但是也需要有原則意識。對于別人忙中求助,有時間、有能力就幫一下,這也是給自己積攢同事人緣;
對于領導、同事前輩臨時交待的工作,往往不屬于自己工作范圍,但是建議有時間就接下來,在做的過程中,可以請教委派你的人,這是一個學習和積累工作經驗的好機會,多干不是吃虧而是學習;
對于把新人喚來喝去,頻繁讓你做小事雜事的人,要學會委婉拒絕。不要因為他人的事情,打亂和影響到你的本職工作節(jié)奏和效率。
做一個有原則的"老好人",會讓你同時收獲工作經驗和職場人緣。
第五種思維方法:學會個人自律性管理,讓你在職場中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tài)。
從以 "自律"在業(yè)界久負盛名的柳傳志,到吃東西自律到近似嚴苛的章子怡,我們看到了自律帶來的不一樣人生。
進入職場,獨自生活上班,除了上下班打卡時間之外,不再像校園里有起床鈴,上課鈴,吃飯鈴等等的時間提示,生活作息會出現(xiàn)嚴重不規(guī)律。
頻頻出現(xiàn)的年輕人猝死,也在提醒很多職場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各種熬夜造成。
學會時間管理,培養(yǎng)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自律性,能讓你保持一個精神充沛的工作狀態(tài)。
對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和方法很多,建議大家選擇不同方法來對自己進行全方位管理。
比如,番茄鐘時間管理就可以用在自己工作中,減輕長期保持工作狀態(tài)的壓力;《搞定》書中的GTD管理任務方法可以用在你處理日常事務中,讓你有條不紊地工作,從容不迫地生活。
對于時間管理、個人成長管理,可以借助多閱讀這方面的書籍,然后多加運用。找到適合自己實踐的方法并去踐行,就會讓你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
董明珠說:"當你站在山頂?shù)臅r候,你的頭上還有星空。"
這個畢業(yè)季,是你登上了"知"的山頂,進入職場是你將要飛翔的"行"的星空。如果你還在擔心進入職場不適應、忐忑職場的復雜,不如現(xiàn)在就行動起來,培養(yǎng)你的這5種思維,然后"知行合一"。
伊凡17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