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里曾居住過24位皇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而作為博物館,這里在1925年才對外開放。從紫禁城城門打開那天起,故宮就成了最受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寶藏之一。
這個有著9999間半的大型建筑群,現有藏品總量180余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堪稱藝術寶庫,有過之而無不及。
司母戊鼎
但凡國家級的大型博物館,大底都有“鎮館之寶”之說,比如國家博物館的“司母戊鼎”。那么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什么?有人說,是《清明上河圖》,也有人說,故宮的“鎮館之寶”其實有三個。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虹橋局部)
對于外界的種種說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兩年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故宮人用了7年時間,讓每一件文物有名有姓,在紫禁城中有所依、有所養……可以說,納入《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萬件珍貴的文物,件件都是‘鎮館之寶’。”
而在央視《鎮館之寶》的系列紀錄片中,第二集便展示揭秘了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館藏之寶,那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田黃三連印章。
為什么這方印章能稱得上是“鎮館之寶”?它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說起來,這方寶物之所以備受矚目,首先是因為它和兩位“名人”有著不解之緣。一位是設計者乾隆皇帝,一位是捐贈者溥儀。
乾隆&溥儀
今天,田黃三連印章就陳列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乾隆是史上擁有寶璽最多的皇帝,各種材質的璽印,多達1800多方,此三聯璽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印璽中備受青睞。
田黃石三連印章均為田黃石,由三條田黃石鏈連接成一個整體,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部分。章上的印文“惟精惟一”、“樂天”都出于儒家經典《尚書》,意思是要居安思危,要順應天命,懂得自然之理。乾隆皇帝把這些文字刻在印文中,是為了表達其施政思想。
田黃三連印章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描述說,雕刻三連印章的田黃原石是康熙年間入宮,在庫房塵封近百年。后來,已是太上皇的乾隆想要刻一方“樂天”的寶璽,這枚田黃石被工匠選中,承送到乾清宮,乾隆對其一見傾心,又感覺石頭頗大,只刻一方璽太可惜了,讓工匠設計三連印章。
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
這方印章由一塊大約5斤重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鏈連在一起,篆刻方式與璽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為陽文篆刻,布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格式。“樂天”亦為陽文,兩字居中,左右飾以螭紋,使璽面富有動感。“惟精惟一”為陰文篆刻,印文用漢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整個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
田黃三連印章
在我國古代,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于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皇家的私璽往往在有重大國事家事時,雕刻以示紀念。
乾隆駕崩后,這方印璽曾放在乾隆花園,但是1923年遭遇火災,很多寶物燃燒殆盡,田黃三連印章能保存下來,至今是個迷。1924年,被逐出皇宮的溥儀把它帶走,此后一直隨身攜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溥儀經有關機構移交故宮博物院收藏。可以說,這件寶物見證了大清的興衰。
不知道是因為田黃的珍貴使這方印章愈發貴重,還是因為這方印章的重要地位抬升了田黃的市值。如今,“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早就耳熟能詳,在它唯一的產出地——福建壽山村,很多人因為挖到了田黃石,改寫了自己的命運。還是1984年的時候,一位村民和家人尋找到了9斤重的田黃石,賣了11萬元,如今市值更是可以達到幾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