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青花瓷工藝的開發,讓我國的陶瓷技術帶來質般飛躍。青花瓷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
明宣德青花瓷是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中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宣德青花作為青花瓷器中的鼎盛時期、黃金時代,其藝術成就達到了巔峰,自明清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宣德青花瓷較多新樣,如石榴式尊、獸耳四方折角八棱瓶、貫耳瓶、盒、匜、豆、盂、爵、花盆、文具、筆管、龍柄鳳首流壺、天球、梅瓶、龍缸、罐、出戟蓋罐、爐、缽、花瓶、厚胎大碗與骰盔等。景德鎮御器廠作為燒造青花瓷的遺址也曾出土了各式瓶、盆、缸、盤,大器很多,彌補了傳世品之缺。中型器以收口、折沿與菱花口為常見,在今故宮博物院所藏的 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就占50%以上,只有2件書款。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么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制成,白凈,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文中此“青花人物故事紋雙獸耳觀音尊”侈口,長頸,豐肩,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觀音手中所持瓶式,觀音尊。器身兩旁有雙獸耳,而其釉面為桔皮紋,青花描繪人物,用柳條、蕉葉等植物加以修飾,格調清幽。用筆隨意豪放,釉汁均凈,青花濃郁,暈染自然,造型工整,凝重渾厚。瓶底多細砂底無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因宣德年間青花人物紋瓶由于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限制,燒造的不是很多,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