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幽默健談有的人安靜穩重,但只要應對得體都不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有種人卻不一樣,他們稱自己“自來熟”,會突然闖進你視線;
就像小時候淘氣的同學,他們會從后面拍你的肩膀,在你午休吃飯時搶你盒飯中的排骨,在你演講時隨意插話發表意見...
怎么樣?是不是想起來了,那種并不多大事情,但很讓人煩躁的人,現在他們又發明了一個新名詞來形容自己--“社交牛X癥患者”,簡稱“社牛”。
01.
沒有邊界感一點也不酷
如今,“社牛”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社交中的人氣密碼,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隨處可見一幫“社牛”在收割流量。
畢竟,對于不少人來說,隨時隨地不分場合的開口并不容易。
而“社牛”不一樣,他們秉承“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核心理念;
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心里沒有任何包袱,可以在任意場合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以此為傲,認為很“酷”。
但真得很酷嗎?確定不是自以為是?大部分有這病的人最后都翻車了,成了討厭鬼,因為他們沒有邊界感,只會讓人感到有被冒犯!
之前和表弟吃飯,剛上班的他發工資表示請客,詢問新單位感覺如何,就見他的表情有點糾結。
原來和他入職的還有一位女同事,人長得漂亮穿著也很時尚,就是有點太過熱情。
大家都是初來乍到,不過點頭之交,表弟卻得她格外看重,如果不是表弟有自知之明,都覺得對方是不是喜歡自己;
后來發現她和誰都這樣,順手那同事的水杯喝水,看劇手機沒電就拿別人的手機接著追,聊著天突然趴在異性同事耳邊私語,等等“社牛”天花板級別的操作;
讓表弟和同事尷尬極了,感到非常不適難以消化,曾經表弟委婉的提醒過她,結果對方回了他一個看傻子的眼神,讓他甚為無奈。
02.
沒有邊界感的人就是“災難”
其實表弟遇到的例子,生活中數不勝數,有時候我們不勝其煩卻礙于情面,只能旁敲側擊地暗示,可對方總能自動過濾,不為所動。
以至于讓我們產生錯覺“是不是自己過于敏感了?”、“其實是我想多了”。
不,真不是我們度量小不能容人的問題,而是他們“過界”了,侵入了別人的“邊界”,不然烏克蘭這一年在做什么?
我們都知道國與國之間有邊界,已做區分,不能隨意侵犯,否則就是戰爭的開端。
同樣的,“界限感”也存在人際交往中,所謂“界限感”就是小七說的邊界感,是指能分得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
有邊界感的人,不會對他人過于熱情,不會強迫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不會毫無節制地干涉他人生活,更不會逼著他人利益共享。
在人際關系中,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和權利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權利和空間。
每個人都應該有“界限意識”,要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然后守住它。
因為當你越過這個界限的時候,這種行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相反,當你讓別人越過自己的界限時,那不是善良,只能證明你的軟弱。
“界限”的原則是一件事的作用范圍和邊界完全屬于我,這件事就與別人毫不相干,我不需要和你達成協議。
同樣,屬于別人界限以內的事,也與我毫不相干。
在色彩識人心理學中,“界限不清”的人就屬于“紅色人格”典型的負面表達。
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共生關系,越是和熟悉的人、關系親密的人,對別人的“占有”體現的越突出,非常具備“掠奪”性。
比如,常聽有伴侶間說“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和大家一起用餐,筷子總會夾到別人的食物里,還說得很好聽“讓我嘗一下”;去閨蜜家做客看到漂亮的衣服,會直接要“太好看了,我穿幾天”...等等.
紅色的人就有這個特征“別把東西放在他那里,時間久了就是他得了”,界限感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是什么,能吃嗎?”
所以,即便是朋友,該有的界限還是不能少,懂得人和人之間的邊界,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起全責,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如何消弭紅色人格的占有、掠奪等負面表達
有句話說得好“人無完人”,可能我們在生活中,也曾不經意間的侵入了別人的空間,占據了不屬于我們的東西,打破了與他人的邊界感;
但只要我們能及時意識到問題,做出妥當應對,一樣會獲得被人的認可,與周圍的關系重新變得融洽。
色彩識人心理學包含色彩識人和色彩療愈兩個部分,色彩心理療愈師通過色彩識人技術讓我們看到屬于我們人格色彩的正負向表達,再通過色彩療愈技術將我們人格負向表達轉化為正向表達;例如紅色負向表達包含貪婪、掠奪、占有、物質化等,經過療愈后紅色負向表達轉化為正向表達:安全、勇敢、堅韌、熱愛生活等。
相信你通過療愈,一定會成為一個分寸感十足的人,別人與你相處定有如沐春風之感。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走進彩虹之門,關注七彩人生,解開人生路上的困惑,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