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精深,非吾等俗子所能參透;佛理博大,即便管中窺豹,亦能受益良多。
早晨和一位網友聊到了姻緣問題,于是想到了寺廟里的一句楹聯:“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也就是說:“夫妻是緣,姻緣逆緣因緣而聚;子女是債,討債還債因債而來。”
這段話只看表面好像是在說,凡事天理已定,非人力所能異之。細細品味,實在意味深長——需要的是我們要常參而后透,最后達到頓悟!
姻緣逆緣皆是緣,只是一個本原的兩種表象!正是如此,姻緣和逆緣是可以變更的。變更的方法就是要相互的“變”——變則通!兩個人因緣而聚,既然聚在一起,就要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當兩個人的視線透過窗紗都指向同一個方向,當兩個人的攜手并進,都在改變自我而建構共我的時候。這時的聚就是姻緣了。而有些人也是因緣而聚,但他們始終如同孩子一樣以自我為中心,始終不愿意放棄自我而實現共我,他們就會越行越遠,終究會是分道揚鑣。這種聚就是逆緣了。故而姻緣逆緣取決于聚后能否改變自我以實現共我,這個改變自我的過程就需要參悟生活,透析情理,以求實現頓悟!
討債還債問題也是“一體兩面”,是討是還決定于“育”。孩子生下來,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就了事了。孩子更多的是要接受“教育”——教者當以身作則,以身示范;育者當融理于情,以情育人。養好一個孩子容易,育好一個孩子不簡單。只養不育的可能就是討債的,只育不養的可能就是還債的,又育又養的也是一種家族的傳承、相互的感恩。
是什么緣取決于聚后的“變”,是什么債取決于生后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