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圖說
■鮑鵬山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作為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教育資源。“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想成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與經典結緣,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亟需用能夠為精神打底色的、有高貴血統的經典,來指引孩子們、指引民族的未來。這關乎一個人的格調和品位,也關乎一個民族的格調和品位。
如果說西方國民教育是兩堂:學堂和教堂;那么,中國古代的國民教育則是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每個村落都有學堂,每個家族都有祠堂,每個家庭都有中堂。學堂里有圣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親師。
我們亟需用能夠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貴血統的書來指引孩子們。我們必須懂得,這關乎一個人的格調、品位,也關乎一個民族的格調、品位。
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仁義禮智信』,每一個概念的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這些思想,是對整個人類文明和人類道德使命的思考。這些思考,變成人類文明的成果積淀下來這些積淀,最后成了人類生存的價值觀。
“西瓜大,芝麻小”這還用教嗎
我雖然在大學里教書,可是對中學教育還是比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師范大學當老師,就是培養中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又曾給高考復讀輔導班上過課,也給小學二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上過傳統文化經典課程。給學生講《論語》,一本《論語》從頭講到尾,一輪下來,花一年半時間,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講了三輪。
為什么我作為一個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學老師,要花這么多的時間、精力去做給中小學生講課的事?因為我感覺,現在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我一直在思考,基礎教育和文化經典之間是種什么關系。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我們的語文教材里有多少傳統文化經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文化中有儒釋道三家,教材里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儒家的?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佛家的?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道家的?沒有。甚至像孔子這樣代表中國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學教材里,都沒有稍微像樣的介紹。而進入大學后,大家都學各自的專業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作為教育的一個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都這么做,讓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認同。認知,就是了解;認同,就是從感情上、理性上認可。可是我們現在做得并不好,這就是今天我們教育的現實。
一次,我在山西給中小學老師講座,翻看小學語文教材時,發現里面有一篇課文,講的是“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傘”,課文后面還要求背誦并默寫。我問老師,學生背誦它有什么意義嗎?這能夠成為知識的積累嗎?
我再翻開第二篇課文,里頭說,“西瓜大,芝麻小”,我笑了,這還用拿到教材里教嗎?這是給普通孩子編的教材,還是給特殊學校的孩子編的?
深圳有一個教育論壇,每年都會安排一些語文老師去講公開課。有一次,他們邀請了一位老師在上面講課,上的什么課呢?小學二年級的一篇課文,唐朝詩人駱賓王7歲時的作品《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就是這4句詩,這位老師講了整整50分鐘。
課上得怎么樣呢?客觀地講,這位老師是非常優秀的老師,課是非常精彩的課,但是,我聽完之后的感受是,這樣一首唐朝7歲小孩寫的詩,讓兩千多年以后的孩子花50分鐘來聽,有必要嗎?這是兒歌啊,這樣的詩不需要進入小學課本,即使進入小學課本,講5分鐘就足夠了,因為里面并沒有多少值得積累的價值。
這還好,多少還算是唐朝一個大師級詩人童年時的作品。今天,在我們的小學教材里,還有一些不知從哪里來的莫名其妙的東西。比如,“小明要上學了,在路上看到一只蝴蝶,他就抓蝴蝶去了,小剛告訴小明別抓蝴蝶了,上學去吧,于是小明和小剛高高興興上學去了”,后面還要求背誦并默寫課文。這種內容,背它干什么呢?
不會做題沒關系 不會做人不行
中國的傳統教育,基本形式是私塾,基本內容是讀經。讀什么經?四書五經。
中國古代鄉村教育的成本非常低,幾乎不需要國家的資助,國家只管考試就行了。中國歷代大學者、大文學家,幾乎都是從鄉村教育中、私塾里培養出來的。近代如魯迅、梁漱溟、陳寅恪、胡適、錢穆等人,都是從鄉村低成本的私塾里開始接受教育的。
魯迅那篇著名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三味書屋就是魯迅在家鄉紹興12歲到17歲求學的地方。一間三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老秀才壽鏡吾在那里坐館教書,一教就教了60年。
那不是國家辦的學校,孩子們一開始讀的可能就是一本線裝的《論語》,老先生也沒有那么多的教學方法,什么愉快教育、激勵教育,他都不懂,但他懂得兩個字:教書。教書者,教人讀書也。讀書者,讀經典也。教書,他只做一件事情,斷句。以前的《論語》沒有標點,他給斷句,斷完句讓孩子讀,讀完了背,背完一段再斷句,再讀,再背。這樣教書,教出來了什么?三味書屋教出來了魯迅。
中國人不像西方家庭那樣,外面有教堂,家里有《圣經》,但是,我們有《論語》。儒家經典,可謂我們公共道德信仰的基石所在。
從這個意義來說,在私塾教育里,對儒家經典的閱讀、背誦,相當于西方孩子讀《圣經》。
除了儒家經典教育以外,中國傳統社會生活里,還特別強調各種各樣的禮儀,婚喪嫁娶、節氣時令、種種民間禮儀的背后,也都承載著文化的價值。
如果說西方國民教育是兩堂:學堂和教堂;那么,中國古代的國民教育則是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每個村落都有學堂,每個家族都有祠堂,每個家庭都有中堂。學堂里有圣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親師。
今天,我們的教育里有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自然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內容,這是跟古代傳統教育相比進步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把古代傳統教育的優勢丟了,因為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一個人,不會做一道數學題,沒有關系;一個人,不會做人,不行。
沒有道,沒有德,沒有仁,沒有義,那還叫人嗎?假如你說不要傳統教育,我說要堅持傳統教育,好,我們可以做個實驗:我罵你一句不仁不義,你會怎么樣?你馬上會跟我翻臉,我怎么不仁不義了?看起來,我們兩人是在針鋒相對,其實,里面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兩人都認可仁、義。沒有這共同點,連爭吵都不存在。
有一次我在廣州結束講座后,一下子圍過來五六個小孩,要和我討論問題。我問了他們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孔子嗎?回答:知道。第二個問題:你們讀過《論語》嗎?回答:沒讀過。我有點失望。但是問到第三個問題時,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特別欣慰。我問:“你們長大了想做君子還是想做小人?”所有的孩子沒有一點猶豫,都說:“我們要做君子,才不做小人呢!”當聽到孩子們都這樣回答的時候,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仁義禮智信”,每一個概念的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這些思想,是對整個人類文明和人類道德使命的思考。這些思考,變成人類文明的成果積淀下來;這些積淀,最后成了人類生存的價值觀。教育,就是要把這樣的價值觀賦予我們的后代,讓全社會在這樣的一個價值基礎上文明地運作。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曾經教化出了全世界最有文明素質的民族。
舉個例子,胡適14歲從老家安徽績溪去上海,那時交通不發達,他沿著徽杭古道,走了七天七夜。那是1904年,當時中國的經濟很落后吧,可胡適回憶說,那七天七夜,一路上他沒有看到一個警察,沒有受到任何侵擾,他覺得非常安全。孔子講過一句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只要社會有一個文明的秩序在,哪怕國家亂了,人還是有規矩的,社會重建也不難。
老秀才們的功勞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幅員這么遼闊,人口這么眾多,幾千年文明沒有斷,為什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有過“分久”,但是最終必合。為什么又必合呢?原因就在于有文化的認同感。維護中國幾千年的統一,最重要的力量,也許不是朝廷,不是體制,不是軍隊,我覺得更多是來自過去遍布中國鄉村的那些老秀才們。
這些老秀才,也就是中國古代的老師,他們或在云南,或在新疆,或在青海,或在東北,手里拿著一本《論語》,在私塾里教弟子,教著、教著,就把弟子們的心教成了中國心了。因為,《論語》里有一顆中國心。當人人都有一顆中國心的時候,分再久,也分不掉了,所以我說,維護中華民族統一的最大力量,是中國歷代那些遍布鄉村的、看起來寒酸的、可能衣衫都不整的老秀才們,因為他們世世代代傳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現在,老秀才們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了。我認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培養人的素質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必經之路,在于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經典中。
《論語》到底講的是什么
常有人問我,《論語》到底講的是什么?我說,一部《論語》,只有500多則,不到16000字,卻包含三個體系: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文化體系。
舉《論語》第一篇為例。第一篇只有16則,多少字?去掉標點符號,500多個字。500多個字,一個二年級或者三年級的孩子背下來要花多長時間?五節課。一節課40分鐘,五節課200分鐘,就能背下來,再回家復習一下,早上起來再讀一讀,就全背下來了。只要這么一點時間。這不是我掐指一算得出來的,而是我親自做過的。我創辦的公益國學教育機構浦江學堂,帶二年級以上的孩子讀《論語》,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趣。
那么,孩子們用五節課的時間來背這500多字,會得到什么?
先說知識體系。孩子們能從中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夏商周三朝文化史; 還有歷史人物,曾子、子貢、子夏……這些人,中國古代讀書人都對他們耳熟能詳,像自己朋友一樣熟悉。孩子們還能了解很多歷史名稱的含義:什么叫邦,什么叫國,什么叫君。還有禮儀知識:古人名與字的區別在哪里,比如,長輩和老師稱呼學生和晚輩,才能直呼其名,而平輩之間,都稱字。除此之外,孩子們還能學到很多語言知識,比如成語,現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成語來自《成語詞典》,而事實上,犯上作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為貴……這些成語的源頭都來自這里。《論語》不僅詞匯豐富,還有很多經典之句,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些話是一輩子都用得著的。
再說價值體系。這500多個字里,涉及到如何做一個好人,比如,應該有心胸、有氣質、有道德、有修養、有價值判斷力……還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政治、好的社會。另外,還包括很多做人和處事的原則。這樣孩子們在學到很多知識之外,也涵養了價值觀。
還有文化體系。通過《論語》獲得價值觀,孩子們會認同中國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文化認同,直接關系到他有沒有精神的歸屬。而對一個民族來說,關系到它有沒有凝聚力,有沒有區別于其他民族的識別性的文明符號。
人們常說,日本人謙恭;韓國人強悍;美國人大度、開放、天真;英國人紳士;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這都是由各自的傳統文化養成的。
那么,我們中國人的基本氣質是什么?原來我們的特征很明顯,文質彬彬,謙恭有禮。今天中國人的氣質呢?似乎有點模糊了。為什么?沒文化,怎么有氣質呢?可以想一想,諸如“西瓜大,芝麻小”這樣的教材,老師們很辛苦地教了,孩子們很辛苦地背了,可是最終留下了什么呢?
書是有等級的 也是有血統的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語文教材?
以我一己之見來看,好的語文教材,首先應該體現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以此培養民族精神、民族氣質,傳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
好的語文教材,還必須是最經典的漢語文字,培養人們純正、良好的語感,培養語言藝術的鑒別力和創造力。
現在,很多人對文字和文學的美丑、好壞的鑒別力降低了,所以到處流行酸溜溜的小資文字,打開微博是,打開微信也是。我們的漢語其實非常典雅,非常高貴,非常美,可是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典雅、什么是高貴,也缺乏鑒賞漢語美的能力。因為當下的語文教材,對文字美感的訓練可能還是不足的。
另外,總量要適中,不能太多了。
其實,傳統的“四書”正好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大學》1700多個字,《中庸》3500多個字,《論語》16000多個字,《孟子》34000多個字,合計下來50000多個字。
我現在創辦浦江學堂,用的是業余時間,每周的雙休日開半天課,暑假上兩周,從小學二年級到小學四年級,三年時間,就可以讓孩子們背完“四書”。我不做選讀、選背,一個字都不少,要求他們全部背誦,并且必須是全本。你可以想象,當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能背誦全本“四書”,他的認知能力,他的心智發育,會達到一個什么水準。
可是,現在有不少人,包括老師、家長,動不動拿孩子的興趣來拒絕改變。
我曾經去一所學校講座,負責組織的一位老師說,鮑老師您講經典挺好,可是孩子們不感興趣。我說,第一,你怎么知道孩子不感興趣?你真的嘗試過嗎?第二,孩子如果不感興趣,老師是干什么的呢?老師的一個義務,就是培養孩子的正當興趣,而不是一味順從孩子的興趣。否則,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可能就是校門口的游戲機房。當老師的能這么想問題嗎?孩子不感興趣,你就不教嗎?假如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呢,你教不教?
“因為他們喜歡,所以就好,所以就優秀”這個邏輯關系可以成立嗎?
寫《夏洛的網》的美國作家E·B·懷特說,“任何專門蹲下來為孩子寫作的人都是在浪費時間”,“如果他們正處在一個能夠抓住他們注意力的語境中,他們會喜歡那些讓他們費勁的文字的”。蹲下,沒有必要;孩子可能更喜歡仰視比他們高大的大人的面孔,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孩子喜歡穿大人的鞋。
北大教授曹文軒先生說:“兒童確實具有兒童的天性,但經驗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的天性之一,就是他們是可培養、可塑造的。無需懷疑,應該有一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但是這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應該是一種培養他們高雅趣味、高貴品質的文學,而不是一味順從他們天性的文學。”
“西瓜大,芝麻小”,“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這樣的課文能提升兒童的靈魂、點亮孩子們的精神之光嗎?這些所謂順應兒童天性的文字,也許無害,但書一旦合上,就像熄滅的火,一切歸于黯然。
書是有等級的。書也是有血統的。不論有人喜歡也好,有人不喜歡也好,中國文化經典如“四書”、如《紅樓夢》、如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具有高貴血統的書,是給人打精神底色的。我的本意,不是說那些淺層次的東西不可以讀,有了那個精神的底色,你隨便讀,什么都可以讀一讀。
但現在的問題是,本末倒置了。這就是今天我們的誤區。
我們亟需用能夠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貴血統的書來指引孩子們。我們必須懂得,這關乎一個人的格調、品位,也關乎一個民族的格調、品位。如果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想成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與經典結緣,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為鮑鵬山教授演講內容,有刪節,本報記者劉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