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好好學習》第一章的精華版總結。
前面《掌握臨界知識,實現高效率快成長》和《反思讓我們的學習能力實現復利增長》,針對成甲的《好好學習》,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對其中感受最深的反思的理解。
接下來的四篇《好好學習》的文章,將分別將書籍的四章內容進行精華版總結。
本文主要針對第一章進行總結。從原文內容總結、自己對本章邏輯梳理和后面文章內容預告三個部分和大家分享。
自序
一切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
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很明確,那就是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以這樣一個認知作為基礎,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本書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
引言
在我的定義里,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一條信息是不是知識,不是一個客觀存在,它取決于了解他的人能否使用這些信息改變自己的行為,產生新的結果。
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后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
臨界知識就是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的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第一章、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1、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么?
我自己有這么一個總結,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社會發展,從認知優勢的構建角度來看,大概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第二個階段: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第三個階段:知識的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現在可能已經慢慢到來第三個階段,知識深度帶來認知優勢的時代。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的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個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因此對我們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如何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
2、如何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表現在,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就是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那么,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就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3、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70后的小馬宋會佩服90后的李叫獸,在營銷行業混了十來年的老司機,會說一個90后的專業文章好,問題出在哪里?
在我看來,問題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努力有一個重大的誤區,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重要的「認知效率」。
如果我們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這種模式下,我們遇到的每個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
如果我們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狡猾的舊問題,換了一次裝扮再次出現而已。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基礎教育的游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卻是在原地打轉。
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整體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臨界知識。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就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的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究竟該學習什么知識,才能提升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呢?
4、哪些知識值得學
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⑴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⑵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⑶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
專業必修課,就是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只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里,你要跨學科的思考、解決問題,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么?有哪些規律會普遍的影響這些事物?
我們對于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都應該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的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然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第一章的邏輯如下:
在海量信息及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么?答案是拼認知深度。緊接著作者給出了深度認知的概念。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因為我們的努力有誤區,我們在提升技術效率,忽略了認知效率。我們需要提升認知效率。緊接著作者給出了認知效率的概念。
那么我們如何提升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作者通過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給出了答案:學習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且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那么,我們下決心學習臨界知識,具體我們該如何操作呢?
后面的三章,分別從「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了解答和分析。具體內容總結請看下回文章。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點滴中成長(ID:upme365),這里有關于學習和成長的優質原創文章,期待一起做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