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現存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兵學著作,其中豐富的思想不僅在軍事領域,千百年來被人們應用在商業、職場等實用的領域,在客戶服務中,也有很多寶貴思想值得借鑒。但很多一線客服戰友沒有時間和精力從零開始通篇閱讀和研究《孫子兵法》,逐字逐句了解其中的意思,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就是從整體結構上對《孫子兵法》進行嘗試性的描述,大致給出一個整體性的印象和一些主要思想,方便進一步對《孫子兵法》進行閱讀和了解。其中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不足之處,也請高人指點。
一、整體簡述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六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側重于屬于比較抽象的軍事理論,偏向與戰略層面;后七篇(《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更側重于對實戰問題的研究,因此可以理解為戰術層面的問題。其中《火攻》、《用間》兩篇更側重于戰爭“技術”層面的討論。
在一般意義上,抽象性越高的理論應用的范圍越廣,因此,前六篇的很多指導思想可以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但并不代表后七篇的價值更低,后七篇在“術”的層面也有很多技巧性的應用,但更需要靈活理解與使用。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初步印象,方便閱讀,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因此只作概括性的描述,方便帶著問題去閱讀《孫子兵法》。
二、“形”與“勢”
“形”與“勢”是《孫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兩個范疇。如果非要把《孫子兵法》濃縮成一個字,那應該就是“勢”。“勢”是靈活使用戰爭力量的原則,用“勢”就是在戰爭中,了解并利用戰爭規律,制造對己方有利的戰爭狀態,因此,《孫子兵法》在第一篇就提到:“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掌握了“形”與“勢”,就掌握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三、前六篇簡述
《計篇》,又稱《始計篇》,從邏輯上可以認為是全書的總綱,個人認為可以分三部分。
校計廟算,首先講述了軍事對國家存亡的重要作用,在戰前要對“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將、天地、法令、兵眾、士卒、賞罰)進行了解與分析,對國家整體戰爭能力與戰爭優勢有系統的了解。
計利為勢,根據戰爭能力與戰爭優勢的了解,制定相應的策略(政治、外交、軍事),保持對己方有利的戰爭狀態。
備算知勝,強調“廟算”對取得斗爭勝利起到的意義和必要作用。
《作戰篇》,題目的“作戰”不是日常語言中的作戰——打仗,此處的“作戰”,應該是始戰、戰爭準備。講的是戰爭的物質基礎與后勤保障部分:
兵資巨耗,首先說明戰爭是對國家的巨大消耗,曠日持久的戰爭會造成兵久國疲,產生內憂外患,危害國家的安全,因此,戰爭應該“速勝”。但并非絕度,且矛盾是可以轉化的,于是孫子提出“食于敵”的概念,將戰爭“負擔”轉化給敵方——這里的負擔不僅僅是物質基礎和后勤,也可以是牽扯和消耗對方戰爭力量的其他因素,如敵方內部矛盾等政治負擔、一些看似戰果卻是“雞肋”的戰爭收益等等。
《謀攻篇》,首先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思想,說明孫子已經有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思想,只是表述方式不同。然后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的思想,從現代角度理解,就是綜合國力與政治手段解決問題是最佳途徑,其次是外交,然后是通過戰爭手段戰勝敵人。但現代戰爭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戰爭,而“弱國無外交”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一個道理,因此,國家強大是最大的“勢”。從廣義上講,《孫子兵法》通篇都涉及對“勢”的理解和應用。
之后,孫子提出“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是指在不同軍事優勢對比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戰爭策略和手段,用己方的優勢克制對方的劣勢,不能反之。同時提出“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知勝之道”,指指揮者必須要了解和遵循戰爭規律,確實了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形篇》,從此開始的三章應該是《孫子兵法》中核心的三章。《形篇》主要講的是軍隊硬實力的問題,首先想要表達的是戰勝敵人的基礎是先不被敵人打敗——“打鐵還需自身硬”。然后,通過度、量、數、稱、勝的考量,說明國力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重要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硬實力還需要“軟實力”相匹配。在說明軍隊硬實力——軍事力量的建設后,孫子立刻介紹了《孫子兵法》中最核心的一章。
《勢篇》,是如何靈活地使用現有的軍事力量,開篇就介紹了四個概念: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分數,就是建立有效的軍隊管理組織結構。形名,就是建立有效的軍隊命令傳達體系。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孫子在下面重點強調了奇正的作用:“以正合,以奇勝”。關于“奇正”,孫子沒有確定的解釋,因此討論很多,但主要的意義還是可以理解的,“正”是保持不敗的手段,“奇”是取勝的手段。奇正的靈活運用,可以起到迷惑敵人,達成己方戰爭有利態勢的重要作用,孫子借此正式引入了“勢”的論述,論述了如何按戰爭規律調動敵人,構造相對優勢達到戰勝敵人目的,才能“勢如破竹”。
“《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后知虛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見。”奇正的運用,自然要談到虛實。
《虛實篇》,虛實是戰場上軍事力量的強弱狀況。指揮者要根據強弱的實際情況積極改變戰場狀況,創造戰機。了解敵我虛實;避實擊虛,攻敵必救,把握主動權;“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迷惑敵人,使其不知我虛實,從而無所適從,或做錯誤判斷。
總的來說《形》《勢》《虛實》就是要了解敵我強弱的客觀情況,主動合理選擇、改變,形成相對優勢,戰勝敵人。
四、后七篇概述
如果說前六篇是側重比較抽象的軍事理論,后七篇更側重于對實戰問題,雖然每篇也有核心內容,但相關細節也比較多。后邊會根據實際情況詳細討論。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下:
《軍爭篇》,重點講述如何掌握戰場先機,把握戰場主動權;
《九變篇》,此篇編排較為混亂,爭議比較多,主旨應是講如何靈活多變地使用戰術。
《行軍篇》,此處的行軍指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作戰、駐扎與宿營。是對地形靜態討論的一個方面。
《地形篇》,此篇名為地形,但不僅僅討論討論地形,還有重要的“四知”: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九地篇》,此篇是孫子兵法最長的一篇,對地形展開了更深入的說明。
《火攻篇》,主要介紹火攻的方法,可以引申為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在篇尾體現了慎戰思想。
《用間篇》,個人認為這是后七篇中最精彩的一篇,其中妙處不可言喻。
以上是對《孫子兵法》的一些個人思路的整理和認識,目的是拋磚引玉,方面沒有讀過的有個整體的概念和印象,也請高手指教。